略讀歷史研究的視角問題

略讀歷史研究的視角問題
  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
  微觀與宏觀,原是自然科學為區別研究對象的不同時空界限而提出的概念。微觀世界,指空間限度小於10,8厘米的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的物質世界;宏觀世界,指可用肉眼直接看到及借助於放大鏡、一般顯微鏡可以觀察到的物質世界。在自然科學領域,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具有不同的時空特性和不同的運動規律,研究手段也很不相同。這種根據不同研究對象的不同範圍劃分不同的研究方式的觀念被引進社會科學領域,便產生了微觀研究和宏觀研究的劃分﹝注﹞。經濟學中有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歷史學中也有微觀史學與宏觀史學。可見,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不是两種不同的認識思維方法,而是两種不同的研究取向,既是涉及不同時空範圍的研究對象,因而在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上也就有所區別的两種研究方式。
  在任何學科的體係中,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都只有相對的意義,因而有人不讚成對歷史的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作明確的劃分,我們認為大體明確的劃分還是有必要的。從歷史研究的整個體系結構來看,
﹝注﹞引自趙吉惠《歷史學方法論》第十三章,四川人民1987年9月出版
對歷史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可大體作如下區分:微觀研究指對具體歷史現象的個體研究,對歷史過程的細節研究,對個別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制度、歷史著作等等的矛盾特殊性的研究。這樣,它在研究範圍的規定上與歷史具體研究大體相當,但在研究方法上還包含了個體研究史不可少的抽象研究方法。宏觀研究指對較宽闊的人類歷史的整體研究,對歷史發展過程的矛盾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綜合研究,主要包括:對人類歷史的全部或部分〈世界通史、世界分期史、如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某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國別通史〉、一國的某種社會形態的歷史〈如胡如雷的《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一國的專項通史〈如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世界或某國的史學史等大範圍歷史的整體研究與綜合研究。對這些縱或橫向大範圍的歷史作系統叙述的一般通史著作,不宜看作宏觀研究,只是宏觀研究的基礎。因為,宏觀研究在研究的主要方式上看都是抽象研究,但在研究範圍的規定上有別於一般所說的抽象研究。抽象研究的範圍可大可小,只要達到系統的理性認識便是。歷史抽象研究中的史學理論研究,如史學認識論、方法論的一般研究因無時空範圍的規定性,也不宜看作宏觀研究,應看作“歷史哲學”。那麼,國別斷代史的總體研究或專項研究、某朝歷史直至某個較短歷史時期的總體研究,就可稱為“中觀研究”。相對於上述宏觀範圍來說,它們是微觀研究;相對於個別歷史現象的細節研究來說,它們是宏觀研究。當這些研究的目的進行總體研究與綜合研究時,研究方式便與宏觀研究一致,當這些研究只是弄清具體過程、具體現象時,研究方法便與微觀研究一致。
  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不是簡單的部分與整體關係,更不是簡單的被決定與決定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第一、微觀研究是歷史研究體系中最大量的研究活動,它包括具體研究在內同屬這個體系的基礎層次,因此是宏觀研究的基礎。没有繁榮蓬勃的、日新月異的微觀研究,就不可能有宏觀研究堅實的發展。有的關鍵性的微觀研究上的突破,也有可能導致宏觀研究的更新。整個微觀研究的水平與傾向性,會强烈影响着宏觀研究的整體水平和面貌。任何忽視微觀研究活動、輕視微觀研究成果的主張,都是不正確的。第二、宏觀研究不僅包含着、貫穿着微觀研究的大量成果,而且對微觀研究起着指導作用。所謂指導作用,就是指宏觀所獲得的規律性認識、整體性認識。能為其範圍內的許多微觀研究指出分類、分析、歸納、比較的大體方向與要領,提供綜合、演繹、檢驗的認識依據。宏微研究的微小進展,都有可能促成許多微觀研究的創新;宏觀研究的明顯進步,勢必使大量微觀研究成果需要重新解釋。没有歷史的宏觀研究,没有宏觀研究的不斷發展,歷史學將永遠只處於零碎的低級的、盲目的童稚時代;如果不能給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帶來任何創新衝動和更新手段的宏觀研究,也不過是給歷史學披上一两串裝飾物,没有實際的學術價值。任何輕視宏觀研究價值,否認宏觀研究的指導意義的主張,也都是不正確的。第三,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的成果既可以也必須互相檢驗、互相論證。宏觀研究得出的規律性認識,可以通過演繹等方法來論證某些與之有本質聯繫的微觀研究成果的必然性、可能性或某些特徵,猶如門捷列夫運用元素周期表的規律認識可以正確地斷言別人新發現的元素原子量是否準確一樣;眾多有某種有聯繫的微觀研究成果,也可以通過歸納、例證等方法來檢驗或說明與之相聯繫的宏觀研究成果的適用範圍與理論價值。第四,凡傑出的史學著作都是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緊密結合的著作,或是微觀研究之著述中時時閃現宏觀的遠見卓識,或者宏觀研究之著述中時時顯露精細入微的功力。因此,欲微觀研究上取得卓著成果者,都應善於及時而獨具慧眼地吸取別人宏觀研究提供的新見解新方法;欲宏觀研究能够有所建樹者,也都應善於及時大量地分析與總結別人微觀研究提供的新資料新信息。微觀研究不是不可以有宽闊的視野與廣徵博引,只不過都是圍繞那個微觀的具體對象的研究而展開而滙集;宏觀研究也不是不可以有歷史細節的精剖細析,只不過都是為了使宏觀見解更深刻豐富。所以,微觀研究未必不可以寫成宏篇巨制,宏觀研究也未必不可以是精短論述。
  由於微觀研究與宏微研究的對象範圍及目標不同,因此在指導研究的原則與具體研究方法上,盡管有許多是可以相通的甚至一致適用的,但也還是有所不同的。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宏觀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唯物史觀關於人的經濟生活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是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杠杆,人類社會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等原理,以及唯物辯證法的原則與方法,都是宏觀研究的基本指導原則。脫離了這些原理與原則,就没有了科學的歷史宏觀研究;這些原理與原則對微觀研究的指導作用,則會根據其自身的適用性特徵和具體研究的對象的性質而有所區別。過去就是因為没有承認這些區別而抺殺了微觀研究的特點,造成許多微觀研究公式化、一般化和膚淺、空洞的狀況。
  微觀研究往往具有專業技術性特別强的特點。它需要在收集與整理史料上作艱苦的努力,需要借助於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與手段鑽進歷史事物的細部中去作深入的了解、鍳別與分析,因而多運用考證、辨偽、分類、分析、計量、心理等研究方法。它所形成的結論,有的是感性的或知性的,有的雖然是抽象的理性認識,但也往往具有具體、孤立的特點,有可能反映事物的本質,也有可能不反映事物的本質,只是對歷史實際存在的認定,宏觀研究着重於歷史的整體考察,在於探索歷史的本質與規律,那些只是用一两根貫徹紿終的綫索串聯起大時空範圍裡的許多歷史現象的“通史”著作並非宏觀研究,只可稱為“微觀研究的聚合體”,因而宏觀研究必須較多的地運用抽象、概括、綜合、比較、系統、結構等研究方法。它所形成的結論都具有較高的理論形態,即具有較廣闊的包容性、普遍性或適用性,許多具體歷史的客觀過程和形態已經被概括為一般、抽象為概念,組合成為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
  一般說來,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具體──抽象、結構──功能〈下面將作介紹〉等方法,都既適用於微觀研究,也適用於宏觀研究,就是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等規律或原則以及系統方法、網絡方法等,雖然主要地應用於宏觀研究,但宏觀研究也不是不可使用的。但是,既使都適用的研究方法,在微觀研究中也採取了不同的運用形式。例如比較法,在微觀研究中只進行歷史現象自身的不同因素、不同側面、不同階段的具體史實的比較,或只與時空相同或相距不遠、類型相同或相鄰的另一歷史現象作同類項比較,這可稱為“戰術性比較”或“注視式比較”,從而得出具體的定量定性判斷;在宏觀研究中,則往往要對大量的歷史現象,或對數簇時空相距甚遠、類型差異較大的“歷史現象群”、“歷史現象集合體”進行戰略性的、鳥瞰式的比較,從而得出整體性、規律性的理論認識。再如“具體──抽象──具體”方法,在微觀研究中,前一個“具體”是指有關某一個歷史現象的一個具體史料,後一個“具體”是指關於這個歷史現象的定性定量判斷;在宏觀研究中,前一個“具體”往往是指一個個微觀研究的結果,即對所有有關的歷史現象的理性認識與具體了解的統一的掌握,“抽象”則是一個完整的理論認識體系。
  因此,微觀研究特別需要史學工作者具有精細入微的觀察能力和辯明真偽、定量定性的判斷能力,宏觀研究則特別需要史學工作者具有縱橫馳騁的思考能力和高屋建築、深究統合的理論構建能力。史學工作者的研究活動,常常都是先從微觀研究起步,打好根基,建立學術陣地,逐漸連點以成綫,擴大點綫以成面成體,遂在艱苦的微觀研究的實踐中形成有特色的宏觀見解,從而開展專門的宏觀研究。當然,也有人永遠樂於或只擅長於在微觀研究的園圃裡耕耘,也有人主要是通過分析、總結、貫通大量別人的微觀研究成果而直接開展宏觀研究的。這些要有個人根據自己特定的環境條件、專長與素質等因素,作出適當的選擇。有位史學家談治學體會時說:“研究歷史,既要看重功力,又得有思想……我選題時願意把時空範圍放到自己覺得能够掌握的範圍內,力求做得扎實一些,能有點歷史眼光”。[注]這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借鍳。

  順向研究與逆向研究
  順向研究與逆向研究,跟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一樣,不是歷史的思維認識方法,而是研究取向的两種不同方式、順向研究,是指順着歷史發展的時間先後次序進行研究。例如研究唐代歷史,先從隋未起義、李淵反唐、玄武兵變開始,逐漸研究貞觀之治、武後專政、開元盛世、安史之亂、頒行两稅、淮西之亂、二王八司馬事件、甘露之變、牛李黨爭、黃巢起義、朱溫滅唐,從而弄清唐朝的建立、繁榮與衰亡的來龍去脉、前因後果與人物、事件、制度的生滅、沿革等問題。逆向研
[注]《史學史研究》1988年第4期的《展望與思考》一文載田餘慶語。
究,是指按與歷史發展順序相反的次序進行研究,即研究過程從歷史現象的後來或結果開始,倒溯回它的起始或原因。逆向研究大多種具體形式:其一是研究先後順序的倒置。例如郭朋研究中國古代佛教史,早在1980年就寫成了《隋唐佛教》,1981、1982年又相繼寫成了《宋元佛教》、《明朝佛教》,此後才回過頭去研究佛教最初的傳入與興起,到了1986年才寫成《漢魏两晉南北朝佛教》,這種情況大抵上為求先顯後隐、先易後難造成的;其二是由果素因,即由事件、制度的事後出發,倒溯回它的當初,從而分析出造成這些結果的原因。例如對我國六、七十年代發生的“文化大革命”的研究,許多研究者都身歷其境,但幾乎都是從分析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方面造成的嚴重後果及破壞特徵出發,去認識它的各種起因與條件的;其三是通過“人體解剖”幫助認識“猴體解剖”,即透徹地研究後來的成熟形態,從而有助於認識它先前的初級形態或葫芽狀態,或通過研究通過研究歷史現象在後來社會的殘存因素來推知其原來的可能狀況。馬克思說過:“資產階級社會是歷史上最發達的和最複雜的生產組織。因此,那些表現它的各種關係的範疇以及對於它的結構的理解,同時也能使我們透視一切已經覆滅的社會形式的結構和生產關係。資產階級社會借這些社會形成的殘片和因素建立起來,其中一部分是還未克服的遺物,繼續在這裡存留着,一部分原來只是徵兆的東西,發展到具有充分意義,等等。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徵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己被認識之後才能理解,因此,資產階級經濟為古代經濟等提供了鑰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巻第108頁〉
  順向研究,是歷史研究最常用的研究取向方式和成果叙述方式。作為一種研究取向方式,它可以使人順序而進,思路清晰,基礎稳實;作為一種成果叙述方式更為常用,特別是學術論著,大體上都是採取順向叙述方式的,因為這樣做,便於由簡入繁,較容易被人理解,文字表達也較易簡練。逆向研究,在我國是近年來才被人有意識地進行理論總結[注]。其實,它也是一種早已被史家廣泛使用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向方式。諸如人們常常會根據事後的歷史來評價以往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常常從新時代中仍然存在的某些歷史遺迹去考察舊時代的歷史,等等。可以說,不從後來两仟年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出發,就無從正確評價漢武帝北伐匈奴、南徵百越的戰爭;不考察宋代主客戶籍的變化、明代的一條鞭法、清代的攤丁入畝等,也就不可能認識唐中两稅法在賦稅度史上的轉折點性質;不了解西歐啟蒙思潮和資產階級民族革命,也就無法洞察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度甚至棱倫改革中隐藏着的極有歷史價值的治國形式因素;不考察當代資產階級福利國家的政策及其破產,也就難以評價“羅斯福新政”為擺脫危機而實行國家干預、發展公共工程等措施對壟斷資
  [注]如1984年7月25日《光明日報》的《論歷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一文〈丁偉志寫〉;1987年第2期《求索》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所見之歷史研究方法三種》〈蔣大春寫〉。
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深刻影响。因此,逆向研究也是史學必不可少的一種研究方式。事實上,每個史學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使用逆向考察方法,使之與順向考察相結合,以便從更宽的視野上、從更可比較的參照體上獲得正確而完善的研究成果。因此,順向考察與逆向考察的關係,其實就是局部考察與通盘考察、“放到一定歷史條件下”的考察與超出限定時空的宏觀考察、歷史主義的考察與從現實需要出發的考察的關係。例如韩國磐對均田制的研究,五十年代就寫出了《隋唐均田制度》一書,由此奠定了他在唐史研究領域的基礎,此後為了能從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整體特點上、歷史發展上完整地深刻地認識均田制度,在二十多年中既向前逆向考察了戰國、北魏、北朝等的土田制度與均田制度,又順向考察了均田制在两未遼金時代的餘波,寫成了史學名著《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1984年7月版〉。
  逆向研究比起順向研究,不但有不同的順序特徵,也有不同的遠思方法;第一、逆向研究從結果出發,常常不是按照從今天─→昨天─→前天的嚴格倒向次序一步步來考察對象,而是在有選擇地考察了研究對象的結果或歷史影响後,一下子飛躍到它的開始、它的原因;或者從現實提出的問題出發,一下子飛躍到被考察的歷史現象上,然後再同系統方法和按順向研究的歷史主義方法相結合。例如王亞南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就是由於痛感當時國民黨統治的官僚政治祸害而發端,著作也是從考察了西方十六至十九世紀初的官僚政治制度後,一下子中進入對中國官僚政治於戰國起始的發展史、主要特徵等的考察,進而再對它進行政治分析、經濟分析、文化分析與動態分析。最後還考察了太平天國對官僚政治的措施及當時官僚政治的轉型問題,作為整個研究的补充和驗證。第二、同樣要運用唯物史觀提供的邏輯方法研究歷史現象,但運用方式呈現出不同特點。例如,它要從歷史結果中發現其根源與原因時,主要須運用分析法,表現為“先綜合後分析”的思維程式。即通過對歷史現象的綜合結果的全面認識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分析,排除後其它後的因素和無關的因素,分解出它內含着的相關歷史因素,然後對這些歷史因素各自產生、形成與發生作用的全過程進行再分析,看它們是如何成為結果的原因的。其中包含有一種類似於老子求道時的“返樸歸真”式思維,或稱“還原思維”。這些與順向考察一般表現為“先分析後綜合”的思維程序及“增長思維”特徵是不相同的。逆向考察在在運用比較法時,較多地是進行同一歷史過程的縱向比較,是後來與當時的有與無、顯與隐、强與弱、繁與簡、老壯與幼弱的比較等等。第三、逆向考察特別有利於開展對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歷史問題的研究,因而為我們在歷史科學與現實需要的結合上提供了一種思維途徑。根據現實生活提出的問題尋根溯源,發現有現實意義的歷史事物,從而展開深刻的研究,這樣的歷史研究就能為現實工作或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發揮較大的積極作用。

  計量分析法
  計量分析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專指“計量史學”所運用的方法。所謂計量史學指西方產生自本世紀五十年代未,發展於六、七十年代的一個史學學派,他們把計算機科學、信息理論和數學引用到歷史學領域,通過處理資料和建立數學模型等方法進行歷史研究。他們運用的計量方法有如下特點:一、利用電子計算機系統地積纍貯存史料,將它們處理成電碼卡片;二、利用電子計算機對有關問題的電碼卡片進行大量的數據運算,從而進行統計分析;三、用統計分析的結果來檢驗原來的理論假設〈一般表現為數理模式〉是否正確。它在方法上最不同於傳統史學的地方,是制作模擬歷史現象和過程的模型〈數學的或邏輯的〉,其中猶以“反事實模仿模型”〈即“反事實假設”〉受人稱道。它的制作特點是:針對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某一事件,而按該事件並設有發生的態勢制成模型,再把由此獲得的結構或數據同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事件作比較,從而得出該真實事件究竟是否起了傳統的歷史家所判定的那種作用。它提出了從反面去把握某些歷史事實研究方法,擴大了史學研究的路子。
  計量史學的計量方法,有一定的優點,主要是;第一,計量分析方法比以往更為科學,可以用來確定社會結構或行為的宏觀變量,可能使一些概念更具體化;第二、電子計算機的使用能使巻●浩繁的史料得以充分的利用,便於發掘歷史研究的新資料和提出新問題,而且能將大量信息制成“機器能讀出的磁帶”,既便於保存又可以複制。第三,提出了“歸並”,“反事實假設”等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為解決一些長期爭論的史學問題提供了一條解決途徑。歸並方法就是對大範圍或大群體的數量統計,使史學家把興趣的焦點從過去的傑出人物的屬性上轉移到群眾的日常生活現象上,所以被稱為“從底層向上”的模式,可使人民群眾對歷史的巨大作用在數量上得到更精確的論證。但也存在不少問題。計量史學作為西方現代史學學派,自始至終是脫離唯物史觀的,常常隐於非歷史的抽象中,得出不少反科學的結論,例如福格爾等人的研究,認為鐵路比舊式水陸運用輸對美國經濟發展没有產生多少實質性影响,認為美國南方奴隶制產生比北方工業化生產更優越,所以南北戰爭没有深刻的經濟原因,等等。只有確立唯物史觀的指導作用,克服計量史學學派的技術至上主義和忽視整體性的具體的歷史發展過程的傾向,把定向分析和定性分析結合起來,將形成化的數學手段和形象化的語言結合起來,才能使現代計量分析方法發揮科學研究的作用[注]。
  廣義的計量分析法,是泛指運用各種數學方法,通過數量關係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方法。例如列寧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就是運用統計學來研究歷史的。在我國,尚不見有典型的計量史學著作,但梁方仲的《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曾對中國經濟史作了大量統計工作;龐卓恒與馬克堯關於中國封建農民和西歐莊園農奴所受剝削率的不同是否封建制度延續長短的原因的
  [注]本目以上內容主要參與了《紅旗》雜誌1987年第2期馬雪萍的《“計量史學”評估》和《學術研究》1987年第4期項觀奇《試論歷史數量研究法》等文章。
討論[注],可看作是運用計量分析法的嘗試,這樣的數學分析,也同樣會遇到許多歷史研究對象難以量化、計量過程所依據的資料是否精當真實和推導是否科學、研究者的立場觀點起決定性作用等問題,因此只能作為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合理地使用。

  跨學科研究
  一段來說,跨學科研究是指運用两種或两種以上的研究法則或研究理論成果對某一問題進行學術考察。從歷史學的角度看,跨學科研究有如下四種具體方式:一是專科史的研究,即以其它學科的研究課題為參照系選擇歷史上的有關課題,從而形成諸如經濟史、社會史、法制史等交叉學科,它可以擴大歷史研究的範圍;二是不同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的歷史對象之間的比較研究,它已如“比較法”一目所述,三是運用其它學科的理論成果對相關的歷史問題進行學術考察,它可以大大深化史學研究的理性分析層次,使研究成果面目一新。例如運用社會心理學關於個性心理、群體心理及心理結構與行為的關係等理論,對歷史人物和歷史團體進行微觀心理分析,使歷史研究成果更為細緻入微、有血有肉,深化動機與效果關係的探索。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的《萬歷五十年》一書〈作者為美籍學者黃仁宇〉,對明神宗的倒行逆施政策及其行為就利用了大量史載料和心理學原理,進行
  [注]見《歷史研究》1983年第1、4期。
了不少別開生面的心理分析;諸葛計在《唐未農民戰爭戰略初探》一書〈天津人民1985年版〉,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科學對黃巢起義的特點及發展階段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大大加强了史著的科學性,令人信服。傅築夫主編的多巻本《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由於多方面地進行了獨到的經濟學分析,令許多史學工作者的經濟史論著暗然失色。應該說,將各學科的理論成果引入歷史研究實踐,將更多各學科人才吸收到史學研究的隊伍中來,已成為繁榮新史學的重要途徑。四是將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移植到歷史研究中來。如應用社會學的一整套方法,即調查方法中的抽樣法、文件分析法、個案法等,統計方法中的數表排列法、抽象統計法等,以及其四階段組織方法等等[注]都可以稍作改造便適用於歷史研究,它會大大促進歷史研究方法的現代化和多樣化。計量分析法就如此類。應當注意的是,引進其它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必須與運用方法、計量方法的努力相一致才能成功。因為現代社會科學的眾多領域〈特別是經濟學和社會學〉都早已廣泛利用了現代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成果,而且引進它們的研究方法又勢必促進歷史學在更高層次上的綜合研究,不運用系統方法和現代計量方法就無法勝任新的要求。
  [注]可閱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社會學概論》第359──37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當代新學科手冊》第368、369頁。
  如何選定研究課題
  選定研究課題,是歷史研究首先要解決的一個戰略性問題,是決定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也是決定方法應用的前提。如果題選得好,方向對頭,就可以捷足先登,突破一點,長驅直入,事半功倍;如果選題失當,方向有誤,則可能心餘力絀,久功不克,或者步入後塵,勞而無功。孟子說:“學貴慎始”,選題是不能不审慎對待,深思而行的。
  選題的程序,泛而論之要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從易到難。因此,首先要確定較長期的專業方向,第二步確定稍宽的專題攻課範圍,第三步再確定當前的具體研究項目。確定專業方向,是指確定如下問題:是進行史學理論研究和宏觀研究,還是進行史學具體研究和微觀研究?是進行某項專題史的研究。還是進行某個斷代史的研究?這種考慮,很可能要決定你幾年或幾十年、幾十年的研究方向及主要的勞動付出,因此不應為趕時髦,也不應凭一時衝動,而應通盘考慮和清醒分析客觀的需要與條件、個人的專長與特點等等因素,根據“符合需要、條件許可、有利揚長、梯級見效”的原則決定之。一旦決定,就應堅持下去絕不可輕易更改。需要,當然可以是來自社會的、上級下達的、學術發展所要求的等等,它們如能與個人志趣相合則動力最强;對條件不可求全,只要經過努力後可以爭取到的資料、時間、指導、經費、發表等方面最必要的條件就行,只要不致於造成因難不可逾越就行,有利掦長,指有利於發揮個人獨特的知識專長、智能特長和心理素質性優勢。梯級見效,指這個方向的研究最好能够使得無論知期的還是長期研究的努力、低層次上的還是高層次上研究的努力,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果與效益。這也不可求全,只能以合理謀劃來力爭。確定專攻的課題範圍,是指選出專業方向上的許多個自己已經發現,也已有一定研究基礎的有待解決的學術問題。為此,要對專業方向上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一番詳細的調查研究和排比,對自己的鑽研體會進行一番整理、分類與提煉,從二者的比較中發現疑難、空缺或薄弱點。當即要着手的具體研究題目,就產生自這些疑、空、薄的問題中較易突破者或較有影响者。擇易突破者是“突擊戰術”,擇有影响的研究者是“攻堅戰術”。
  從確定從具體研究題目的主要根據而言,可以分為科學選題、經驗選題和靈感選題三種類型。科學選題,是指嚴格按照上述三個步驟進行,在結合考察當前的社會需要與學術動向、預測學術發展的趋勢或熱點的基礎上,通過集思廣義、反複筛選提出論著題目的選題方式;經驗選題,是指主要在專業方向上的一般努力基礎上,根據個人平日鑽研資料的積纍和研究心得而提出論著題目的選題方式;靈感選題,是指主要根據個人研究興趣刺激和偶然命題的誘發所產生的動機而提出論著題目的選題方式,科學選題,有利於確定較重大、需付出較周密努力的研究課題;經驗選題,如選得恰當則易出成果、早出成果;靈感選題,如選得恰當會快出成果、出別開生面的成果,通常看來,經驗選題有直接性,靈感選題有機動性,可作為科學選題的輔助方式,也可為獲取科學選題確定的主功方向外的副產品效力,我們應當努力實現科學選題,積極進行經驗選題,善於抓住靈感選題。但是,無論哪一類選題方式,都必須嚴格的評估和檢审之後方可動手。科學選題的評估、檢审則在提出選題設想後進行。
  論題的評估與檢审,主要根據下列項目進行之:第一、價值評價,即分析這個論是有無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能解決學術未解決問題的即有學術價值,有利於社會稳定發展與文明進步的即有社會價值。第二、創新性估計,即分析這個論題有無可能提出創新性或突破性的學術見解,或可以對現有學術成果進行新的綜合、新的提高、新的表述,有創新者即可為之。第三、可行性估計,即分析大小環境所能提供的客觀條件和自身的主觀條件能否允許目前着手和能否預期完成這個論題的研究工作,能够大體具體着手和完成的條件者即可為之。第四,竞爭力預測,即預測一下這個論題上可能存在的竞爭對手以及自己的竞爭能力。如果竞爭對手多且强,自己成功的機會就會低。一般而言,熱問題竞爭對手多,重大論題竞爭對手强,它就越要求自己須在理論研究上靠創新取勝、在具體研究上靠博精占優。你應該如何對待,就得全凭自己审時度劫、因力定奪了。
第一節  思考題與參考書目
  1、為甚麼說分析與綜合是歷史研究的基本邏輯方法?
  2、歷史歸納法有哪些主要類型?其局限性是甚麼?
  3、運用歷史比較方法的步驟怎樣?
  4、如合理解歷史研究的“具體──抽象──具體”的辯證認識過程?
  5、何謂歷史的“宏觀研究”?它與歷史的微觀研究有甚麼關係?
  6、何謂歷史的“逆向研究”?它有甚麼認識作用與運思特點?
  7、階級分析方法的主要作用及其運用原則是甚麼?
  8、簡述歷史研究的系統方法、計量方法與跨學科研究的主要涵義。●義。為甚麼它們必須在唯物史觀指導下才能發揮科學認識作用?
  9、如何堅持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相統一的原則?
  主要參考書目
  吳 澤:《史學概論》第四章
  趙吉惠:《歷史學方法論》
      《歷史學概論》第十一章至十五章
  李廉等:《邏輯科學綱要》
  李世繁:《辯證邏輯概論》
  劉元亮等:《科學認論與方法論》
  林康義等:《比較‧分類‧類比》
  張卓民等:《系統方法》
  馬成立等:《控制論方法》
  胡如雷:《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
  王亞南:《唐未農民戰爭戰略初探》

       第二節 複習思考題
  1、對歷史事件過程進行階段分析和因果關係研究時,各應注意甚麼?試用有關知識去評論一篇研究歷史事件的學術論文。
  2、怎樣才能對歷史人物作出科學的功過評價?試分析一篇歷史人物研究論文評價人物功過所採用的評價標準和運用的方法。
  3、怎樣才能較好地認識前後相關制度的沿革關係?
       第三節 複習思考題與參考書目
  1、史學作用的內容形式是何關係?如何區別史學論文與史學著述、史著的編述與著作?
  2、中國史著的主要體裁有哪些?章節體為甚麼能够成為當今最通用的史著體裁?
  3何謂史著的結構?怎樣妥當地確定史著的斷限、標目、編次;
  4、寫史著的引證、注釋和附錄時應注意甚麼問題?
  5、怎樣保證史著語言的時代感和科學性?
  主要參考書目
  白壽彝:《史學概論》第四、五章
  吳 澤:《史學概論》第六、八章
  趙吉惠:《歷史學概論》第十六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