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今用的典范──兼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來源

古為今用的典范
──兼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來源

內容提要:文章以《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內容為主,從比較毛澤東與馬、恩、列三人軍事思想的同異出發,論述了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戰略防禦」的基本戰略思想,「建立革命根據地」及游擊戰、運動戰的一系列戰略戰術原則,都主要是深入研究中國戰爭史、中國農民戰爭經驗和中國現實戰爭環境的結果。結論:對前人的思想成果如果「沒有創新就無所謂發展,沒有發展就無所謂堅持」,也只有溝通理論研究、現實研究及歷史研究三者才可以在社會實踐上實現創造性的發展。
 ——刊於《雷州師專學報》1983年第3期,入選「全國報刊論文索引」。約5,000字

毛澤東同志具有淵博的中國古代史知識。他幼年時就是從學習古籍經書開始接受文化教育的〔1〕,此後不論是在風雲震蕩的學潮農運中,還是在戎馬倥傯的戰爭歲月里,抑或在日理萬機的主席崗位上,都沒有減弱過對中國古代歷史、古典文學作品的濃厚興趣。他通過《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各朝紀事本末等歷史巨著,還在書中寫下了大量批注和心得;對諸子百家及宋明理學的著作十分熟悉,還收集了多种《老子》注釋本〔2〕;看過多遍四大古典小說,還把數种乃至十多种《西游記》﹑《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對照著看;對唐詩、宋詞、詩經、楚辭更是愛不釋手,經常吟誦書寫〔3〕。毛澤東同志把歷史知識大量用於自己的著作,以能深入淺出地闡述馬列主義原理,加強文章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气派。据初步統計,僅《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中直接引用的中國古史、古籍材料有七十餘則,涉及到近三十种著作。在各种正式的報告和平時的私人談話中,他都能自如地引用古史古籍材料,使語言生動親切,析理深刻透徹〔4〕。
毛澤東同志對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也一直十分關注,并有積极的影響和貢獻。在《毛澤東選集》的許多文章中,他充分肯定了中國古代史研究的科學地位,提出了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思想原則,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特點和規律作過多种扼要的描述,肯定了古代農民戰爭推動歷史發展的進步作用,井初步分析了他們的主要特點和失敗原因。他還直接關怀和指導了「開國一代史學大師」郭沫若、范文瀾的史學研究工作。一九五三年,他批示《歷史研究》雜誌要采取「百家爭鳴」的方針,一九五八年又提出「厚今薄古」的「歷史學方向」〔5〕。就是在內亂深重的一九七一年,他還親自指示要給《二十四史》標點并組織出版,還批准出版古籍研究的一些論著〔6〕,使遭受嚴重摧殘的中國古代史學保持著一線生機。
毛澤東同志淵博的古籍知識,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傳播,對毛澤東思想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气派的形成,都有不小的作用;對他本人的思維方式和論證方式,對他的知識結構和才性气質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是毛澤東研究中不容忽視的一個課題。誠然,這方面的深入研究還有待於有關材料的進一步公諸於世。本文只試圖以《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的內容為主,論證毛澤東軍事思想——特別是毛澤東軍事戰略戰術思想的創立和發展,曾大大獲助於他對中國古代軍事論著和古代戰例的深入研究。也就是說,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古代著名戰例及古代農民戰爭的經驗教訓,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來源之一。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從軍事內容上看,主要包括人民軍隊思想、人民戰爭思想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三個部份;從理論結構上看,主要包括軍事哲學、戰爭與革命的理論、戰略戰術原則與指揮藝術三個部份。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明確提出開始於一九二七年前後,土地革命後期到抗日戰爭前期形成為理論體系,解放戰爭則是對這一理論體系的進一步補充和發展。
從根本上說,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在此,要特別指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物史觀的決定作用。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我們研究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戰爭的指導規律,應當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7〕可以說,「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是毛澤東研究古今中外的戰爭經驗的基本原則。而這也正是馬列主義認識論的一種簡明準碓的概括性表述。毛澤東同志關於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例如防御戰與進攻戰、游擊戰與正規戰等相互關係的軍事主張,也是他把唯物辯證法運用於軍事研究的直接成果。
正確的哲學思想,無疑是一切科學發現和科學變革的導航燈,也影響著甚至決定著科學理論體系內部結構的形式。但是,一個理論體系的創立,還必須具有多方面的條件,尤其需要對前人的理論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毛澤東同志之所以能夠創立中國式的革命軍事思想體系,除了具有高度的馬克思主義修養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他對中國國情、中國的農村和農民以及中國革命的具體經驗有深刻的認識,對中國歷史特別是戰爭史有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理解。後兩者與高度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科學地結合,才使他能夠「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的軍事理論。
馬克思、恩格思和列寧主要地還是無產階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們對於軍事問題的觀察和議論,基本上還是從政治家的角度出發的。馬恩主要分析了戰爭的階級根源及其與經濟的關係,論證了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必要性,指出了暴力革命的基本形式是武裝起義和人民戰爭;列寧主要論述了革命戰爭與反動戰爭、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的質的區別,提出了革命的中心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的根本原則以及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革命戰爭的戰略思想。他們在具體的軍事戰略戰術方面的見解,根据列寧的總結,主要有︰第一,要進行全階級的動員和取得人民的多數的支持,進行「人民的戰爭」;第二,一旦發動武裝起義,就要以最大決心進行到底,堅決地轉入進攻,「防御是武裝起義的死路」;第三,在決定的地點、決定的關頭上必須集中优勢兵力;第四,要充分利用敵人的一切「裂縫」,要出其不意地襲擊分散之敵〔8〕。他們的這些思想,無疑被毛澤東所繼承,成為他創立中國革命軍事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
但是,馬列關於軍事戰略戰術的見解,主要是研究歐洲戰爭經驗的結果,他們直接指導革命戰爭的經驗還不充分,其中一些具體觀點還帶有難以避免的時間、地點和民族的局限性,個別軍事主張還缺乏實踐上的檢驗。恩格斯也認為,無產階級的「特殊的新的作戰方法」還有待於今後創造出來〔9〕。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在毛澤東的主要軍事著作——《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等文章中,對馬恩列關於軍事戰略戰術方面的主張一點也沒有提及到,這和他在哲學著作中大量引用馬列論述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另外,《毛澤東選擇》還幾次提到蘇聯國內戰爭的經驗和拿破侖軍事經驗,但他們也都是「歐洲式」的戰爭,都是以集團軍的陣地戰為主的戰爭,對於中國革命戰爭來說,必須明確區別開來的東西比可以直接汲取的東西還要重要。毛澤東說過︰「研究中國就要拿中國做中心,要坐在中國的身上研究世界的東西。……不研究中國的特點,而去搬外國的東西,就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10〕。因此,毛澤東軍事著作中對他們都只是簡單地提到而已。
毛澤東軍事著作對中國古代軍事論著及古代戰例的引用就不同了。据統計,《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徵引了十一則古代戰論和戰例,《論持久戰》徵引了十五則。其中包括了《孫子》的軍事理論五則,著名戰例十六則和農民戰爭的正反經驗二則。這三篇文章是《毛澤東選集》使用古史古籍材料最多的。就是《矛盾論》這樣的哲學著作也引用了孫子的論述和《水滸》中三打祝家莊的戰例。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發展前不久寫成的《沁園春‧雪》一詞中,毛澤東還提到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領袖。這些情況表明,毛澤東同志為了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軍事戰略戰術思想,確曾對中國古代戰例和軍事論著作過极為認真而周詳的研究。他自己就說過︰「過去的戰爭所留給我們的血的教訓,應該著重地學習他。」(第65頁)
有的同志認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來源只有一個,就是來源於馬列主義的戰爭與軍事理論。首先,這种說法不適合一切軍事思想產生的規律。拿破侖在自己的遺囑里就認為︰「……閱讀歷史上最偉大的將領的戰爭,井加以深思,這是正確學習戰爭科學的唯一方法」〔11〕。恩格斯的軍事思想也有不少是通過總結拿破侖軍事經驗獲得的。更重要的是,這種說法與毛澤東創立軍事思想體系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讓我們深入到毛澤東軍事思想——這裡主要講軍事戰略戰術思想——的具體內容中去,作進一步的分析吧。


  為了創立中國式的革命軍事思想,毛澤東同志不僅要繼承和堅持馬列軍事思想的基本原則,還必須在理論上對馬列的軍事思想有所創新。這種創新主要表現在以適合中國國情的「積极的戰略防御」的思想代替了列寧關於「防御是武武裝起義的死路」的主張。
列寧認為:「既然起義已經開始,就必須以最大的決心行動起來並堅決轉入進攻。防禦是武裝起義的死路。」他又說︰「每一天(如果以一個城市來說,可以說每一小時)都必須取得胜利,即令是不大的胜利,無論如何要保持『精神上的优勢』」〔12〕。列寧強調的只有進攻,而無防御和退卻。他是從城市暴動和陣地戰的情況出發的,考慮的主要是政治上的需要。列寧的這種主張在中國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曾被共產國際代表及中共黨內的教條主義者作了表面的機械的解釋,提出一整套自稱「完全馬克思主義」的錯誤主張,如「御敵於國門之外」、「全線出擊」、「短促突擊」、「奪取中心城市」等軍事冒險主義的口號,導致了革命戰爭的嚴重挫折,為此,毛澤東不能不對此作出補充甚至新的解釋。他指出:「革命和革命戰爭是進攻的」這種說法當然有他的正確性,但「在政治上說來可以是對的,移到軍事上就不對了。」就是在政治上,也只有當革命前進時才是對的,在革命退卻時也就不對了。只有「革命和革命戰爭是進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後退——這種說法才是完全正確的」(第179~180頁)。這是對馬列軍事思想的重大發展,為創立在敵強我弱條件下進行的中國革命戰爭的軍事指導思想開闢了通道,從而得以提出一整套積極的戰略防御的軍事思想。可以這樣說,戰略防御思想是毛澤東整個戰略戰術思想體系的基石〔13〕。沒有戰略防御思想的提出,就沒有持久戰的戰略指導原則,因為要實行持久戰和建立農村根據地,就意味著必須在前期實行堅決的戰略退卻和戰略轉移。就是「敵進我退」、「誘敵深八」等戰術指導方針和解放戰爭初期的「蘑菇戰術」,也都是在積極的戰略防御與戰略退卻指導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那麼,毛澤東是根據甚麼提出戰略防御思想的呢?他首先是根據對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正確分析〔14〕,其次就是對大量的古代軍事論著和古代戰例進行了反复的、深入的歷史分析和理論分析,從而在古今軍事規律和古今農民戰爭的特點上找出了共同的因素,取得了豐富的經驗資料和理論資料,形成了對「中國式革命戰爭」戰略的整體構想。
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這篇具有標誌意義的軍事專著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積极的戰略防御思想。他在簡略地回顧了因無防御觀念而招致革命戰爭嚴重受挫的教訓後,分析說︰「戰略退卻,是劣勢軍隊到處在优勢軍隊進攻面前,因為顧到不能迅速地擊破其進攻,為了保存軍力,待機破敵,而採取的一個有計劃的戰略步驟。……
「《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春秋時期,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左傳》關於魯齊勺之戰的記述)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敘述了利於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於反攻的有利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是說的戰略防御的原則。中國戰史中合此原則而取胜的實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第187~188)
這段文字一連列舉了中國古代許多著名戰例,也是《毛澤東選集》中長篇直錄史書的唯一之處,可見毛澤東戰略防御思想的提出,認識根源主要是中國當時的和古代的戰爭經驗。我們還應當注意到,該文提到了七則古代以弱勝強的戰例,在《論持久戰》中又增加了晉楚城濮之戰和韓信破趙之戰,說明毛澤東在形成軍事思想體系的過程中對古代戰爭的研究是不斷深入的。
毛澤東軍事戰略戰術思想對馬列軍事理論還有一個重大的發展,就是提出了在建立穩固的農村革命根据地的條件下,先以分散兵力打游擊戰為主,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輔,而逐漸過渡到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擊戰為輔的戰略原則,并把開展游擊戰爭提到了戰略的地位。這是毛澤東的中國式革命戰爭方略的主要特點。而研究古代農民戰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就十分有利於這一規律的發現。一方面,中國古代農民戰爭都是先游擊戰﹑後運動戰為主的戰爭,他們都是在數郡、數省乃至十餘省的範圍流動作戰,尋找封建統治的薄弱環節打擊之。分散的農民起義或者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前期,游擊戰爭也是一種重要的形式。這在世界軍事史上是十分突出的特點,而在中國,卻是古今相通的「國情」。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歷史上所謂『海盜』和『水寇』,曾演過無數的武劇,紅軍時代的洪湖游擊戰爭支持了數年之久,都是河湖港丫地帶能夠發展游擊戰爭並建立根據地的證據」。(第390頁)其所謂「海盜」者,當指東晉末年孫恩盧循起義之類的農民戰爭,其所謂「水寇」者,當指宋代的鍾相、楊么起義、宋江起義之類的農民戰爭。這說明毛澤東在提出運動戰﹑游擊戰時已經注意到了古代農民戰爭這一成功經驗。
另一方面,流寇主義是導致古代大規農民戰爭失敗的重要的共同原因,孫恩盧循起義、黃巢起義和李自成起義都是這樣。而能夠建立新王朝的農民起義,如劉邦起義和朱元璋起義,又都是能夠成功地建立了「根據地」的。所有這些農民戰爭,在正史中都有詳細記載,不少野史雜書、民間文學和傳說也有反映,青少年時曾親自目睹過農民自發反抗斗爭,後又遍讀史書的毛澤東當然會注意到他們的經驗教訓。從《毛澤東選集》中七處提到古代農民戰爭的情況看〔15〕,毛澤東對古代農民戰爭是十分熟悉,並給予充分重視的。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澤東就在關於紅軍建設的決議文件上指出︰「應當認識,歷史上黃巢、李闖式的流寇主義,已為今日的環境所不許可。」(第92頁)在一九三八年又強調了這一觀點︰「歷史上存在過許多流寇主義的農民戰爭,都沒有成功。在交通和技術進步的今日而企圖用流寇主義獲得勝利,更是毫無根據的幻想」。而且,他進一步指出︰「根据地思想和流寇主義思想斗爭的問題是任何游擊戰爭都會發生的。抗日游擊戰爭在某種程度上也不能例外。」(第388頁)這里講「任何游擊戰爭」,反映出毛澤東是把古代農民戰爭與當時的革命戰爭加以類比的。他正是從這種比較研究中,提出了建立革命根據地、建立人民的地方武裝、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的「三大革命任務」。
毛澤東同志對古代農民戰爭經驗的密切關注,一直延續到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一九四二年四月間,毛澤東同志百忙中還閱讀了描寫李自成起義的長篇章回小說《永昌演義》,為此專門寫了信給李鼎銘先生,盛贊這次起義是「二千年來幾十次農民戰爭中的极著名的一次」;一九四四年,毛澤東把郭沫若的史學專著《甲申三百年祭》作為整風文件,要同志們把李自成因勝利後驕傲而招致失敗的教訓引以為戒,還寫信建議郭沫若寫一篇太平天國經驗的大文章,認為會對革命很有益處〔16〕。在解放前夕和解放後兩次通讀了吳日含寫的長篇專著《朱元璋》,並對其思想岝法和一些具體問題提了意見,促使吳日含重新攻讀馬克思主義,四易其稿,寫成了這部學術價值很高的著作〔17〕。
也許有人以為,指出毛澤東同志曾把古代農民戰爭與當時的革命戰爭聯繫起來進行比較研究,是一種不倫不類的說法。其實,毛澤東本人從來也不避這個嫌。在一九六四年春寫成的《力賀新郎‧讀史》一詞中,他就直接把民主革命和古代農民戰爭聯繫起來︰「……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18〕從思想上看,毛澤東既然能夠明確提出中國革命「主要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游擊戰爭」(第598頁)的論點,那麼把古今農民戰爭聯繫起來進行比較研究,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從社會條件上看,古今農民戰爭面對的局勢儘管有許多不同,但對戰略戰術影響最大的兩點是十分相似的︰一是敵強我弱,二是地域上的分裂局面和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這就使古代農民戰爭能夠給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戰爭提供豐富可用的歷史經驗。
再從毛澤東同志一些具體的戰略戰術主張來看,和《孫子》等古代軍事著術的密切關係也是很明顯的。例如,周全地了解敵人和了解自己是戰爭中正確解決主客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指揮員制訂作戰計劃的前提,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原則。《毛澤東選集》中三次引用了《孫子》「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主張,並稱之為「科學的真理」〔19〕;《孫子》中的「示形」被毛澤東解釋為「人工地造成敵軍的過失」的一種手段(第193頁);《孫子》中「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被毛澤東解釋為「使敵疲勞沮喪,以求減殺其優勢」(第192頁),也就是「十六字訣」中的「敵疲我打」。此外,《禮記‧中庸》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宋史‧岳飛傅》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以及「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聲東擊西」、「圍魏救趙」、「兵不厭詐」、「審時度勢」等古代軍事經驗,都被毛澤東軍事論著所引述〔20〕,說明他從中得到過啟發。
綜上所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來源不僅僅是馬列的軍事思想,中國古代軍事論著、古代戰例和古代農民戰爭的歷史經驗,也是他的來源之一。毛澤東同志在一九四二年的一次講話中極力地提倡一種歷史主義的研究方法——「古今中外法」,他解釋說,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是己方和彼方等等〔21〕。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創立,正是這種「古今中外法」的光輝成果。


我們應當從毛澤東創立中國式的革命軍事思想的歷史經驗中,獲得甚麼有益的啟迪呢?
第一,在探尋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堅持馬列主義基本原則和發展馬列主義的關係。如果毛澤東同志沒有高度的馬列主義修養,最多只能局限在軍事經驗主義的小圈子內,無從創立科學的軍事思想體系;毛澤東同志關於人民軍隊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思想、人民戰爭的思想和集中兵力打擊分散之敵的軍事原則,也都可以看作是對馬列戰爭理論基本原則的堅持和繼承。但是,如果毛澤東同志仍然堅持「防御是武裝起義的死路」的軍事主張,就會和李立三、王明的左傾軍事路踐無甚區別。正是因為他能夠在堅持馬列基本原則下,運用馬列主義認識論、方法論和歷史觀全面地分析一切現實的和歷史的軍事問題(這也是一種堅持),大膽地用符合中國國情和革命實踐的戰略防御思想代替馬列只重視進攻的思想(這個思想在馬列軍事思想體系中只是一個具體的觀點,如果生搬硬套於中國革命實踐,則成為一個根本指導原則上的錯誤),才創立了適合中國實際的軍事思想體系。在這里,沒有堅持就無所謂創新,沒有創新就無所謂發展,沒有發展也無所謂堅持。毛澤東指出︰「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22〕他在一九五八年的一次談話中又指出,對於他總結出來的「十大軍事原則」也要根據今後戰爭的實際情況加以補充和發展,有的還要修正〔23〕。毛澤東同志的這些思想無疑是我們應當謹記他。
第二,歷史研究必須緊緊結合現實的客觀需要,圍繞革命實踐提出的帶重大意義的問題展開;歷史研究的新成果也應當迅速地應用於實踐,為正確制定工作方針政策提供歷史借鑒和新的理論依據。理論研究、現實研究和歷史研究的相互配合、相互滲透,正是毛澤東創立軍事思想體系的基本經驗。從《毛澤東選集》關於古代農民戰爭的論述可以看出,他對這個與革命戰爭直接有關的歷史問題研究得及時、全面而深入。他的有關見解是走在當時中國古代史學界前頭的。二十、三十年代的進步史學界剛剛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把馬克思主義應用於古代史的分期問題,對具體問題涉足甚少,農民戰爭史還無人問津〔24〕。而毛澤東同志在自己的著作中已運用唯物史觀深刻地分析了古代農民戰爭的原因、性質、作用、失敗原因和歷史的、階級的局限性等基本問題,對他們的戰爭經驗和失敗教訓作了科學的總結,並馬上應用於現實軍事問題的探討。他給「流寇主義」規定了明確的含義︰流寇主義即指那種只想流動游擊,不建立根據地,只想招兵買馬、招降納叛,不發動群眾、不建立人民地方武裝的思想和作風(第92頁)。這樣,「流寇主義」就由歷史上的一個貶斥之詞(「流寇」)變成為具有嚴格內涵的、反映了古代農民戰爭的一個普遍特點的科學概念,同時也就為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思想提供了理論的說明。這樣,毛澤東不僅把馬克思主義引進了一個幾千年來無人問津的史學領域——農民戰爭史,在歷史學上進行了一場開創性的工作,還為中國式的革命軍事思想的創立取得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和理論借鑒。歷史研究推進了對革命實踐各革命理論的研究,並直接為實踐服務。這是古為今用的光輝典范。應當說這才是歷史學的根本任務和生命力所在。

【附註】
〔1〕《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新湘評論編輯部編,中青社1979年10月版。
〔2〕史莽《苟利國家生死以,敢因禍福避趨之》一文所記田家英同語,見《浙江學刊》1981年第一期。
〔3〕忻中《毛主席讀書生活紀實》,見《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4期。
〔4〕可參閱薄一波《回憶片斷——記毛澤東同志二三事》一文,見1981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
〔5〕《翦伯贊歷史論文選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版)第15頁,毛澤東提出「厚今薄古」事見第6注之文章。
〔6〕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毛主席的教導和關懷永遠鼓舞我們前進》,見1977年9月22日《人民日報》。
〔7〕《毛澤東選集》1967年11 月橫排袖珍合訂本第157頁。本文以下出自《毛澤東選集》的引文一般只在文後註明該合訂本的頁碼,不再另註。
〔8〕見《列寧全集》第26卷第4~5﹑第113~116﹑154~160頁。本文只是對這些有關論述的提要。「人民的戰爭」一語見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33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562頁,原文是︰「無產階級的解放在軍事上同樣也將有他自己的表現,並將創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戰方法。」
〔10〕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寫於1942年3月30日,重新發表於《教學與研究》1981年第4期。
〔11〕M‧赫特《拿破侖》,本文轉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編《古今談》第一輯(1982年6月版)第186頁吳銘的譯文。
〔12〕《列寧全集》第26卷第160頁。
〔13〕宋一秀等同志也持相似看法,錄此備考︰「毛澤東……提出了積極防御的戰略思想。這是對馬列主義軍事理論的偉大創造,是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根本思想。」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版《毛澤東哲學思想與中國革命》一書第230頁。
〔14〕參閱《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48~49﹑第94~98﹑第170~180﹑第415~418﹑第427~430頁等處。
〔15〕《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92、288、388、390、586、588、902頁。
〔16〕《毛澤東同志給郭沫若等同志的五封信》,見《教學與研究》1981年第6期。
〔17〕據蘇雙碧等《吳日含的治學道路》一文,見《浙江學刊》1983年第二期。
〔18〕《人民日報》1978年9月9日。
〔19〕《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166、288、458頁。
〔20〕《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462、459、398頁。 〔21〕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1942,3. 30),見《教學與研究》1981年第4期。
〔22〕同上註。
〔23〕轉引自傅鍾《毛澤東軍事科學永遠是中國人民之瑰寶》一文,見1981年7月30日《解放軍報》。
〔24〕可參閱郭沫若、呂振羽、侯外廬等同志的早期史著,亦可參閱白壽彝《六十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一文,見《史學月刊》1982年第一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