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兒子愛電腦

誘導兒子愛電腦

連學習方法也不必教,只要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再指明一個目標,孩子們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怎樣走到的方法問題。陸九淵說:「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心、求放心。」真高見也!

回港先入電業工會工作,令我能在較平和友好的環境裡學會適應香港,特別是如今已深知香港社會之複雜、人際間忌疑之深重,就更感到工會時段的經歷是多麼寶貴。然,更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工會的日子還對兒子後來的專業取向影響深遠。
工會辦公電腦化程度高,電腦數量多過職員人數,一進入寫字樓,只見滿目顯示器,若遇上月尾要結算帳單或給會員寄信,幾部電腦整日「的的達達」地響,電腦紙帶不斷從列印機中吐出來,形成整整齊齊的一排,從桌子上直垂地面,自動迭成一疊疊的,蔚為壯觀。
我們就住在辦公室隔壁,兒子出入經常要穿越辦公室,這種新奇景觀自然引起了兒子的興趣。
我一見到他露出好奇眼光,便說:「有興趣啦?我先教你學會打漢字,然後你自己用電腦寫出第一封信,寄給內地的小同學,他們一定會很羡慕,好不好?」兒子當然滿心歡喜。
但我考慮到倉頡輸入法,對於中二學生來說,畢竟有點難度,若一時學不好,就會影響他深學下去的熱情,於是想了一個辦法,設法給他製造一點「超人」滿足感,形成「內驅力」。
我對兒子說:「你的漢語拼音基礎好,而電腦倚天系統有註音輸入法,台灣的註音字母其實就是漢語拼音字母表中的方塊形符號,你自己試一下,看是否可以對照著字母表,自行將漢語拼音轉換成註音取碼,打出李白的短詩《月光》?」
兒子一聽可以運用現有專長達到新的學習目標,自然信心十足,結果無須我提示,半小時就自行打出了整首《月光》。
「哦,原來電腦打中文,這麼容易的!」看著自己親手打的詩句印了出來,兒子高興得拍起手掌來。
我連忙火上加油:「如果你能用同樣方法,打出給內地小同學的書信,我一定給你買電腦!」
「好,說話要算數!」兒子又埋首在鍵盤上。
九三年春節前夕,我花了多於一個月工資的錢,給兒子,其實也是給自己買了第一台「私家電腦」。一買回來,兒子就要求工會同事幫助安裝好倚天作業系統,連夜玩起電腦來。
恰逢春節有假,我帶兒子返回深圳探望他媽媽和叔叔、嬸嬸。弟弟家中正好有架內地出的電腦學習機,他聽說我買了電腦,兒子又喜歡上了電腦,就說:「我給你們講解一下電腦作業系統的功能原理吧,保證侄兒一學就懂。」
我當然滿口答應,但其實並不相信一個中二學生對電腦作業系統知識可以一學就懂,不過認為聽一下總比不聽好,畢竟弟弟、嬸嬸都屬於國內從事電腦教學和軟件開發的最早一批專家,肯定有點真本事。
叔叔一口氣講了兩個小時,從二進制講起,到甚麼內碼、機碼、軟硬件,這個系統那個系統。嬸嬸在旁時而作點補充說明。我一直陪著認真聽講,但老實說,我並沒有真正聽懂。奇怪的是,從兒子發問的情況看,他倒似乎真的聽懂了關鍵的東西。
休假回來後,兒子搬弄電腦作業系統的勁頭大增,經常自己想出各種名堂去試用電腦功能。在兒子充滿好奇心的大膽搬弄下,電腦作業系統多次失靈,要工會的同事幫助重新安裝。
我只花了一小時給他講解倉頡輸入法的取碼方法和原則,他就透過自己的練習掌握了,而且輸入速度很快就超過了我。而他對電腦作業系統的了解,更遠在我之上了。
這點很快就得到證明。
不久,我在香港大學取得了一份協助建立唐史資料庫的兼職,因為用的是未接觸過的dBase系統,一時感到困難。但經兒子試了幾下,就把功能和操作要求都搞清楚了。當他給我講解完後,一本正經地說:「爸爸,你應該安排兩天時間,好好跟我學多點電腦知識了。」
這令我想起了兒子讀幼兒園時觀看電視片《變形金剛》的情景。唉,他們這一代少年人,是伴隨著機械語言長大的一代,是未來科技時代的真正主人。對我們的挑戰,比我們對上一代人的挑戰,不知要提早多少年啊!
後來,在我不知不覺中,兒子就闖進了編寫作業軟件的新領域,為他後來選擇電腦工程作為專業方向奠定了基礎。
在教師中,流行一句格言:「我們不能當學生走路的拐扙,而應該教給他們自己走路的方法。」
我卻認為,連方法也不必教,只要激發起他們的興趣,再指明一個目標,怎樣走到的方法問題,孩子們完全可以自行解決。
陸九淵在《與舒西美》中說過:「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心、求放心。」存心,即引起興趣、凝聚注意力;養心,即增加知識以養育智慧;求放心,即力求釋放膽量、發揮創意。真高見也!
教學生如此,教子也如此。

郊野行山記

郊野行山記
       
對朋友經商發財的好運,我只有羡慕份兒,沒有照做的決心。因為我只希望能謀求到一個安定的家庭環境,伴著孩子無風無浪地順利讀完大學。暫時窮一點不可怕,為致富而履險受難的日子,在輸得起的時候再嘗試吧。

一個比我早幾年回香港的朋友陳生來電話,約我和兒子星期天去郊野公園「行山」。行山即登山,是香港人喜愛的假日活動。因為香港的山不高,路修得好,經常全家人或男女老少結伴上山,目的不在磨練體能,而在放鬆精神,故只說是行山。
我說:「上哪座山?我不懂啊。」
他說:「《文匯報》逢周二都有行山廣告專欄,刊登各個行山隊的預告,明天就是周二,我選好路線再通知你。」
第二天晚上,我們決定星期日跟「險峰隊」行馬鞍山。
星期日早上七點,我和兒子準備了蒸餾水和麵包,依時來到旺角奶臣路球場,會合了陳生和十幾位險峰行山隊隊員,給領隊的「險峰運動用品店」老闆交了20元交通費,坐車出發。
車向郊外開去。領隊三十多歲的樣子,瘦削精明,渾身地道的行山裝束,身後別有繩索和砍刀。他坐在前座,轉過身子站著,給我們簡單介紹了行山的路線,說明開頭馬鞍山一段較崎嶇,要攀著樹爬,他會用刀開路,大家要注意安全。全程經獅子山到鑽石山結束,大概要八、九個小時才能完成。
後來,他和大家閑聊中說,他的理想是要組織一隊人去行廣西的十萬大山,不過太辛苦了,要耐心地尋找志同道合者。
我看了看四周的同伴,有男有女,有幾個是六十歲左右的老人。心想:「他們也能走完九個小時的山路嗎?」
到了馬鞍山腳,大家急急紮好腰,束好褲腿、衣袖,安穩好包袱,就向長滿小樹林、佈滿石頭的山上爬去。
經過一個多小時艱辛的攀爬,我和兒子都爬上了山頂。放眼四望,一邊是海洋、小島、輪船,一邊是逶迤彎曲的山坡、山道、林帶。我們坐在大石上,一邊飲水、啃麵包,一邊放眼四望,大聲讚嘆著香港野外景緻的美麗。
下山路上,我們放慢了腳步,漸漸落在行山隊其他同伴們的後面。遠望去,走在前面的其他同伴也都漸漸變得三五成群,一簇簇地撒在寬闊起伏的山坡上,另是一種人文景觀。後來在香港呆久了,才悟出這也是香港文化有別於內地的特點之一:可求一起出發,不求共同走到一個目標。這就是「港式自由觀」的一個要素。
大概又走了三個小時,正覺有些疲勞,就看到了一個修護得很好的樹林子,林子四周有平坦的樹蔭地,中間有幾十個修造得很好的燒烤灶。陳生說,這是政府專為行山人士建造的午休處,可以帶東西來燒烤,也可以從中間的水井打水沖涼,那邊還有更衣間呢。
我說:「花那麼多錢建這些設施,能有多少人用?」
陳說:「這裡提倡的是一種文明的消閑觀念和環保觀念,不能簡單看用得多不多。而且,許多學校、社會團體也會配合提倡,行山的風氣越來越盛,使用率也就會越來越高。」
我說,第一次行山,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香港政府竟然花費了大量金錢,建立起面積廣闊的郊野公園,修築了眾多各有不同的長度、景觀和難度的行山徑,徑傍配有路標、安全指引和垃圾桶,路途中有涼亭、洗手間、歇腳處、燒烤場,連保育良好的樹木都掛有介紹樹種名稱和知識的牌子。
陳生告訴我,香港的大小郊野公園佔去了香港全境四成的面積,幾乎是全部荒山地,使香港的自然生態得到了良好保育,成為市民逃避市區空氣污染和繁忙人事的一個好去處。
我忽然想起《馬克思傳》裡講到,每逢假日,馬克思不管多忙都要放下工作,和夫人、女兒及恩格斯一家人結伴到倫敦郊外樹林裡遊玩。雖然想不起原著是否提到「郊野公園」這個名詞,但我還是覺得,香港對郊野公園的悉心經營,可能與英國城市建設的傳統文化有關。
其實,最早把自然景緻引入市區建設規劃的,就是我們中國人,隋唐長安的流水垂柳、亭台樓閣的園林式設計曾令全世界驚嘆和敬服。現在,沒出息的子孫們,卻把自然景觀從城市人的生活中趕得越來越遠了。
「如果我有朝一日還能回內地當個市長,那怕是一個小鎮的鎮長,也一定要把香港這個好概念發揮一下。」我感慨說。
陳生大笑:「當市長不可能了,有機會當顧問就不錯啦。」
繼續走下去,困難漸大,不僅因為孩子要求休息越來越頻密,更糟糕的是,我帶多了面包,卻帶少了水,才走了一半路,已沒水給孩子喝了,連陳生的水也分喝光了,輕鬆的行山變成了艱苦的「沙漠之旅」。在內地機關大院和大學校園裡長大的孩子開始不斷叫苦,我也越來越覺得口渴難忍。
陳生倒依然步履輕盈,顯得輕鬆自在。
唉,同路不同命,陳生確實生活得比我瀟灑。他和我一樣在香港出生,也是內地一間高等學校的講師,回港後從小公司的「行街」(送文件或送貨的職員)做起,一度擔任日本大公司產品的國內總代理。照他自己所說,他做一次小生意賺的錢,也比我在工會一年的工資多得多。
我只有羡慕份兒,沒有學樣照做的決心。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橫財命,我只希望能謀求到一個安定的家庭環境,伴著孩子無風無浪地順利讀完大學。暫時窮一點不可怕,為致富而履險受難的日子,還是在輸得起的時候再嘗試吧。
眼前行山的路,越來越難走了。疲累加重了焦渴感,焦渴又加重了疲累感。幸好,就在我們已渴得幾乎要暈過去時,竟發現了清澈的小山溪,於是一衝而下,捧起溪水就喝。
啊,多清甜美味的山溪水啊!
將近黃昏,我們終於走過了好幾座山頭,到了鑽石山山頂的東側,全程就要結束了。站在路旁向山下望去,看著在薄薄氣霧和藹藹夕陽籠罩下的市區,起伏的山嶺和遼闊的海岸盡在腳下,無數的高樓道路都在腳下,無數的人群車流也在腳下,頓覺心胸豁然開朗,充滿成功的喜悅。
這次行山之後,我的腿肌因為勞累過度,疼痛了好幾天,兒子也發誓說永遠不再行山,因為太辛苦了。但,這個誓言就像他媽媽生下他後發誓說永遠不想再忍受產痛一樣,決不會當真。未過多久,他因為和同學結伴行山,遇雨迷路滑落山坡,險傷皮肉,還令我擔驚受怕了5小時32分17秒之久呢!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次行山的路程,很像是我此後漂流香江的真實遭遇的預演!就地取水解渴的情節,更給了我無價的啟示。

港人智慧

港人智慧

經過對香港社會、人事的細心觀察與思考,令自己的社會視角逐漸克服內地生活造成的偏狹性,價值判斷逐漸適應香港實際,提高了對香港社會文化要素的認同,也增強了謀生能力。

我原本的專業方向是中國古代思想,越鑽研得深就越覺得中國傳統智慧要素具有永恒價值,因此曾帶著「中國人實用智慧」的寫作計劃來香港。但來之後謀生艱難,無暇以顧,加上到港未幾,發現市面上陸續出現了一批批台灣人寫的講中國智慧的書,這些書雖不能令我拍案稱妙,但選題畢竟已無新意,香港又是個非常「慕名」(追捧名人)、「重位」(看重學位和地位)、拜金的社會,如我等藉藉無名之輩,若無嶄新形式、獨到內容及強大的推廣能力,寫出書來有誰看?唯有擱下不寫,留待時機。
但,經過一段日子,忽然很想寫一本「香港人的實用智慧」了。
首先,我發現香港的街道管理比起內地來周到得多。最初的感觸發自為工會派送資料。拖著小車在街上走,經常要上下街邊排水渠的路坎,每逢此時,唯有用雙手托起小車。一次與老秘書同行,他說不必如此費力,因為每逢轉角處兩邊路坎必有一段平緩缺口,專為方便手推車和行人而設。這令看慣了內地市政管理粗枝大葉的我感慨良久。
由此及彼,我又發現交通燈的設計十分周密。單行線較多,不同車輛及行人流量的路口,紅綠燈時間明顯不同,可令各交叉路口的車與人受阻時間相近;行人綠燈著時,車輛絕對不能行走(內地仍讓順向轉彎的車輛穿過行人道),行人綠燈著時還伴有電鈴響聲,這是專為方便視力不好的行人而設。在各街道口一律有明顯的大招牌標明街道名稱,所有車站出口都有詳盡的方向指示,所有集居區的入口處都立有鑲嵌著大幅精細地圖的窗櫥,標明房屋和道路的分佈。所有大的行人天橋都有專為坐輪椅的殘疾人建造的斜道,所有大的公廁都有殘疾人專用廁位。市建對大廈地積比規定極嚴,以確保日照和空氣流通,凡建大型樓宇都要求同時建造有利保護和美化環境的附設庭園,鬧市區(特別是港島金鐘至灣仔一帶)各商業大廈甚至大型屋苑的二樓之間,全以天橋連接,等於多建了一層街道,既便商家,又便行人。
繼之,我又發現香港政府的所有機構包括各級議會都如同公司一樣,為了易於市民識辨,設計有一個簡潔的圖案標誌,大多與機構英文名稱的縮寫有關,但也有用含意相關的中文字形的。政府所有公共行政部門,如教育、勞工、文化、交通都設有由專業人士、非專業人士和政府官員參與的諮詢委員會,兩個市政局設有議會(1999年撤銷),專責為政府提供意見。凡涉及面廣的措施,都須提前足夠時間徵詢公眾意見,就是巴士公司提高幾毫錢票價,也得提前幾個月公佈以徵集市民反應。對不同行業的商業牌照採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對小販採用停止發新牌照、長期歇業吊銷、自願贖回、建立體街市讓小販上樓等多種措施,達到逐漸減少的目的;用巨資贖回電訊專利權,提前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對兩個電視台實行每兩年進行一次公眾評議,評議大會都是公開進行,市民可以隨意參與與提出質詢,藉此決定是否可以續牌,以便加強公眾監管社會公器的影響力。這些做法,與內地慣常的做法比,一精一粗、一全一偏、一明一暗﹑一文一武(文,有理有據也;武,粗魯壓服也),我們看來仿似古今之別。
再繼之,我又發現眾多商家都將支持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作為樹立公司形象的重要方法,有的自行建立慈善基金、兒童教育基金、救災基金、環保基金,有的年年資助舉辦青少年專項體育比賽,有的為公益金大辦義賣、義演、募捐餐會,有的不怕影響一時收入參與禁煙,有的主動招收弱能人士工作,還有人為實踐協助弱能人士融入社會的理念開設專招弱能人士工作的商店;越是名人就越要在公益、慈善活動中帶頭出錢出力兼亮相,越是明星就越要與普通觀眾或貧困老弱人士接近。這與內地常見「明星尾巴翹上天、精英眼睛長頭頂」的文化氛圍大不相同。
再看細微枝節事物,也有大智慧。香港官員對公眾、議員講話,十分注意語氣、神態的謙謹,不打官腔(僅指語氣,不指用詞,全世界的官方用詞都難免打官腔),更無當眾生氣、耍威風之事。這只是形式,但對改善政府形象、減弱反對聲音,卻關係重大。
凡事不忘追求高效率,是催生做事智慧的必要條件。在香港,無論甚麼工人或文員,工作第一要素就是要夠快捷(回應快、動作快)。你隨便到一家茶餐廳門口的麵包檔買幾個麵包就可以發現,那怕前後都無第二個客人,那怕售賣員是個老人,他都會應聲以極快速度拿紙袋、夾包、包好遞上、找零錢,寧可做完後閑著,也不會放慢做。我聽一位工會理事說過,他到柏林參加博覽會的展廳佈線工作,德國工人是三人一組,一個扶梯,一個背電線兼遞工具,一個上梯打釘裝線,每佈完一小段線就要下地移一下梯子。而香港電工就大不相同了,只一個人,腰上帶工具,肩上背電線,在人字梯上邊打釘邊拉線,拉完一段只需用雙腳夾住人字梯就可以不斷向前扭動,如踏高蹺一樣,一直到佈完整個展廳電線才需下地。結果三個德國人才做完一半,他一個人已經完成了。這就是港式效率。
我在耳聞目睹眾多香港特色的事物之後,很想寫一批介紹香港智慧的文章,還草擬了部分選題的寫作提綱,但始終未能動筆。因為我不久就明白,這些香港特色,不是以「智慧」這個詞可以概括的。其中有的屬社會管理範籌,不少其實是「人文關懷」精神的體現。人文關懷決非只是基督傳統,中國文化中自有更深厚的淵源:周公的「明德慎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孔子的「泛愛眾以親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孟子的「民貴君輕」「斂從其薄」,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道家的「知強守弱」「反樸歸真」等,都含有人文關懷的要素,只是需要與現代生活結合,重新融入市民意識、滲透進社會管理的決策和操作技巧而已。
香港的人文關懷精神是否西方基督精神和中國傳統人文精神融合的產物?我未敢放言,暫且按下。
然而,經過這些觀察與思考,令自己的社會視角逐漸克服內地生活造成的偏狹性,價值判斷逐漸適應香港實際,提高了對香港現代化要素的認同,也增強了謀生能力。後來,這些觀察香港社會所得的新知,不少都應用於公司管理及協助老闆撰寫的政協提案中,頗得好評,待後再說。

家長日

家長日



看了兒子的成績表,發現「操行評語」一欄也有勤奮程度、遵守紀律、集體精神、樂於助人等項目。我暗想:我們批判「人性論」幾十年,但看來不同社會形態下的教育家們,對人類優秀品格的理解還是有許多共同之處。



我第一次見到兒子的老師,是在開學不久時,學校專為新生家長召開的學校情況簡報會上。

那天,不大的分校校園裡隆重其事地拉起「歡迎家長蒞臨指導」的標語,四周插著許多彩旗,擺放了好幾個精心準備的壁報,如同慶祝重大節日一樣。許多穿著統一的白衣白褲黑皮鞋的學生,在校門口內排列成兩排長長的歡迎隊伍,每逢一個家長走進來,都鼓以熱烈的掌聲,然後由兩個同學恭敬地接引到由室內籃球場佈置成的會場裡,送上一盒飲品,請坐靜候。

坐在桌旁時,我環顧四周,產生了一種組織嚴密、訓練有素的感覺。

那是一個小型座談會,開得很好。先由校長和主任給家長派發印製精美的學校簡介,報告學校的設施、教學質量、校風建設和發展前景等概況,並向家長提出一些應該如何關心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建議,然後介紹各個同學的班主任給家長認識。因為時間匆匆,我和兒子的班主任,一個姓劉的年輕女老師只簡單聊了幾句,但她溫婉而誠懇的態度令我滿意。

到第二學年開始不久,學校又到了「家長日」,我第二次見到兒子的老師,也更具體地感到了組織嚴密、訓練有素的作風。

早在幾天前,兒子將一張黃色的小貼紙交給我,上面寫著「中二乙路霄家長」字樣,說是家長日到校時必須貼在胸前,以便識別。還要我預定當天到校的具體時間。

「哦,不是統一時間的嗎?」我按內地家長會的習慣發問。

「老師整天在校,家長可按自己的方便預約當天時間。」

「好,我上午九點到。」我打算見完老師就順便上班。

家長日是個星期天,那天上午九點,我依時到了學校,在校門口當然再次受到學生們熱烈的夾道歡迎,然後被兒子的同班同學帶到了二樓的教室。

教室佈置了板報,黑板上寫著歡迎家長蒞臨指導的標語,還有學年成績前十名的學生名字及成績。兒子排在第五名,但只有一A二B,和第一名的五A一B比起來差得太遠,在我這個昔日的「名校尖子生」眼裡,最多只算是勉強不出醜。桌子明顯地分開兩部分,靠門這面已坐著早到的一位家長,靠外牆的一面坐著劉老師,正跟一位家長面對面坐在書桌的兩邊交談著。

教室裝有冷氣,一進去就感到渾身舒服。我進去時,老師向我點了點頭。學生請我在靠門的椅子上坐下來,然後把一份「學生家庭表現調查表」交給我,讓我先填寫。表格主要詢問了學生每天回家的時間、做作業的時間、和家長共處的時間,以及幫助做家務的情況、與家庭成員溝通的表現等。我曾在內地主講過《社會調查的原理與方法》這門課,還算懂行吧,也覺設計得頗費心思,量化程度較高。

輪到我見老師了。劉老師先把兒子的成績表交給我,指示我如何看此表,並向我詳細介紹了兒子的學習和表現,讚揚為主,但認為現有成績與實際智力比較還有較大差距,稍作努力應好很多,亦提出了一些家長與學校共同協助兒子改正缺點的建議。

我看了看成績表,發現有「操行評語」一欄,而且和內地學校一樣,也有勤奮程度、遵守紀律、集體精神、是否樂於助人等項目。我心中暗想:我們批判「人性論」幾十年,但看來不同社會形態下的教育家們,對人類優秀品格的理解還是有許多共同之處。

我向劉老師提出了一個有所擔心的問題:「我兒子是否太沉靜了些?」

劉老師答道:「平時是顯得比別人沉靜,但有時會突然冒一兩句幽默話語,顯得很機智,可見頗具內秀。問題在於如何發揮出來。」

「有甚麼好建議嗎?」

「我打算讓他多承擔些班級的公共事務。」

我不由得稱讚說:「你很了解自己的學生呢。」

她笑了笑:「也不一定。對較突出的學生了解得多些,較一般的學生了解就可能少些。」

我也笑了笑:「你很坦率。」

我告別劉老師出來,心中肯定地說:「有這樣細密管理的學校,有這樣熱愛職業的老師,兒子肯定會學好的!」想起兒子平時提到老師時的滿意表情,也覺理所當然了。

香港政府那時一年投入教育的經常性開支300多億元,幾年後的今天,特區政府第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教育經費增加到532億元(佔政府公共開支的21.7%),因此。香港學校設施都相當先進,教師待遇也較高。據九十年代初的資料,小學教師(多數為文憑教師)的月薪在一萬多元到近三萬元之間,校長最高達三萬六、七千;中學教師(多為學位教師)在萬五至四萬元之間,校長最高可達五萬元。大學講師(碩士以上)在三萬六至五萬多元,教授(一般必須博士以上)平均為六萬餘元,最高的名教授,年薪達八九萬,校長月薪15萬左右。據說是全世界最高薪酬的。另外還有房屋、子女教育、免費醫療和退休金等津貼。最近報道的一個教師虛報租住房屋非法套取津貼的案件顯示,幾年間夫妻倆因此貪佔了200多萬元住房津貼,此種津貼之大可想而知。

但,香港教師的流失也同樣嚴重,年年都在一成以上。主要因為移民和轉行。學生質素也被社會指為漸見下降。香港教育同樣面對著現代社會的挑戰。

後來,在兒子中三畢業時還去了一次學校,主要聽取校方和兒子班主任(另一個女老師)關於學生升中四後選報文理科的情況介紹和建議。香港中學教育規定中四級起須分文理科教學。香島中學的文科只有一班,理科分為電腦班和生物班。

到兒子讀中六(稱為大學預科,在中學裡讀兩年)時,學校還組織了一次任課老師家訪的工作,到我家中訪問的是兒子的數學老師,一個上了年紀的男老師。他上門並無具體目的,只是想加強家長與學校、老師間的相互溝通。我們自由地漫談了近一個鐘頭。這個做法和內地學校沒甚麼兩樣。

內地和香港的老師,對師德的理解都一樣。但,香港設有「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對教師專業道德的推動和監察工作在管理程序上應會更專業化一些吧?只是,內地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和品德培養,負有更全面的責任,也更緊張學生的表現,所以社會和學生尊師重教的風氣,也明顯比香港強得多。只要留意一下兩地學生提起自己老師的語氣,就能感覺到。





化解兒子苦惱

化解兒子苦惱

   

在香港生活也有很感輕鬆的一面。起碼,在就業、上學之類的生存基本需要上不必走後門當「行賄者」。



    我在30歲時得子,為兒子取了個單名「霄」。人們都說,這兒子很像我。可萬萬沒想到,最像我的竟是愛國情懷。

1991年中,我已悄悄開始辦理回港定居手續。一天,給正準備在師院附中上一年級的兒子說:「霄兒,我很快就要到香港去了,你想不想去?」

「去了香港還是不是中國人?」兒子出乎意料地問。

「哦,你懂得關心是不是中國人啦?」我毫不掩飾感到意外的情緒。

「你說是不是嘛。」

「當然還是中國人。那你想不想去?」

「不想。」他說完就跑開了。

我來香港半年後,有次太太到深圳會我,給我說:「霄兒有篇作文得了年級作文比賽第一名,在學校裡影響可大了。」我拿來一看,題目是《我最苦惱的一件事》。大意是:一天晚上睡覺前,他無意中聽到爸對媽說工作得不開心,想去香港從頭幹起。他第一次失眠了。他百思不解大人的心靈為甚麼如此脆弱,難道工作一不開心就非走不可嗎?擲下付出了無數心血的工作也可以一點不心痛嗎?如果都這樣一走了之,豈不是總有一天人才都走光了!這裡的學生叫誰去教,這裡的建設叫誰去搞?走避困難絕非好漢,敢在跌倒的地方站起來的才是英雄。他捨不得這裡的好同學、好老師,還有美麗的校園、婀娜的椰樹、紅艷的洋紫荊。這個明知自己無力避免的問題令他苦惱不已。

我在師院教過十年書,兒子在師院附中寫這樣的文章,影響不大才怪那!

我想,這篇作文就是問他想不想去香港之後寫的吧?單純的小孩怎能明白大人複雜的心思呢?我來港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帶他到大世界來見識見識。

據說香港政府有個規定,父親在香港出生,兒子自然也是香港人,只要申請來港定居,最遲半年可以辦妥;如果母親在香港出生,兒子則要先「歸化英籍」,然後才能申請來港,一般可在兩年內辦妥。所以我申請兒子來港十分順利,1992年9月3日,兒子在獲准赴港探親的太太陪同下,來到香港。

本來,為兒子安排學校是政府教育署的事,家長只要把兒子的身份證、學歷和住址等資料報給教育署,他們就會根據家長意願和學校學位情況作出安排。現在特區政府還增撥資源,專門為新移民學童進行適應性培訓和補習功課。我因為兒子來時,香港的中學只有幾天就要開學了,只好「病急亂投醫」,直接跑到香島中學找校長去了(學校管理條例亦允許這樣做)。找香島的原因很簡單:一是擔心兒子立即進英文學校讀書可能太困難,我不想給14歲的小孩子太大壓力;二是聽人說香島中學在中文學校中比較大,教學質量較好,兒子來自內地「名校」,來港當然也要盡量爭取讀好一點的學校啦。

我在已經搬得空蕩蕩的校門口找到後來成了立法會議員的校長。我感到有點意外,校長竟還如此年輕。他告訴我,這裡將要動用4,000萬元全面改建,下學期會在慈雲山分校上課,過幾天你兒子須到那裡去作入學考試。校長對我兒子的「三好學生證書」很感興趣,看了又看,然後拿著證書走進辦公室,對別的老師(香港慣稱「先生」)說:「這證書好看,我們學校也可以這樣做。」我見校長如此有心於學生的事,憑著當過老師的經驗,馬上得出了一個判斷:「看來沒找錯學校。」

兒子和太太中午到港,我下午就帶兒子到香島中學慈雲山分校去。

路上,我問兒子:「還感到苦惱嗎,怎麼同意來香港了?」

「我能不來嗎!」兒子話中仍有點苦惱意味。

他對一定要來香港應該已有一些心理準備。我為了方便他適應香港學校的要求,剛到香港就開始了解英語和數學的教學進度,購買各種英語教材寄回家,讓師院的英語系主任代請英語系高材生給兒子補習英語。對於數學我很放心,知道這是內地教育的強項,何況我的中學數學根底紮實,自信有足夠能力輔導兒子。

在分校辦公室,我們見到了教務主任。一看就知道,是個從事了幾十年教育的老「園丁」。她告訴我,剛好中一和中二都有學位,入學是肯定行了,但要考一下試,中英數三科合起來考,明天上午9點進行。

有個巧合也值一提。與主任閑聊中,知道他們剛訪問我生活過的城市回來,我說:「市一中是我的母校呀。」主任說:「我們也去參觀了,那可是一間全國有名的重點中學呢!校園很大,有不少教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令我頓時生出一種有點怪的感覺:父子倆的事怎麼都碰在一條線上了?

4日上午考完,下午電話就打到家裡來了:「路生,你的兒子考得很好,我們打算安排升讀中二,不必像多數內地來的學生那樣須在原級別重讀一年,你們有甚麼意見嗎?」

謝天謝地啦,正中下懷,我們還會有甚麼意見!

「如沒意見,請家長和同學即來校辦理入學手續。」

於是,分班、編學號、介紹新生須知、看校服圖樣、開設學費轉帳專用的銀行帳戶等,都在當天完成。

    香港在1978年起施行九年強制性免費教育,實現率已幾乎達100%。由於香島中學只是政府直接資助學校,政府只承擔教學經費的90%左右,因此我兒子每月仍需付200餘元學費。這點學費自然微不足道。

如果在香港也要像在內地某些地方那樣,為了兒女入學,先要找朋友帶路,攜禮遍訪教育局主管官員和學校領導及未來的班主任,再交一筆「學校建設費」,然後才可以慢吞吞地辦理種種入學手續,還要每走一步交一筆錢,我兒子不失學才怪呢!

所以,在香港生活,也有很感輕鬆的一面。起碼,在就業、上學之類的生存基本需要上不必走後門當「行賄者」。

藉此多講一句題外話:由此我想到,一個社會只是重治大案要案並不能真的治貪,要治貪,尤其是要根治貪風,就必須從民眾日常生活經常要面對的小貪治起。

兒子很快就愛上了新的學校、老師和同學。一天,我看著他津津有味地講述學校裡的趣事,問道:「還認為來港讀書是最苦惱的事嗎?」

「嘻嘻嘻。」他笑著跑開了。





大牌檔與走鬼檔

大牌檔與走鬼檔
       
不管多現代化、多富裕的社會,都還得給那些並無一技之長的人一個謀生的機會,因此再原始形態的謀生方式也還有存在的價值,都需要政府及富人們尊重他們,甚至不要妨礙他們憑此致富過上好日子。

    在內地生活時,錢很少,卻極少光顧小販,也不去吃大牌檔,當然連飯店、酒樓也很少去。要用,都上商店買;要吃,多數到機構飯堂打,少數自己煮。所以花錢很少,卻十分體面。八十年代末,因為經常被電視大學、業餘大學及公務員培訓請去講課,收入稍好,便喜歡每隔一周的星期天,和太太、兒子一起上街逛商店,然後上酒樓吃一頓在家較難做的風味菜式,一頓也不過花三、四十元。但此事傳出,很多老師都大感驚奇,視作「貴族式生活」。
    回到香港,在工會當秘書,收入偏低,生活資料主要都得靠小販了。
    接觸香港的小販,最早的當是「走鬼檔」。
    走鬼檔,就是不獲政府批准經營的臨時攤檔,趁沒警察及市政督察時推出行人道上擺賣,一旦發現警察或市政小販隊巡查,就急忙推車走到遠處小巷中躲避。也許因為過去警察多是外國人,港人習慣稱為「鬼佬」(未必有歧視成份,倒可能有點嫉妒之意吧?),故稱躲避警察為「走鬼」,所以這些小販就被稱為「走鬼檔」。
    深水土步四個地鐵站鄰近的幾條街道,是走鬼檔和小販攤檔最密集的地方,一切生活用品與家居電器甚至消閑讀物(多屬黃色)都應有盡有。我的一切生活資料,都是在那裡買的,上商店比在大陸時更少了。
    經觀察,我發現走鬼檔有多種類型。
    一種叫作「見縫插針運動戰」,是小販將貨品放在板車上,備有能夠迅速蓋住全車貨架的大蓬布,專找街道顧客多的銷售黃金時間出來擺賣。他們機動性極強,見警如見鬼,一蒙上蓬布就走,快極了,可也極狼狽,顧客上前挑揀貨品時,若碰上走鬼要迅速閃開,否則完全有可能被撞傷。
    一種叫作「抓住早晚休中午」,專門在大清早警察未上班或深夜裡夜市剛收警察鬆懈的時段出來擺賣,往往有固定地點、固定貨攤,幾乎每天去都可以找到預想要找的貨品。聽工友介紹,鄰近有的地段經常供應出口轉內銷的名牌次品,撕掉牌子標誌出賣,既便宜又好用,對窮人來說極為合算。可見,在香港,只要有心勤打聽加勤找便宜貨,完全可以花很少的錢也能穿得很體面。只是因為要趕早起床,加上對名牌也無趨之若鶩的狂熱,我一次也沒去光顧過。
    還有一種叫作「只食中午便宜餐」,就是上班時帶上貨品,利用中午工休吃飯時間到固定地點擺攤,邊吃盒飯邊銷售,只擺個把小時就收檔回去上班,是打工一族兼賺外快的辦法。據記者調查所得資料,若遇客人多時一個中午可以賺一二千塊港元,比我後來當公司高層管理人員還好賺。
    所謂「大牌檔」,則是有牌食檔。因為政府給他們發的牌照特別大,比正式店舖及各類公司的牌照大兩倍,故稱「大牌檔」。有人寫作「大排檔」,以為是因為食桌經常擺成一長排而命名,專家曾著文認為不對,我贊成,故也寫作大牌檔。
    和經常向小販買貨物相反,我回港很久,幾乎有一年時間吧,雖然幾乎天天要到餐廳吃午飯,卻一直未曾光顧過大牌檔。早餐和晚飯多是自己煮,只一個電飯煲、一個微波爐,經過反覆摸索,加上運用曾適用於大學教學的高級智慧稍作思考,也能煮出很多種菜式,令十分挑食的兒子也吃得滿意。直到九年後的現在,兒子還一直偏愛我煮的菜,可能就是在工會時練就的本事造成了他的心理定勢。
    大概一年後,有位經商的朋友問我:「深水土步有幾家很知名的大牌檔,你有沒有去吃過?」我說:「從不去吃。」他說:「好吧,我帶你吃一次,保證你從今喜歡上他。」結果真的,自從這次以後就不時要去吃上一頓,不僅因為大牌檔便宜,還因為大牌檔炒的菜特別「有鑊氣」(夠火候,味道濃烈之意)。每逢兒子覆習考試,我一定要上大牌檔買兩個好菜慰勞他。
    有一次,我帶了一位在新華社香港分社當處長的文學博士去吃大牌檔,才一百多元就有魚有肉又有湯,他連聲稱讚「抵食」(便宜合算之意)。我們正吃得高興,突然大雨滂沱,水嘩嘩地在頭頂蓬布上流,在腳下的街渠裡流,不一會水淹上到桌子周圍了,逼著我們把雙腳擱在凳子上吃。
    我十分過意不去,抱歉說:「本來只想讓你知道一點香港街頭飲食文化,想不到這麼狼狽。」博士連忙說:「好,好,這才好,這不正是香港街頭飲食文化的特寫素材嗎!」
    後來,有位朋友的太太帶著兒子來港,我接他們全家一起到大牌檔去吃風味餐,殊不知那位十歲小朋友無論怎樣勸說都不肯就坐,還不俏地說:「這種地方,我和媽媽在廣州從來都不會去的。」稚語無欺,他的話令我恍然大悟:我過去之所以久不上大牌檔吃,不也是這種心態使然麼?這也說明,我終於能放下大學老師的架子了。
    小販和大牌檔都歷史悠久,作用不小。這和我原來對國際大都市的主觀概念相差很大。一位小販跟我說過,他的一個「黃格仔」(在街邊地下劃出一個不足兩平方米的位置供小販擺檔)六十年間養了三代人,還可以買樓置業當房東。我的一位同輩親戚,兩口子從擺街的水果走鬼檔開始合力謀生,十幾年間買了市區新洋樓,開了三間門的大水果店,又在深圳買樓買車,在家鄉蓋五層大廈。
    但,因為小販攤檔及大牌檔畢竟和現代都市景觀格格不入,也給衛生及市容管理帶來諸多困難,港英政府對他們管理極嚴,走鬼檔一旦被捉,可告以非法擺賣,有牌攤檔若擺出一點位置,都可能被告「阻街」。而且,很久以來都不增發牌照了,任由他自然消失。也曾用數萬元作價贖回小販牌,不過聽說效果不佳。再後來,政府在各區興建多層的大型街市,讓小攤販、小食店、大牌檔上樓,從而改善市容,有點效果,減少了批准小販擺檔的街道,但這些街道上的小販卻多起來了。
    此外,香港還有「跳蚤市場」──一種集中管理的、地攤式的小販專賣市場,以及節日臨時招標檔位市場,後者最著名、也最搶手的,當然是春節期間設在維多利亞公園的年宵市場了。
    唉,不管多現代化、多富裕的社會,都還得給那些並無一技之長的人一個謀生的機會,因此再原始形態的謀生方式也還有其存在的價值,都需要政府及富人們尊重他們,甚至不要妨礙他們憑此致富過上好日子。


初識警與匪

初識警與匪

有關年輕警員手舉冒煙的手榴彈,讓同事協助受襲市民撤離的報道,給我深刻印象,對港人經常掛在口邊的「敬業樂業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為我後來適應各種不同職業、職位的要求,做到真正問心無愧,確實起了作用。

自知必須暗下功夫了解這個與過往經驗別似天壤的社會,才能為生存及發展窺測到必要的空間和機會,故對身邊的各種社會人事都頗為關注。也許因為住在警匪槍戰頻仍的深水土步,對香港的「警」與「匪」印象尤為強烈。
剛到香港,對警察就有極好印象。也許是在內地生活時,深感文化革命結束後的幹警,對人態度越來越差之故。
香港人對陌生人問路,一般都樂於指引,而最放心的,當然就是問「阿Sir」(市民對警察的尊稱)啦。一旦有事,不管是急病發作,或者逢難遇險,首先想到的當然是打999叫警察。
我看到過許多則有關警察的新聞,當時覺得頗有趣,但也深有感觸。
一位家住半山豪宅的婦女的寵物貓爬上樹去,主人怎麼呼喚也不肯下來,於是報警,幾名警察到來,忙了半天,才終於令貓回歸婦人溫暖的懷抱。
一名新界農夫的耕牛不慎滑落乾枯的水渠底,怎麼拉曳也無用,於是報警。警察趕來,一看事涉耕牛,趕緊叫漁農署;漁濃署的公務員來了,一看涉及拯救事務,於是叫消防隊;來了一小隊消防隊員,立即和在場的警員及漁農署職員一起研究拯救方案,七、八條彪形大漢七手八腳地拉起牛來。可能牛見人多,反而鬧起牛脾氣,死也不肯移動一步。因為要十分小心避免弄傷了牛,又不敢用麻醉針,結果一直忙到將近黃昏,才成功把牛扛上路面。
見到樹上的蜂巢、路上的大蟻窩,或者山上的野牛阻路、猴子光臨家居,再或者蛇爬入屋、水侵住宅,再或者行山者迷路遇險、學生上體育課跌倒負傷,再或者孕婦路上臨盆、老人家中有症,等等,不論大小事,都得叫警察來排難解困。不時為尋救遇險市民而要勞動直升飛機及地氈式搜山等大型行動。
港人對這些都司空見慣,倘若有一次叫不到警察,或警察來遲,或警察態度不好,一經投訴,各社會團體、議員、傳媒,必興師問罪,窮追不放,直至有人負責或承諾改善為止。
這與內地文革前後的情況都不同。文革前的警察,留給我們這一代人的印象也很好,如「雷鋒叔叔」般感覺。當時強調的是自覺為人民服務,監察的職能主要是紀律及批評與自我批評,如果出了問題,恐怕基本上是捂住的,市民無從知道。而香港警察講的主要是職業操守,以「服務為本精益求精」為口號,靠多種監察、投訴渠道及心理輔導維持服務水準,還可由傳媒公開報道及監察。
與警相對的自然是匪。
我的一位警察朋友,就是因為活潑好動的妻子跟隨懷疑有黑社會背景的男人「走左佬」(私奔),萌動了除暴安良的決心,才毅然當了警察。
香港人所講的「匪」,並非泛指黑社會,雖然黑社會團伙在香港是非法的,即使自稱黑社會成員而其實不是,都是一種罪行,罪名就叫做「自稱黑社會成員」,警方也設有專門的反黑機構,對黑社會活動稱為「有組織罪案」。
但民間稱之「匪」,主要指搶匪及槍匪,如果是黑社會集體打鬥(廣東話叫「開片」),不傷別人,不搶財物,也多不稱為匪。
我住的深水土步,是著名的匪窩,即各種犯罪活動活躍及較多罪犯隱居的地區。我住下不久,就遇上了幾場警匪大戰。
一場叫大角咀槍戰。警察獲線眼報料,有一批持槍匪徒住在大角咀(地名)某大廈內,於是調動大批藍帽子警員(類似內地的武警,稱為特別行動隊,因戴藍色掩面警帽而被稱為藍帽子)包圍該棟大廈,結果匪徒從室內隔過木門向外射擊,引起激烈槍戰,後來因為匪幫衝出重圍,駕車逃走,一直打到大街上,就從我住的工會總部下衝過。
一次叫麻雀館持槍搶劫案。一天,幾名持槍匪徒衝入黑白兩道都食得開的大型麻雀館(合法賭博場所),搶掠賭客財物,並兇狠地開槍殺人,警察聞訊趕來追截,在大街上交火,匪徒竟向行人投擲手榴彈。其中一名主犯剩亂逃脫,直到1998年才被內地公安捉獲。這個麻雀館,就設在我上班每天必經的路上。
一次是武裝匪徒搶劫馬會投注站,匪徒心急之際,向室內密集的人群投擲了一顆手榴彈。警員趕到,見手榴彈在地上冒煙,慌亂的人們卻在那裡跑來跑去,一旦爆炸將不堪設想!於是,一位年輕警員衝上前去檢起炸彈,用手舉著,他的上司站在背後給他打氣,其餘警員迅速疏導人群離開。結果是炸彈沒有爆炸,市民和警隊都安然脫險,年輕警員獲得崇高榮譽。
這個報道給我深刻印象,對港人經常掛在口邊的敬業樂業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為我後來適應各種不同職業、職位的要求,做到真正問心無愧,確實起了一定作用。
回歸前,香港除了內地移民及老抗日游擊隊員外,基本上沒有當過兵的華人,所以一提起內地製造的武器,特別是常見於報章稱為匪徒慣用的AK-47自動步槍,莫不心驚膽跳。
其實,真的住在深水土步,除了可能偶然受新到的妓女無意滋擾外,卻是十分安全平靜的。一位同住在深水土步的同事給我說過一件事:鄰居們都知道,他們日常上下樓經過的某一層中住著一家黑社會大佬,因此大家上下樓時都十分安靜,從不大聲喧嘩。而樓上住著的一家屠夫,有時搬運豬肉不慎滴了血水在梯間,還會馬上用布拖抹乾淨。這位大佬出入遇到鄰居,也禮貌有加,非常客氣。所以同事夫婦倆樂於住在這裡,一直不想搬家。後來搬出去了,反而覺得失去了那份安靜感和乾淨感。我在深水土步住了三年,平安而且平靜,後來搬走了,但說真的,想買樓時,也一再回去物色樓房,想著搬回去。
香港的黑社會,泛稱「三合會」(洪門),約有50個組織,20餘萬人,較活躍的有十多個組織,以「新義安」﹑「十四K」﹑「和字頭」勢力最大。新義安來歷久遠,現在可能還有三萬多人,內部層級嚴格,阿頭稱為「龍頭大哥」;十四K據說於五十年代初由國民黨特務籌組,現有五萬餘人;和字頭形成於二十世紀初,包括和安樂﹑和合桃﹑和勝和等三十多個「堂口」。另外,還有新出現的由內地偷渡者為主的所謂「大圈仔幫」。黑社會中,實際從事犯罪活動的約達萬人。報紙上不時見到有關黑社會組織互相打鬥(開片)﹑家法懲治「叛徒」﹑暗殺名人等報導,印象最深的,是報紙上曾公開刊登過尖沙咀至長沙灣一帶黑社會勢力範圍分割﹑對峙的情形,幾乎滴水不漏。
黑社會,以幹黃﹑賭﹑毒﹑走私﹑製造假貨假幣等非法勾當為營生手段,向娛樂﹑飲食店鋪收取「保護費」﹑代人追收欠債等亦是重要的經濟來源。我有個朋友幾年前在深水土步剛開了一間很小的地產代理公司,才辦完開張酒會的第二天,就有人上門收保護費,每月700元。警方為堵絕黑社會對市民日常生活的滋擾,經常在店舖﹑大廈門口張貼反黑告示及投訴電話,以便將其活動限制在一個社會尚能容忍的程度。歐美國家對香港的黑社會幾乎是聞虎色變,只要認為你與黑社會人物有來往,雖無犯罪記錄,也不准移民定居,甚至不准入境旅遊。
而香港警察,也自有他們的困擾和問題。最多見的,是好睹,不少警員因而負債較多,亦有因此吞槍﹑吊樹自殺的。其次是違紀貪污,發現過收受利益給不法經營者通風報信或協助黑社會份子走私的警務人員。警匪勾結﹑雙重身份等事決不只是電視編劇的虛構。再次是服務態度問題,不時傳出警察粗暴打人的傳聞,甚至有因爭吵而槍殺上司者。對這些問題,政府除了靠監察﹑投訴等法紀手段外,還用心理輔導的方法,警方備有心理輔導專家及心理治療師,還有談判專家,除了應付社會案件的需要外,亦解決警員自身的心理困擾問題,爭取預防或克服於萌芽狀態。


工會的左中右

工會的左中右

香港的工會都要在《職工會條例》限制下活動。如果僱主以工人參加工會活動為由解僱,工人可以根據「不合理解僱」條例檢控僱主。如果僱主要禁制工會組織的罷工工人阻礙交通及工作場所,必須向法院申請禁制令,而且要按人數逐一申請,每申請撤走一人要交一筆費用。

一天,我偶然看到一批其他工會保存的舊物品,翻見其中有不少學習毛主席著作的學習資料和活動照片。照片中,有積極分子在大會上作「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經驗報告的,有人手一冊《毛主席語錄》圍坐一起開著小組討論會的,有參觀學毛著展覽的,有做好人好事的,有團結起來與老闆、政府抗爭的,還有不怕犧牲「反英抗暴」的。顯然都是真人真事。不久,我又發現有不少金屬鑄造的毛主席像章,初時我還以為是文化大革命時從內地流入香港的,翻過背面看才知道都標有「香港鑄造」字樣,年代1968。
一幕幕與毛著、毛章有關的親歷往事,從腦海中閃過。
    學毛著最有趣的事,是唸高中一時,才16歲的我讀遍了毛澤東軍事著作後,寫了一篇長文,大談如何運用「分與合」的對立統一思想解數學難題、寫好作文、改善思維方法等等,令老師大感驚奇。我的中學老同學至今還喜歡笑說我的數學筆記「全是中文,沒一個數字」。後來,我在學術雜誌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題目就是《古為今用──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來源》。
有關毛章最有趣的事,見於文化革命「大串聯」中。1966年9月15日,我作為紅衛兵代表在天安門廣場上見到毛主席,回來後就和一班同學建立了「九一五紅衛兵戰鬥隊」,隨即揮師北上,進行決心徒步走遍全國的「革命大串聯」。當我們一行步行到井岡山山腳的接待站時,竟聽說有位「紅衛兵小將」用一分錢一枚的毛主席像章,換了老革命根據地農民家的一隻狗,十分氣憤,認定他給紅衛兵丟了臉,全隊十幾個同學衝入這位紅衛兵的住房,要打他一頓,幸好他不在,喜劇收場。
但香港的社會環境與內地完全不同,也曾經有過如此熱烈的學毛著運動?
我心生疑惑。
我並不想全面評價學毛著運動,更不想替與文化大革命、個人崇拜連結一起的毛主席像章說好話,但坦率地說,我對當年學過毛著後能實實在在為他人、為公益做好事的平民百姓,一直懷有好感。我也自認為是這種人中的一位。在香港這種環境下,居然也能學毛著做好事,太不簡單、太不簡單了!
也許,這就是人們說的「左派工會」曾有過的一段歷史吧?
大家讀香港報紙,很容易見到記者公然用左派、中間派或右派等字眼來形容工會或某些社會團體。這到底以何為依據?
我也一直不太清楚。但肯定,工會本身對人們稱他是左派,中間派或右派都並不太介意。
據政府公佈的數字,到1996年底,全香港有577個職工會,其中僱員工會535個,其餘為僱主工會或僱員僱主混合工會。香港較大亦較活躍的工會聯合體,主要有四:一是香港工會聯合會,簡稱「工聯會」,創建於1948年,超過30萬會員,110多個分會,幾乎遍佈所有行業;二是港九勞工社團聯會,簡稱「勞聯」,有2萬多會員、30餘個屬會;三是香港職工會聯盟,簡稱「工盟」,有8萬多會員,30多個屬會;四是港九工團聯合總會。簡稱「工團」,1996年時有近3萬會員、60餘個屬會,估計還在繼續萎縮。此外,公務員中也有多個工會,有時也有聯合行動,但不形成聯合體。
工會,都要在《職工會條例》的限制下活動,所有理事名單、會址、章程及財務收支都要報政府職工會登記局,同時亦受有關法例保護,工會有組織遊行示威和發動罷工的權利。如果僱主以工人參加工會活動為由解僱,工人可以根據「不合理解僱」條例檢控僱主。如果僱主要禁制工會組織的罷工工人阻礙交通、阻塞工作場所,必須向法院申請禁制令,而且要按人頭數逐一申請,每申請撤走一人要交一筆費用。
如果以服務工人的熱忱來區分,恐怕不易將香港工會區分出左中右。在香港這種環境下,不努力作出維護工人權益姿態的「右派」工會,恐怕連生存下去都困難。
假如以是否聲稱愛國來區分左中右,我想也不容易,至今我未發現有一間工會公開說反對香港回歸祖國或反對台灣海峽兩岸統一的。但籠統地可以這樣講,左派多指親近中國政府的勢力,右派則指親台或親英的勢力。
如果以香港社會政策來區分,須聯繫關係密切的政黨來判斷,但依然難說誰左(急進)誰右(保守)。一,對基本法的態度,工聯會和勞聯是「擁謢派」,工盟是「反對派」或「修正派」;二,對民主進程的要求,工聯會和勞聯是「穩健派」,工盟是「激進派」、「極左派」;三,關注社會問題的傾向性,工聯會和勞聯是「民生派」,工盟是「民主派」。工團似乎較為低調,手頭上欠其資料。
也許,人們是以工會對內地政治的傳統態度來區分左中右的吧?由此說來,工聯會是「左派」,建立五十年,一直堅持鮮明的愛國立場,不少屬會在「十一國慶節」期間還高掛五星紅旗,還是「親中」政黨「民主建港聯盟」的重要基礎;勞聯算是中間派,極少發表對內地政治的看法,較專注本地勞工權益;工盟、工團就是右派了。工盟與被人們批評為「逢中必反」的「支聯會」、「民主黨」及「前線」關係密切。工團與四、五十年代的國民黨工會有歷史淵源關係,以前每逢開會必先對孫中山像三鞠躬並誦讀「總理訓辭」,據說現在有的屬會會所還掛著國民黨青天白日旗。不過,勢力自五十年代後期起日漸衰落,九五年起已無代表進入立法局,也不大見其抨擊內地政治了。
切勿以為政治態度上的左中右,會令各工會間勢同水火,誓不兩立。據港府資料,1996年有6個工會同時與工盟及勞聯聯繫。在爭取工人權益的事情上,各工會間不時會聯合行動。前幾年,勞聯、工盟和工團曾長期合作,爭取「五一勞動節」如同在宗主國英國一樣成為法定有薪假日,為此多次聯合上街遊行示威,向港英政府施加壓力。可惜,幾經曲折,「五一節」到1999年才能和內地一樣是法定有薪假日。
我和大部分循正途來港的內地移民一樣,早被「政治運動」折騰怕了,所以厭倦政治,把香港當作「政治避風港」。好在我所在工會是個「中間派」工會,不用講政治。因此,我也參加了三大工會聯合舉行的爭取將五一節列為假日的郊野步行活動。
遊行在五一節前的星期天舉行。那天,會員們攜老帶幼地集中在風景優美的郊野公園,在呼呼海風中向著蒼天喊了幾句口號,搖了幾搖橫幅彩旗,就開始排成長長的行列,行曲徑,賞林景,踏海堤,看浮雲,搞燒烤,啃炸雞腿,嘻嘻哈哈過了一個禮拜天。多快活的爭取權益運動呀!


瀟灑的廚師們

瀟灑的廚師們

因為師徒們常抱著共進退的義氣,有時徒弟被老闆炒魷,師傅為他抱打不平,也只好帶著大家一起辭工轉工,個人損失動輒數萬元,不可謂不慘烈。師傳之勇義亦可嘉矣!

我在電業工會做了一年多,就轉到廚師協會當理事會主管秘書。協會歷史悠久,有2,000多會員,在廚師行業的工會中可算是大哥大。
香港的廚師工作時間特別長,往往一早出門,直到深夜才能回家,下午即使休息(稱為落場)也只是就地停手一兩個鐘,因此特別渙散,也多好賭。據說,每賭徒弟總要讓師傅,所以年輕人常輸得身無分文。以前協會會所一度成為聚賭之地,後來換了一批責任心強的師傅當理事,因應政府禁賭的法令要求,強行禁止在會所賭博,建立協助工友找工職能,興辦廚技培訓課程,協會面貌於是大為改觀,聲望日隆。後來,在一次協會組織的桂林旅遊中,因為飛機失事,大部分理事葬身於美甲天下的山水中,元氣大傷。到我來工作時,理事會已復強健,並分為中菜、點心和燒臘三個部進行活動,名師雲集,廚技課程辦得有聲有色,他們開具的廚師資格證明書在東南亞各國及日本有較高信譽,因而不斷吸引年輕廚師入會。
與電業工會開理事會時只飲茶水不同,協會理事會每次開會,幾乎都有理事買幾盒燒臘熟食或美點與大家分享,邊吃邊談,偶然還可飲少量啤酒,更添幾分豪氣和熱鬧。但秘書的協助作用就顯得較為重要了,不但要作會議記錄,還要協助理事長主持會議進程,引導大家按主題要求發表意見,點算表決結果。
由於香港廚師都是師徒制,協會也就多少還帶點行會色彩,要吸收會員關鍵是說服師傅入會,師傅入了會,所有成了廚師的徒弟就都會跟著入會。我剛報到,理事長就對我說:「以後你晚上多點跟我去找師傅們消夜飲酒!」那是動員他們入會的重要機會。不過我後來未及這樣做,錯過了一種經驗。
因為師徒們常抱著共進退的義氣,有時徒弟被老闆炒魷,師傅為他抱打不平,也只好帶著大家一起辭工轉工,個人損失動輒數萬元(主要是失去了由僱主解僱應當發給而自動辭工可不發給的代通知金和遣散費),不可謂不慘烈。我就見到一個這樣辭工的理事,同事提起,他面露無可奈何之色,不心痛是假的,但仍可擔當得起,勇義亦可嘉矣!
香港的廚師有明顯的等級制,但不像內地那樣按一定的技術標準分為一二三級,而是按分工命名以示區別,從下而上稱為「砧板」「尾鑊」「二鑊」「頭鑊」「總廚」等。要到日本去做中國料理的廚師,最低亦得「二鑊」,協會理事會有專人負責鑑定會員廚師實際等級,他們都是大師傅,在行內受人尊重,也重誠信,不會輕率給冒牌廚師會員開具資格證明去日本搵食。在日本工作的會員工作極苦,但每月約可比在港多收入一倍左右,因此多因急需錢用而苦拚一兩年就回來。他們大都不忘工會,每年都依時讓家屬代交會費。我工作時正遇上協會向會員募捐購買新會所,會員捐款相當擁躍,個多月已集得四十多萬元。不少遠在日本工作的會員知道後,亦打電話叫家人帶錢上會所捐獻。
協會與東南亞各國的華人廚師組織聯繫密切,每逢大型活動都互相邀請代表參加,有時還組團互訪,進行廚技比賽及交流中華飲食文化心得。我亦曾有意給內地飲食業機構寄送協會資料,以圖建立聯繫。可惜,我只在協會工作了三個月,未及見效。
最令我增長見識的事,是協助理事會修訂協會章程條文。經過總會和協會理事會反覆斟酌才確定了修改草案,然後提交理事會討論,由理事長作了修改說明(講稿當然是我寫的),我記錄了所有意見,並多次修正措詞直至一致通過,最後理事們一一簽名作實。但未能達到港府職工會條例規定的超過理事會總數三分之二的法定人數,於是再由到會理事分頭找缺席理事簽名,辦妥後找法律顧問確認無違反政府法例之內容,再由正副理事長、會務主任和我往職工會登記局辦理正式修訂手續。職工會登記局在申請書上加蓋火漆官印後,協會章程方能載入修改內容。為此,我還到職工會登記局上了一天職工會條例的培訓課程,領了一張該局頒發的聽課證書。按照條例規定,工會搬遷地址也必須在此後一周內報告職工會登記局,否則首次罰款500元。細緻得很。
    香港廚師收入不錯,私人酒樓的大廚、主廚、大班,粵菜的月薪大多有2萬多元,潮州菜的甚至可到5萬元左右,散工廚師的日薪約在300元至500元之間,快餐店的廚師月薪則較低。多在萬元以下。
    我見到有的廚師生活態度十分瀟灑,單身一人不結婚或將家眷安置在內地鄉下,自己在港每月花幾百元租個床位或當個「籠民」住下(只在集體大宿舍裡租個床位,為防盜用鐵絲網將床鋪四周緊緊圍住,如鐵籠一般,故稱此類住戶為籠民,是香港社會中最困苦的一群),無錢花了就到會所坐等酒樓餐廳打電話來招聘臨時替工,幹幾天賺有幾千元就不幹了,專心賭馬,賭光了再回會所找工。我真佩服他們如此拿得起放得下,只是自己決無勇氣照辨煮碗。
因為酒店餐廳找廚師,多數在上午打電話來,為了協助會員找工作,我和另一職員輪流,一人早上6點到會所開門,一人工作到晚上10點。已睡慣早上懶覺的我,足足過了一個多月才能適應早起。
每天上下會所都要經過三樓對開的兩間「一樓一鳳式」妓女住所(在香港賣淫並不合法,但也不入罪,依靠妓女維生才是罪,所以禁而不止,甚至禁而不斂),有時夜裡遇到兩個妓女打開大門站著聊天,須經兩人中間穿過,雖說在香港是「笑貧不笑娼」,亦難免覺得有點尷尬。

工程師的遭遇

工程師的遭遇

我想,像范工這樣能知足,怎麼會不快活輕鬆?這就叫「能屈能伸」,大陸老一輩知識分子所特有,由各種針對知識分子的政治運動錘鍊出來的。就心理上的「耐打擊性」和寬容性而言,我相信比很多香港專業人士都強。

「工友,請問我可以幫你點甚麼?」副理事長甄生以他習慣的親切口吻,主動向走進工會門口的人打招呼。
我抬起頭,見來者是個清瘦的男人,五十多歲,個子略高,笑容可恭,舉止樸實,但身上那種知識分子特有的氣質,仍然讓人一下子就感覺得到。
「哈,我去政府辦理技工註冊時,才知道本行有個這麼大的工會,所以上來看看。」
「歡迎你。先生現在才知道我們的工會?」甄生友好地問。
「請別見笑。我雖然在七三年大陸剛准許歸國華僑出來時就來到香港,但一直在中學當電工,一當二十年,真的是兩眼不看窗外事啊。」
「那末你還沒入工會囉?請看看我們的資料,如果滿意,歡迎你加入。」
「我就是來入工會的,要求甚麼條件?」
「是同行業的工人就行。」甄生應著。我連忙把入會申請表遞上去。
他很快填好了表格,交了120元年費,然後說:「看壁報上的資料,工會經常辦很多活動,如果要人幫忙,只管打電話通知我,我一定來。」他似乎是為了讓我們相信,便說起了他的經歷。
這位名叫范茂的電工師傳是從印度尼西亞回內地讀大學的歸僑,畢業後在大電廠當工程師,文革時被下放海南當中學物理老師。初到香港還想去中學當個老師算了,但校長說:「老師你是沒資格當的了,現正缺一個電工,你當不當?」結果就當了電工,一直沒改過行,也沒跳過槽。雖然在學校只當個普通電工,月薪不足萬元,但因為無不良嗜好,那時樓價也低,現在已經供完了買樓的錢,幾個孩子也大學畢業了,大多都在外國工作,自己已無憂無慮。整天躲在家裡反而悶得慌,看工會這麼大,也正派,心想常來和大家一起做做義工,定會更快活些。
「你到政府辦電工註冊有困難嗎?」我問。因為政府規定,沒本地大學學歷的人要註冊有獨立經營資格的B級技工必須經過統一考試,他恐怕不容易考。
「容易。我把內地大學畢業證書夾著送上去,辦事的阿SIR說要進去問一問頭頭,進去後很快就出來說,辦A級可以馬上發證,B級不行。我說A級就可以了,又不當老闆,過幾年都退休了,管他A級、B級的。」
我想:香港人有句老話:「香港機會多,只要勤懇,總不至於餓死。」像范工這樣能知足,怎麼會不快活輕鬆?這就叫「能屈能伸」,大陸老一輩知識分子所特有,由各種針對知識分子的政治運動錘鍊出來的。就心理上的「耐打擊性」和寬容性而言,我相信比很多香港專業人士都強。君不見,金融風暴一衝,香港多少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就亂了方寸,罵天罵地。
從此,每逢工會事忙,我就通知他。他也真的有請必到,而且每次都做到最後,還有說有笑,很享受似的。

「好,你來吧,我一定等著你。」我放下話筒,心裡依然想著剛才在電話裡聽到的憤憤不平的聲音,有點沉重感。
來電話的人,是個剛從福州市來港的高級電氣工程師,他說連找個普通電工做都沒希望,心裡躁得很,聽政府勞工處的職員說有個同行工會,於是想來看看。當他聽到我居然可以用「純正」的國語跟他交談時,大感驚喜,要求我一定要等他來當面談談。也許是物傷其類,我雖然知道自己也幫不了他,但總可以提供一些有關資訊,所以也很希望他能來一趟。
這個叫余鐵的高級工程師來了。他不胖不瘦,肌肉結實,膚色很深,話說得很快,一看便知是個很實幹又很自信的人。他告訴我,他來前是福州市國營大電廠的廠長和高級工程師,主持過全國大型高壓電纜線路的架設工程,獲得國務院的嘉獎令。他因母親在港年老多病,申請移民來港以便照顧媽媽。
「來港前也知大陸讀書人在香港謀生難,但心想當個電工總不難吧?所以到港的第二天,就帶著一大疊專業證書上街找電器工程公司。誰知,一連碰了好多釘子。」余鐵講著講著,氣又上來了,聲音在升高:「有的老闆一聽說是大陸來的,根本就不看學歷證件,只把手一揮:走走走,我們不要大陸人!我說我已是香港人了。他們都哈哈大笑:香港人是穿這種衣服、說這種話的嗎?你說氣不氣人!有的老闆好像態度好一點,說:哦,你想當電工?那,這個叫甚麼?他順手指了指牆上的一個電插座。我心想這還不簡單,於是毫不遲疑地答說:這是電插座呀,用作接駁電源的。你想他怎麼說?他一臉不屑地說:這是甚麼鳥座?連『插蘇』(sockets)都不懂也想當電工!你還是走吧。」
「那現在做甚麼工作了?」我關切地問。
「後來我想,當不了電工就做別的吧,於是問別人在香港甚麼工人工資最高,他們說地盤(建築工地)工囉,於是我去地盤當了下料工。」
「下料工?給攪拌機入水泥料的工人?」我看了看他並不健壯的身體和已經略禿的頭頂,還有戴著眼鏡的臉。
「是呀,才幹了幾天,還挺得住。我下了狠心,要拚命幹掙一筆錢,然後不要工資給電器公司做一段時間,不要工資總有人肯用吧?待積累了本地電工經驗,再註冊個A級B級,就可以自己幹了。」他想的辦法雖然並不高明,自信心卻依然很高。
說著,他問工會是否有政府的技術規程及統一考試的參考資料,他想買幾本邊幹活邊自修。我說:「有,而且很充足,只是你恐怕一時還不會買,一二百元一本書啊。」余鐵拿了幾本資料翻了翻內容,又看了看書後的定價,最後還是沒能下決心買,解嘲地說:「還是等領到第一筆工資再買吧,鬼知道會怎麼樣。」唉,還有甚麼比讀書人買不起賴以謀生的書更悽慘的事呢?
直到我離開工會,都沒能見到他再上來買書。我知道,余工遇到的情況並無特別,是每個內地來的知識分子都必然遇到的「平常事」,唯有用「平常心」看待它,才能適應它。也唯有自覺實行「先屈後伸」策略,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我亦知道有些內地來港的大學畢業生,經過多年拚搏,當上了老闆,發了大財。但願余鐵先生已經走上坦途。
後來日子長了,見到內地來港的工程師也多了,但他們的遭遇似乎都差不多。有個女的高級藥劑師,才三十多歲,可算是年富力強,剛來港時為了生活,不得不到麵包房當烤麵包師傅的助手,後來終於進了一家製藥廠,這藥廠比她在內地工作過的藥廠當然小得不能相比,因而她對所有技術問題都要負責,出差也多,無法照顧女兒,只好留在內地給母親看管,但工資一直跟普通文員差不多。丈夫是內地的橋樑建築專家,一直不願來港,後來她親自奔波,在中資公司為他找到一份臨時的地盤監工工作,他才來了。但幹了大半年,工程完成,他又得離職重新找工,這男人心慌意亂了,怎麼說也不肯再在香港呆下去。妻子說:「你如果回去,咱們倆就只好散了。」但他還是無情地走了,回到幾千里外的北方,留下勇敢的妻子獨自面對艱辛的香港歲月。
還有一個內地的電訊專家,隨妻子來港後,只在一家賣電話的公司做了年餘,便失了業,但遇上香港回歸,股市興旺,便聽從妻子意見,安心在家炒股,利用妻子的經驗加上自己的精算頭腦,一時收入比打工時更好,也就自得其樂。但好景不長,金融風暴一衝,股市急跌,炒不成股了,只好去一家中資公司當了保安員,天天守門口巡倉庫,雖不至於失業,但經常受失落感的折磨,連妻子也感嘆說:「早知他如此難以融入香港社會,不讓他來港就好了。」
香港政府一直說要吸納內地專才來港工作,可是對已經來港的數以萬計的內地專才卻視而不見,棄而不用。如果在入境處設立專門登記﹑培訓內地單程來港的專才並協助聯絡安置的職能,又何須勞工處或其他疊床架屋的部門再大費周章呢﹗
說了那麼多別人的遭遇,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
這時,兒子已從內地來到香港上學讀書,開支突然增大,我也面臨著必須設法進一步改善生存條件的問題了。

喪事見聞

喪事見聞

看著救傷員、護士和醫生們兢兢業業工作,我深受感動。就是從此刻起,我領悟到:香港社會「精神文明」的精神支柱,主要靠兩條:一靠慈善風氣(人文關懷精神),二靠職業操守(專業精神)。

回港第一個春節的前幾天,伯父突然跌倒在客廳地上,我剛好在家,急忙打999電話報警,幾分鐘後救傷車到達,立即送他入住鄰近的政府醫院。
一到醫院,醫生已在急診室守候,笑容可恭的姑娘(人們對護士的稱呼)已準備好輪車,小心翼翼地摻扶老人坐好車子,待醫生初步檢查後,就把他送往留醫病房去。姑娘一邊推著車子,一邊還俯著身子如親人般安慰和鼓勵老人,老人也甜滋滋地應對著,似乎不是急病留醫,倒像是來療養似的。
到了早已準備好的病床,幾個姑娘一起細心地協助他更換衣服,躺好。姑娘們隨著每一個動作都要問一聲「舒服嗎」或「痛嗎」。待老人躺好後一一交代注意事項,當講解完若有需要應如何按動床頭電鈴召她們到來後,還反問一句,見老人答對了才放心。接著,開始安排各項身體及內臟器官的檢查(香港人稱為「驗身」),我們也就要離開了(醫院不准家屬留院陪守)。
看著救傷員、護士和醫生們兢兢業業工作,久待香港的人定會覺得理所當然,但因與內地就醫經驗對比強烈,我已深受感動。就是從此刻起,我領悟到:香港社會「精神文明」(借用內地用語)的支柱,主要靠兩條:一靠慈善風氣(人文關懷精神),二靠職業操守(專業精神)。這類觀察的結果,後來寫進了替老闆起草的全國政協提案裡,並被評為「全國政協優秀提案」。
當我春節返家探親後回來才知道,伯父已於初四晚病逝,遷送殯儀館用冰保存,等待排期做法事、火化。幾天後,輪到法事排期,在殯儀館內一間大廳設了靈堂,很多親朋戚友送來色彩繽紛的大型花圈,幾乎擺滿了大廳兩側,二十多張寫有巨大悼辭的灰色氈幛高高掛在兩側牆壁上方,氣氛哀傷靜穆,場面亦算壯大。可見伯父生前人緣不錯。
兩個工會送的花圈不大,但被擺在靈堂正中,一邊一個,十分醒目。伯父生前當過電氣工人和五金工人,參加了兩個愛國工會,會員去世,工會依例要送花圈和發放撫恤金(從千元到萬元不等,各工會不同),亦要派人到靈堂弔唁,對工會家屬總算是個慰藉。
靈堂共設一天一夜,白天供親友到場悼念,親屬披麻戴孝守候,晚上輪流通宵值夜。我按規矩只在腰間紮一麻條,坐在入門處負責收取悼念者送的帛金,一一登記,並回送內裝一元硬幣和一粒軟糖的利是封。按習俗,悼念者離開後,須吃掉軟糖,用一元錢買車票乘車或買汽水雪糕吃了才可回家,以免犯忌諱。
是日半夜,六個有老有少有肥有瘦的道士陸續入坐一旁的大桌兩側,但一聲不哼,坐著靜等。過了一會,一個清瘦的中年人急急趕到,一邊走一邊從褲袋裡掏出一迭很薄很小的黑布,抖開來,披上身,蓋住身上整潔的唐裝衣服(我腦中閃出一個猜測:是否店員兼職?),頓時變成了身著長袍的道士(只是袍上的一個個小方格褶痕仍清晰可見),坐在正中處,開始帶著一眾道士唸經,依依呀呀,斷斷續續,時而伴著一陣道教的哀樂錄音在桌面上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動作,個別有如雜技,頗有難度。
過了好一陣,道士們走出來,在中間排著隊,繞著圈邊走邊唸邊舞,道樂錄音吹吹打打,領頭的手持木劍,按固定程式出力地做著一個個動作,時如追逐,時如格鬥,時如斬劈,並逐一火化紙船紙屋紙人,煞有介事,認真虔誠。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他們代替親人寄致哀思的一種儀式,信不信鬼神恐怕並不重要吧?
據說,香港人喪事的儀式取決於宗教信仰,殯儀館會根據要求代為安排。信基督、天主的多用西方儀式,信佛的自然用佛教儀式,也有連奏多日民間樂曲致哀的。伯父生前大概是並無明確的宗教信仰,故由兒子們決定用最具中國傳統色彩的道教形式。
第二天,火化骨灰過程中,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一餐全齋宴。其後,整個送殯過程都有道士參與,當骨灰由家人乘車送上專供存放的廟堂後,道士還要跟隨家人回到家中做一番繁複的儀式,安置老人牌位,並安撫家神,避凶迎吉,方可結束整場喪事。
伯父的醫療費已由政府支付,兒女都無需承擔。喪事共用了4萬多元,親朋送的帛金有2萬多元,不足部分由三個兒子平均分擔。女兒及女婿是不必分擔喪事費用的。所有親屬對喪事都感到滿意,故無齟齬。我亦覺得這場喪事辦得恰當而體面,伯父可以安息了。接著,兒子們自動聚頭商量分擔母親生活費用問題,都很有孝心,自然不難解決。
按法例規定,只有無子孫撫養而個人資產亦不超過6萬元的老人才能領取社會福利署發放的綜合援助金(一人每月共約2,000多元)及社工的照料。如果兒子無力贍養父母,要求政府負責,就必須到政府簽署法律文件並在官員作證下鄭重宣誓,如以後發現隱瞞收入,須負「作虛假聲明」的法律責任。拒絕照顧老人和疏忽照顧孩子一樣,只要當事人起訴,一經證實,都有可能被裁定為虐待罪或疏忽照顧罪。
在香港華人中,中國傳統所重的孝道,仍居道德之首。如果說人對老闆不忠,介懷者很少;說人不守貞操,或有人介懷,或有人只一笑置之;但如果說人對父母不孝,則絕對是醜聞。但,不孝子女、父母兄弟爭資產的訴訟,也一直不絕於耳,還給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離奇的感覺。


再見吧學術會議

再見吧學術會議

    在唐史學會年會發言後,北京民族學院一位老教授熱情地說:「路老師,你的發言給了我很大啟發。」在兩岸學者研討會上發言時,我的研究班老師吳教授在場,事後說:「小路,我建議你別搞歷史了。」兩位著名學者對我的學問判詞,竟截然相反。

1992年中,太太從內地轉來中國唐史學會的通知,要我準備論文參加將於廈門大學召開的年會和「海峽兩岸隋唐五代史學者學術研討會」。
我是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員和中國唐史學會會員,1989年9月曾參加在桂林召開的魏晉史學會年會,感覺十分壓抑,也很沉悶。報到時,秘書處一個人對我說:「看你的申請表寫得很誠懇,才讓你參加的。」言下之意頗為高傲。其實全廣東只有我和中山大學副校長二人參加,應視為理所當然才對,所以覺得傷了自尊,已暗生不滿。
後來,在青年學者座談會上,幾個博士生互相推介為「名師高足」,霸佔了太多發言機會,很多人不滿,我便趁機作了一番隱含嘲諷的講演。我以故作平淡的語氣,自言聽過不少名師的課但實在算不上誰之高足,卻也嘗過論文刊登在國家級學術雜誌上的滋味,只是因為廣東學者謀生艱難,為了全系幾十號窮書生的薪外獎金計,不得不費許多心思去爭取多點開辦校外課程,以至無法與在座各位名師高足一樣奢談學術成就。此番不合中年人年齡特點的「少年意氣之談」贏得不少非博士同仁的喝釆,很能討回一點「自尊」。
如果按此印象類推,我是不會參加唐史年會的。但自知今後很難再搞學術,不想錯過「可能是最後一次」的機會,同時亦希望借機接觸一下香港歷史學者,故決意自費參加。
我的學術書籍和筆記全都留在內地,不可能寫嚴謹的「純粹史學」的論文,遂用了兩個星期休息時間,根據手上兩篇未發表過的論文稿改寫出一篇史論論文《從隋唐門閥士族的衰落看中西封建社會結構的異同(論綱)》,自以為能自圓其說,便自費影印了120份,帶去參加會議。
我的論文,表面看來結論十分「出位」(出格,出圈兒),居然一反主流看法,認為古代中國正是因為比西方中世紀早有了較發達的商業經濟因素,並影響了社會結構及統治思想,才能比西方中世紀延續長久。其實,所依道理十分簡單:比較中西封建社會,應該是將兩社會之前期作「相同發展階段的橫向比較」,而不應該像目前大多數學者那樣,拿西方中世紀的末期與中國封建社會的中期作「不同發展階段的橫向比較」(明清時代亦不過封建社會的中期而已,雖然與西方資本主義成長時期同時)。我認為如果像多數學者那樣進行比較,就如同拿同時生活著的成年人與小孩子比,違反了「可比性原理」,故由此得出「中國封建社會是因為比西方中世紀缺少商品經濟才導致延續長久」的主流意見,也就難免是一種謬誤了。我的論文藉此隱含著自己對現實社會經驗的反省(如對多元化社會結構之強勁生命力的肯定),自非當時敢於以文字挑明的。
大會籌備處批准我與會,還邀請發言,自然是體現了學術上的開放態度。
會議開了4天,估計交通、食宿和會務費,連同請事假被工會扣除的工資,共花了近4,000元,超過半個月薪金。但有些體驗頗值玩味。
除我之外,香港還來了六位學者,都是大學教師,全安排住廈門大學邵逸夫學術交流中心,每晚35美元。我住了一晚就嫌太貴,要求和國內學者一起住招待所,教過我研究生課程的吳教授也同情我,出面向廈門大學領導提出讓我住進他的房間,理由是「師生久不見面,正要好好談談」。但校方以外事紀律為由拒絕,另外安排我住留學生宿舍,但住了一晚嫌太冷清,又沒冷氣,收費也要120港元一晚,只好再忍痛住回學術中心。
看來不得不服氣,當工會秘書是沒錢再參與學術活動了。
會議分為兩部分,一是開唐史學會年會,全體參加,然後會員聚頭推選新理事會;一是小部分國內學者和香港、澳門及台灣學者一起開學術研討會。兩個會議都讓我上台發言。在唐史學會小組發言後,北京民族學院一位老教授走上來熱情地說:「路老師,你的發言給我很大啟發,謝謝你。」在兩岸學者研討會上發言時,吳教授在場,散會後誠懇地對我說:「小路,我建議你不要再搞歷史了。」兩位著名學者對我的學問判詞截然相反。我明白老師對我的歷史理論思維有保留,覺得與金觀濤一樣,只是自構一套玄之又玄的歷史解說,以哲學思辯取代史實研究。我很尊重老師,當然不會跟他辯說,只默然不語。至於香港學者,我相信更難找到知音,因為我那時用的史學辭彙還是內地一套,再加上講的是史論,西方史家多不肖為。後來,唐史學會學刊刊登了我那篇論文的內容提要,只是,當我看到仍稱自己為「同志」時,已覺得很不自然啦。
選舉學會理事時,也有個小插曲。主持人剛宣佈開始投票,有人見我也在場,臉露異色,我說:「我也是會員。」他仍感惘然,可能弄不清楚學者赴港後是否仍然可以保留會員身份。吳教授忙說:「小路是會員,有投票權的。」會後,我多交了幾倍會員年費。但,心知學術興趣今後也要深陷迷谷,很難覓得出路了。
但,這次與會的主要期望還是實現了,認識了香港大學的黃博士,使我後來有機會為香港史學做了少量工作。
更沒想到,幾年後,我關於《易經》如何應用於企業經營管理的研究成果,竟會引起香港兩位素未謀面的學者好評,再度為我透露了參與學術研究的依稀光亮。
會後,我還接觸過一次內地史學界人士,引起無限傷感。一位曾熱烈邀請我執筆寫了《史學研究方法論》(近七萬字)的某大學教授,突然來函給我,聲稱他新編的《史學概論》已完稿,並錄製成電腦磁碟,付800元即可寄上一套。我閱後有點生氣,明知其中最重要的《史學研究方法》一章是我寫的,竟還問我要錢!但念他也許是因為缺乏出版經費而想出來的下策,便寫了一封信,表示可以資助出版費用,但需明確編著者的名譽和權益。而且要求全稿要給我審閱一遍。為謹慎起見,我再寫了一封信給另一位與他合作過的教授,談及此事。這位教授很快覆信,對大陸史學界的風氣甚表失望,說有人為名、為錢甚麼卑鄙勾當都可以幹,勸我勿與之合作,連與史學界來往都未必有益。不久收到主編覆函,只講資助經費的支付方法,避而不談編著者權益,也不談出版計劃與預算,更不提給我看稿,令我更不放心,終於放棄。不過,至今未能查實其有關出版物是否標明了我的著作權。
唉,學術研究,再見吧!

夜校教學

夜校教學

    以前學《論語》,見孔子關於待人要恭謹敬懼的說法,見《周易》中「謙謙君子朝乾夕惕」之辭,皆不以為然,認為太迂。到了香港,完全沒有「國家分配、組織安排」了,方覺工作機會可貴,別人的給予即使再少也是恩惠。

我對自己最有信心的就是教學,在內地大學工作十年間主講過十門課程,備課筆記超過千萬字,教案也近百萬字,在各次教學質量評估中大多都有最佳評價。我將要離校回港時,適逢全省進行高校基礎課教學質量評估,我和另二位老師合講而由我協調及準備評估資料的《中國古代史》就被評為全校最優質基礎課,聽說後來還被評為全省優質基礎課(未經核實)。那時,我才為市自修大學講了一門電視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的《政治學原理》輔導課,就名聲驟起,學員點名要再聽我的課,校長只好親自來請我再講《社會調查的原理與方法》(即港人俗稱的「民意調查」),聲稱學員說路老師講課才肯報讀,逼得我只好答應講這門自己從來沒學過、在全國也屬新設課程。
所以,當工會總會通知我,打算開辦一個中文寫作培訓班,由我向各屬會秘書講授中文寫作常識時,竟興奮得徹夜難眠。在內地大學任教,我除了主講自己倡導的演講技巧課外,只講專業課,而且重點講高年級的專業提高課,決不會講這種常識課。但在香港,這已是學識得到人們認可的一個訊號,可能意味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向我敞開,當然喜不自勝。
我視如重大任務,四出搜集資料,編寫教材。先按工會工作的經驗寫出講授內容提綱,確定要講公函、通知、報告、民意調查問卷、演講稿和新聞消息等文體的寫法,再到書店選購香港及台灣出版的中文應用文體寫作教材,收集政府和大公司的公文文本作範例(如今香港政府已出版了多種公文範本,到政府出版物銷售處購買就行了),向朋友借閱內地公文寫作課本供比較用,然後編寫詳細授課內容,反覆修改,直至滿意為止。
備課時還要朗讀多次,盡量校正鄉音太重的字詞發音。講課時努力多用通俗比喻說明道理,引用港府公文作例子,務求深入淺出。板書盡量求其整齊詳細,以便學員記錄。還設計了寫作練習和修改講評,務求學以致用。講話盡量謙謹,批評不合規格的例子時也多用善意的幽默言詞,不作尖刻諷刺,手勢也只略作揮動,務求親近平實。
因為上課時間是晚上八點至九點半,要用部分辦公時間,因此我總是忙到七點半才坐地鐵急匆匆趕去上課。下課時,如果知道工會還有事忙,也要趕回來,那怕做多半個鐘也好。
以前學《論語》,見孔子關於待人處事要深懷恭謹敬懼之心的說法,見《周易》中「謙謙君子朝乾夕惕」之辭,皆頗不以為然,認為「太迂」。到了此時,完全沒有「國家分配、組織安排」了,方覺工作機會難能可貴,別人的給予即使再少也是恩惠,也心知其中含有讓我發揮專長增加薪外收入的美意,除了盡量恭謹敬畏之外,還怎能表白領情識禮之心呢!
此門《香港中文實務寫作》課程一共上了8晚16小時,每星期上兩晚,剛好一個月。多精神充實的一個月啊!我不敢斷言教學效果如何,但我盡了力,也總算上過香港成人教育(也稱持續教育)的講壇。
我很希望有機會再上講台,於是編寫了一份「兼職授課導師申請函」和幾種課程的講授大綱寄給好幾間成人教育中心,但全都石沉大海。幾年後,才能在公司再上講台,向推銷員講解產品推銷術,又過了兩年,才能在社會上開班招生,舉辦演講技巧訓練班,給多個社團講演,再「圓」教學夢,只是都得刪繁就簡、化深為淺、隱理明用。每想起在內地講課時那種「滔滔不絕,指點江山」、「洋洋灑灑,橫議古今」的景況,仍然難免暗自嘆息。
後來,借寫報紙專欄的機會發表了二十多首教育詩,唯在精神上圓了教學夢。今引述一首憶述自己講課風格、題為《暢快》的詩,由讀者感覺一下我昔日的「教師風采」吧:
              吾之於講課
              必求暢快淋漓
           
              有時一人一事
              剝繭抽絲逐層剖析
              有時百年劇變
              卻只如驚鴻掠過天際
              有時提綱絜領
              讓學生自己慢讀細嚼
              有時借題發揮
              穿插幾種異類知識
           
              有時有板有眼地朗誦
              有時卻繪影繪聲的模擬
              有時演講得抑揚起伏
              有時弄幾句灰諧的逗趣
           
              全無固定的章法
              只憑一時興之所至
    那時我就相信:總有一天,我會在香港找到一個可供盡情發揮的講壇。


蛇讌與蛇王


蛇讌與蛇王


    深秋初冬時節,港人流行吃蛇,一吃就是幾個月,可謂飲食一大奇觀。各社會團體、工會,都藉此機會大辦蛇讌,既聯絡會員感情,又可利用政府的免稅特許優惠吸納經費。

我本來就偏胖,在工會才工作十多天,發現自己變得更胖了。因為適逢工會辦蛇讌(即「宴」,蛇餐專用字),天天中午、晚上都和廚師們一起吃飯,晚上10時下班後又和廚師、同事們一起消夜,怎能不胖!
深秋、初冬時節,港人流行吃蛇,一吃就是連續幾個月,可謂飲食一大奇觀。理由是此時的蛇為準備冬眠自養得最為肥美,吃了最滋補。各社會團體、工會,都藉此機會大辦蛇讌,既可聯絡會員感情,又可利用政府對非牟利社團特許的免稅優惠吸納經費。發展到如今,政治人物為了聯絡街坊感情、拉選票,也會在距離報名競選還遠的日子大擺蛇讌,請人入席,更有錢的當然是擺雞鮑宴啦。(當然要極小心,否則可能開支被算進競選經費)
所在工會經濟條件好,房產較多,將自己的相鄰兩套樓房打通,加上相連著的一層,除辦公室外,平時可設兩間課室和一間實驗室,到了吃蛇季節就變成餐廳,擺上近20張餐桌,加大冷氣創設吃蛇氣氛,從10月中吃到1月中,三個月可接待萬多名會員及其親朋,可令更多人了解工會、親近工會,又為工會增添數十萬元經費,因此是一項重要會務。這兩三個月中,天天都要有幾位理事到會幫忙,從洗菜端飯到抹桌收拾樣樣都做,理事長、財務部長、會務主任幾乎天天到場,個人經濟甚至家庭生活都肯定要大受影響。我們這些職員只要稍有空閑,亦要到廚房、餐廳幫手。當然,有的商家也會來推銷與吃蛇滋補有關的商品,工會趁機收取一定比例的回扣。
有個秘書朋友所在的工會每晚都要連開兩場蛇讌,理事和職員們從下午六點到半夜凌晨都忙得像打仗一樣,結果吃蛇季節剛結束,她也急病發作住了十多天醫院。
我多是協助端菜、端飯及收拾餐後的桌面,因為這些事情不需要技術,手腳快慢點也問題不大,只是走路得十分小心,捧上手及放下桌面的那一刻應敏捷而穩妥,學問絕對幫不上忙。經幾天的小心學習,自覺熟練,但從不敢輕慢,打翻一次飯菜將會被人笑幾年。很多早年從內地來港的知識分子都到酒樓餐廳當過傳菜、侍應之類角色,「服務顧客」的新概念大概就是這樣學來的吧?反正我是這樣學來的。
大眾化的蛇讌菜譜不外是煮蛇羹、燉蛇湯、炒蛇絲、黑羊肉煲之類,配合飲蛇酒、吞蛇膽,據說真能滋補身子。我曾買過一桌,請了幾位在中資公司當官員的大學同學吃,他們都說「滿好、滿好」。
很多會員都會帶著親朋戚友一起光顧自己工會的蛇讌,當了公司東主的會員也會藉機多訂幾席,請全體僱員來大吃一頓聯絡感情。他們都當作是對工會的一種支持。不少會員在工會為購買新會所募捐時,往往會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元那樣無償地捐給工會,對於有吃有玩的蛇讌那能不出力捧場呢!
除了深秋、初冬季節外,港人一年四季都有蛇吃,每個區都有許多間專門養蛇、賣蛇、賣蛇羹蛇菜的店舖,招牌都寫作「蛇王某」,門口都照例是擺個裝有許多活蛇的大鐵籠。
當市民發現街上、房中出現活蛇時,警察都會請蛇王到場捕蛇,捕到的蛇歸蛇王外還給幾百元外勤費,新聞照例都會見報,甚至上電視。所以,蛇王尤其女蛇王,是頗受市民尊重的現代都市英雄。
當然,香港還有另一種「蛇王」,那是對懶漢或正在偷懶者的「尊稱」。報紙傳媒興起過一輪「捉公務員上班時間當蛇王」的報道熱,連警察巡街時間泡茶樓的照片都登了出來。有負責清理溝渠的公務員(只要在政府任職的人都是公務員,概念與內地不同)為安心當「蛇王」,虛報清渠工作紀錄,被同事揭發後,被法庭判了瀆職罪和欺詐罪,坐牢當「大蛇王」去也。


暴雨風波

暴雨風波



讓各種不同利益取向的集團自由表達意願,再透過共議及監察機制達到相互制衡,是資本主義制度為維持正常運作的基本設計。而限制政府濫用或誤用公權是制衡的重心,所以,政黨、政客、傳媒機構及社會團體,都以監察與批評政府視作自身發展的跳板。



    一場導致多條街道水浸的暴雨,令我對香港的社會管理產生了第一個新鮮的感覺。

    一天清晨,風狂雨暴,兩小時的降雨量超過600cc,當人們從夢中醒過來時,發現到處的街道都被雨水所浸。不但新界的鄉村,連九龍的旺角彌敦道、深水土步南昌街、香港島灣仔區的大道上,都見積水橫流,風雨還毫無減息的跡象。早出的人們、車輛都要頂風冒雨趟水而過,特別是一些小學生,被猛烈的風吹得東倒西歪,被腳下的雨水沖得跌跌趔趔。收音機、電視機裡不斷地報道雨情、水情,以及消防隊和警隊出動救護受水所困的市民的新聞。

    此後,我一連三天,從電視新聞中都看到在立法局會議上,議員們不斷為暴雨浸街事件批評市政局、氣象局、教育署、渠務署的政府官員失職。主管街道排水設施的市政局、渠務署當然首當其衝,連氣象局也因為不能及時預報早上的雨量而被批評為「專業水準不高」,教育署因為不能在七時學生返學前發出因暴雨停課的通知而被批評為「官僚作風,應變能力差」。議員們最後的結論是「高官白拿了納稅人的錢」。我聽了政府官員和氣象局高級科學主任給議員作的解釋,覺得還算合情合理,實有力所不及的客觀原因,但議員們依然不肯放過,繼續在追究責任,提出各種改善的要求和建議,逼官員們保證下次暴雨來臨時不會再出現雨水浸街的現象。議員們臉紅脖子粗地「無限上綱上線」的發言,至今仍歷歷在目。         

    我對議員責罵官員的現象感到很新鮮,與工會秘書談起,他說:「高官收得高薪,自然要經得起市民罵啦。」對老香港人,這可能已司空見慣,但我卻從中看到了社會管理觀念上與內地不同的東西。因為同時間,廣州、深圳亦有多條街道被雨水所浸,深圳火車站外還有人發「水難」財,用木板、手推車等幫人涉水過街賺錢,但並不見傳媒有任何關於官員或政府部門被公開追究責任的報道。

    我們在內地實在見慣了社會管理的種種粗放的、不用問責、也不知向誰問責的現象,好像一切都必然如此,任何改善都只能靠官員的自我改進,人們或傳媒的批評和追究反而會影響社會的安定。

    如果我沒有記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八十年代中曾首次出現代表們質詢部長的事,這種做法迅速傳染到省、市級人大。我工作過的城市就出現過人大代表拒絕通過人事局早已上報省要求提升的局長名單的事件。不過,這種偶然出現的新鮮事物,後來似乎很快又消失無蹤了。

    這就常常令我生出一個「感覺挺妙」的想法:甚麼時候才能讓我們內地的人民公僕也都要經受人民代表們群起嚴詞斥責追究的場面呢!

    我看到一則有關內地新移民學生如何適應香港社會的電視新聞,當記者問一位剛從北京來港的小女孩「你覺得來香港有甚麼不習慣」時,小女孩坦率地說:「我覺得香港人老愛罵政府的習慣不好,我們不會這樣做。」這就應了內地的一句流行語:「存在決定意識。」我相信,這位北京小女孩在香港很快就會學懂批評政府的。因為這是學習關心社會問題的第一步。

    看香港電視劇,我們很容易看到這類鏡頭:當警員查問一個可疑人物時,他很粗魯地說:「差佬大晒咩(警察很了不起嗎)?我也是納稅人呀!」語下之意是,你領的薪酬中也有我出的一份。而這時警員當然不會接話說:「納稅人大晒咩!」如果這樣說,惹來的指責恐怕就太難受了!

    後來,議員的猛烈批評確實推動了街道排水渠務工程的全面改善,基本堵絕了九龍和港島雨水浸街的現象,後來似乎還促使政府組成跨部門的緊急事件應變指揮中心。議員批評造成的壓力,的確是推動政府改善市政管理的一種動力。

    這令我想起,念大學時,曾寫過一篇研習列寧《國家與革命》的論文作業,我在論文中提出,國家的職能除了傳統所說的階級專政外,更大量的是社會管理職能,這是任何國家都要面對的、具有很多共性的問題,因此外國有關方面的經驗,我們都應虛心研究和學習。這種看法在1980年的當時可以說是相當大膽的,不過主講老師似乎也頗給好評,後來對我說:「你不必讀這門課了,寫個報告申請免修吧,我一定批准。」當然,我後來並無勇氣真的申請免修馬列經典著作。

    一天,主管工會日常業務的副理事長與我商量,問我有無辦法讓一向輕視工會的報紙報道工會新聞,提高工會的社會知名度。我就根據這場暴雨風波的啟發,對他說:「工會要出名,攻老闆是辦法,罵政府是更容易的辦法。」

    不久,機會就來了。一次是電廠的氧氣瓶爆炸,炸死、炸傷了在場的工人,理事會召開緊急會議,決議要對事件表示強烈關注,我於是奉命寫了理事會聲明,代表受害工人親屬索取較優厚的賠償,並要求廠方採取措施堵絕事故。聲明寫好後立即傳真往各大中文報紙,結果好幾家大報都在第二天刊登了。

    又一次是政府決定將電工技術注冊的登記收費跟隨消費指數上調幾十元。幾十元對收入較高的電工來說並不算多,但有權代政府為會員登記的工會決定反對加收,公開提出抗議,結果亦有幾家報紙作了報道。

    通過對各種類似社會現象的觀察,在內地大學教過「政治學原理」課程的我,領悟到新的知識,其中一點是:讓各種不同利益取向的集團或階層「自由」表達自己的意願,然後透過一定的共議及監察機制達到相互制衡,是資本主義制度為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的基本設計。而限制政府濫用或誤用公權是這類制衡的重心,所以,政黨、政客、傳媒機構及社會團體若要謀求發展,都必須積極發揮對政府的監察與批評職能。香港奉行的是行政主導的代議政制,是為了能在民主與效率之間取得平衡,成為創造經濟奇跡及社會管理進步神速的重要原因。

    當時香港的所謂「議會」有三級:立法局、市政局(於1999年被裁撤)及區議會,是政府提供巨額資源供養起來的主要的監察者和批評者。此外,還有很多法定的(由政府提供一定的資金、人力支援)及非法定的、專業的或一般民間的諮詢委員會,一個職能局下可能有十多個這種委員會。他們的反對態度,也足可以迫使政府完善、修改或延遲其施政決心。我覺得這種獨立的諮詢委員會制度,對內地目前的政治體制改革應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這種認識,對我後來參與政治及政黨活動,是一種很重要的知識準備。





維護勞工權益

維護勞工權益



我聽著判決,卻想著別的事:看來香港法官決無後門可走,要不老闆豈會甘心,早就私下擺平此事,法官也會是另一副嘴臉了。工會還能幹甚麼?



我在工會做了一段時間後,逐漸較多接觸勞資糾紛事件,學習充當工人權益的代言人。

香港政府早已頒佈勞工法例,對打工仔的合理權益作了低限度的規定,也成立了勞工處、勞資審裁處及法庭、勞資關係顧問委員會(由政府和勞資雙方代表參加)等機構,加上傳媒對重大不公平事件一般都會報道,違反法例者多數都會被投訴和處理,因此勞資矛盾不算尖銳。但如無工會的監督與抗爭,工人權益依然隨時得不到保障,經濟境況不好時更易受到欺凌。

有一幕情景至今難忘。一天,總會勞工部長接到報告說,佐敦一家酒樓工人返工後被告知酒店已經倒閉,老闆拒絕露面,並聲稱無法補發拖欠的工資和遣散費,立即叫我一起趕到現場。我們在酒樓員工聚集的餐廳剛露面,五十多個員工馬上圍了上來,熱烈鼓掌,激憤地訴說起來,有的老工人還不斷傷心地飲泣。見此情景,我也很激憤。勞工部長果斷地擺了擺手,工人們即時鴉雀無聲,他激昂而堅決地說:「工友們,請相信我們!我們一起努力,定能爭回老闆拖欠的工資,爭取合理的遣散賠償!」

在再次響起的掌聲中,我忽然覺得,大革命年代劉少奇初到安源煤礦時不也是這種場景嗎?所以,有時當內地朋友問我在香港做甚麼工作時,我會半開玩笑說:「搞工人運動。」

工人爭取賠償的結果,往往都會被打折扣。

有個會員來工會投訴,老闆解僱他以後未能補足有薪假期的工資,尚欠一萬多元。我便陪他到勞工處旺角辦事處登記並要求政府出面調解。勞工處職員認真詢問了情況,並細心指導工人填好追討賠償的表格。

一個月後,我按勞工處的通知,再次陪會員到勞工處參加調解。調解主任是個年輕漂亮的小姐(我見過的幾個調解主任都如此),說話輕柔,禮貌周全,用辭謹慎,表現出訓練有素、認真負責的職業精神。我在內地高校主講過多年「演講技巧課程」,也不止一次在大會上介紹過做學生思想工作的經驗,但見到這些調解主任的工作,心中也不得不自認:「不如她們專業」。

調解主任首先一起見了我們和資方代表,讓雙方面對面各自陳述理由,然後再分別找資方代表和我們談話。和我們談話時說明資方已同意的讓步,請工人考慮是否還須為少量差額告到法庭,我們當然堅持要百分百賠償。她又再找資方代表商量,估計會反映我們的堅決態度,勸告他慎重考慮被告上法庭的後果,逼迫他再讓一步。然後她單獨找我去談,希望我能冷靜地考慮各方面情況,說服工人接受目前的調解,要不唯有轉介給勞資審裁法庭,那樣不僅拖時日久,工人也要多次上庭影響收入,結果還未必是百分百贏。我表示需由工人自己決定。

我出去給工人說明情況,但聲明勝訴的把握較大,只是時間上會拖得很長,一切款項都須在勝訴後才能取得。他即時說:「我也不是在乎幾百元錢,只是要爭個公道,既然那麼麻煩,我也陪不起,算了吧。」調解主任見我們同意接受她的調解方案,登時如釋重負,再次召集雙方進房確定各自態度,即時簽訂和解協議書,要求資方代表須按期限送上支票,再通知工人來取。可見工人即使有理,遇上蠻橫老闆,實際上也還要被吃掉一截。

即使法庭判了,工人追討無門的情況依然時有發生。

一天我們接到報告,有幾十個地盤工人告資方無理解僱和拖欠工資50多萬元,經勞工處調解無效,今天要到沙田勞資審裁法庭判決,請工會派員協助。我和資深秘書一同趕到法庭,先向工人了解情況,然後進場。法官高高在上坐著,書記坐在下面。前排座椅上,資方代表坐在一邊,工人代表和工會代表坐在另一邊(除小額債務審裁署外,勞資審裁法庭是香港唯一准許控辯雙方不聘律師的法庭),其他工人和來人坐在旁聽席上。

一開庭,法官先聽工人代表陳述情況,然後問資方代表有何意見。資方代表說:「一、上班簽名有冒名頂替的情況;二、有的工人違反勞動紀律,理當受罰;三、我處有簽名紙證明,判頭(即包工頭,有一判、二判之別)已領了全部工資去發,我們不能再重發一次。」法官乾脆利落地說:「一、開工簽名不實的情況,等一會給一小時工人重新核實一遍,作偽者將要自負後果;二、工人違反紀律者,資方可一一列明,與工人核對,如無嚴重情節及再次重犯並有書面材料證實者,不得剋扣工資;第三條理由不成立,法例規定工人有追討權,二判走了追一判,一判走了追分公司,分公司走了追總公司,現在事實就是工人未領到工資,你們總公司就必須補發。」工人們都感到大快人心。一個鐘頭後復庭,法官即判資方必須全部如數賠償拖欠工人工資,並按銀行利率賠回利息。

請勿見笑,我當時聽著判決,卻想著別的事:看來香港的法官決無後門可走,要不老闆豈會甘心,早就私下擺平此事,法官也會是另一副嘴臉了。工會還能幹甚麼?

由於其他工會原來已有介入,當時只是一時跟進不足,我們知道後便退了出來,沒有繼續跟進。數月後,我無意中看到報載,這50多名工人一直未能取到那筆工資,而且已不知如何是好。

更有甚者,當法庭宣佈老闆須以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賠償僱員時,才發現公司註冊資本竟然只有1港元(香港法例允許這樣做),僱員的希望頓時化為烏有。現已設立破產賠償基金,遇到這種情況,工人最少也可以先領到幾千元補償費。每逢大公司裁員,勞工處也會即時設立專責小組和諮詢熱線提供援助。

法律平等,目前只能是程序上的公正與公開,即形式平等或機會平等,與真正平等還有一大截距離。但,如果連程序上都做不到公正與公開,還奢談甚麼真正平等!

當然,工人的索償偶然也有不合情理處。一次,我和資深秘書一起去法庭支持會員阿偉索償解僱「代通知金」(即時解僱需多付一個月工資給僱員)。法官只是聽了雙方陳辭及簡單宣讀有關法例條文後即宣佈退庭,聲言三個月後此時在此庭判決,如雙方此期間內能庭外和解可隨時通知他。出來後,資深秘書約雙方飲茶,爭取庭外和解,但阿偉不肯讓步,不歡而散。和阿偉分手前,資深秘書對他說:「你以後不要再玩這種事,再做我們工會就不理會你了!」事後他告訴我,阿偉是有意鑽法例空子「屈」(用計謀逼人交付)老闆代通知金,其實那個老闆也是工會老會員,開個私人工程公司,因為文化不高,不懂得要先簽僱傭合約規定試用期的代通知金,被他鑽空子鑽個正著。「阿偉已經第二次這樣做,讓工會很難堪,但最後還不是玩臭自己!」資深秘書最後這句話,在我耳邊響了好久。

我後來才弄明白,阿偉屈老闆的辦法確實缺德,但合法:他應聘時故作豪氣,不與僱主簽僱傭合約,待做夠四星期後開始消極怠工(但不太過份),暗逼僱主辭退他,僱主大多不肯多給一個月工資(代通知金),他便告上法庭,並要求工會協助索償。因為法例規定,僱員做足26天後如被解僱即須支付代通知金,如在合約試用期內按約定的1至7天工資發給,如無合約規定則以一個月工資為額,因而阿偉此計往往得逞,才幹一個月卻得了兩個月工資。小老闆接的工程盈利有限,被他屈了一萬多元,不可謂不慘。但因此一傳十、十傳百,他很容易成為過街老鼠,無人再敢聘用。





正做反唱

正做反唱



我說過:「經歷就是財富。」如今,我卻真信了這句自嘲的話。在工會涉及面極廣的工作中,我開始了解社會的外內、正反、新舊、中西、上下,腦子裡每天都塞進一些新鮮、活潑的知識。



電業工會資源雄厚,開展活動較多,正「反」派齊唱,內外部兼修,令我渾身解數都要用出來,很忙碌,也很充實,還增益不少新知。

工會為擴大工會影響,抓住政府推行工人技術等級資格評審的機會,利用大工會的優勢,向政府爭取到行業公司註冊代理權和技工資格考試協辦權,趁機向行業工人大力推介自己的宗旨、規模和職能,吸引了大量工人入會,天天忙得不可開交。我只粗知註冊和評審考核常識就匆忙投入工作,以致協助工人登記時常常聽錯公司地址、名稱,搞錯英文拼法。後來,終於想出一個快速審核英文證明文件的簡化辦法:只在文件適當位置上注意工種、年期、職位等重要詞語,即可判斷符合哪一級技術條件;再買一本街道地圖擺在身旁,聽不懂就請會員在地圖上找出來,既掩蓋了英文水平低的缺陷,亦提高了效率。

香港工人大多靠直接經驗和師傅帶徒弟方式從事技術工作,不易經得起嚴格的技術考核,工會遂大力開展專業技術培訓課程。為此,改裝了會所,建立起課室和技術實驗室,購買了英國有關行業技術規程中文版翻譯出版專利權,組織技術顧問編寫技術教材、開辦技術課程,既解決會員燃眉之急,也增加工會收入。由於我在內地曾長期從事學校和社會教育,為改善課堂管理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議,還為籌建技術專業教育中心編制了計劃書。後來,當甄生告訴我,經幾年籌備的工會技術專業學校已得到政府認可資格,開始辦學時,真替他們高興。

政府為改善工業安全,成立了職業安全局及各行業生產安全委員會,並邀請勞資社團派員參加,甄生當上了工業安全委員會成員,於是決定高姿態開展工業安全教育活動,以提高行業安全水平,乘勢擴大工會影響。為此,工會向政府申請了部分資金,自己也投入了十多萬元,動員了眾多會員義工,編寫文字,拍照片,畫漫畫,製模具,作展板,設計安全教育攤位遊戲, 經一個多月忙碌才籌備就緒。

因為有會員精通攝影,我這個資深攝影記者沒派上用場,但負責撰寫文字說明,設計和裝飾展板,並繪畫一部分漫畫。當看著自己畫的漫畫變成宣傳單張印製出來時,喜不自勝。喜愛繪畫40年,此時才第一次將作品變成鉛印出版物呢!

公開舉辦公益show(演出、展示之意,港人音譯「騷」,台灣音譯「秀」),也很麻煩。先要向警署申請批准集會,再向市政局申請場地(可能免租金,但要收取牌照費),向童軍、街坊福利會、聖約翰救傷隊等申請提供維持秩序、急救等義務服務,購買公眾安全保險,聯繫文藝演出隊和舞獅隊,聯絡同行產品商提供資助和參與安全產品展覽,預先張貼廣告,通知所有或該區會員參加,發出邀請政府官員、社會名流的請柬、準備攤位遊戲的獎品。當天很早就要佈置會場,安裝展板、舞台和遊戲攤位,過程要熱熱鬧鬧,不出差錯。兩個月中,到全港各大區作了多場巡迴展出。

做反派,與資方甚至政府「對著幹」,也是工會爭取和維護工人權益要做的事。有的商會或僱主工會每年會宣佈本行業工人本年度調整工資的建議幅度,但這往往偏低,因而大多工會也會自行宣佈另一個建議。凡有個別公司的勞工舉行抗議資方的集會或行動,所屬的聯會或總會也必然大力聲援。

當政府宣佈准許輸入部分外地勞工時,工會不論左中右,都群起抗議。我也和工友們一起到立法局(現稱立法會)門前列隊示威,胸前圍著一條大紅布條,上書「抗議政府打爛工人飯碗」的標語,手舉紙旗,不斷高呼口號,見到議員就一窩蜂圍上去,吵吵嚷嚷,要他們表態支持。身置其境,忽然覺得似曾相識。哦,與文化革命中的紅衛兵不是很相像嗎?

在離開內地來港時,我曾摸著空空如也的口袋,對同情者說:「經歷就是財富。」如今,我卻真的信了這句用作自嘲的格言。在工會涉及面極廣的工作中,我開始了解社會的外與內、正與反、新與舊、中與西、上與下,腦子裡每天都塞進一些新鮮、活潑的知識。

義工禮讚

義工禮讚



義工,是自願為社會或他人提供義務服務的人。這種在理論上是「社會主義產物」的事物,卻遍佈香港各個角落。如果沒有大量義工,工會以及無數的非牟利社團、公益福利機構、慈善機構、宗教團體甚至政黨,都會陷入困境,寸步難行。



工會決定星期天在太古城辦一個工業安全展覽教育活動,副理事長甄生打電話給阿強,約他依時到場幫忙。

打完電話,甄生對我說:「阿強在東莞地盤做工,忙得很,看來未必能趕回來參加。」

星期天上午10點鐘,我和甄生及幾個理事、會員一起到了太古城商業中心,著手佈置展板、展櫃,擺設益智遊戲攤位,安裝音響照明。未幾,阿強滿頭大汗地趕到,還帶著工具袋,見到甄生就說:「昨晚幸好趕上最後一班夜船,現在才能到,要不真的來不了啦。」說完就幹起來。

下午,商場人流漸多,展覽活動開始,甄生和工會技術部長阿東親自給觀眾講解,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請來剪綵的政府職業安全健康局總督察也呆了一會才離開。幾個遊戲攤位前,人們擠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員不足,我東走西走,那兒多觀眾就往那兒幫忙。在一個「識別不合格插座」的攤位遊戲處,看見一個面貌姣好的少婦和一個活潑的小學生熟練地工作著,正感疑惑間,一個工友介紹說:「她倆是阿強的太太和兒子,阿強見這裡太忙,自己又回不了家,就叫她們來見面,正好幫上忙。」

晚上八點,展覽活動結束,工友們一起吃飯,我很感動地對阿強一家子說:「你們可稱作愛會之家啦。」大家都笑起來,有人以司空見慣的口吻說:「多年來我們不都是這樣的嗎?」飯未吃完,阿強站起來說:「大家慢慢食,我先走了。」「回家急甚麼?」「不,我要連夜趕回東莞工地去,後天一定要交貨的。」「強嫂有意見吧?」「我那敢對他有意見!」阿強太太笑吟吟地接了工友最後一句話,拉著兒子的手,一起送丈夫去坐船。事後知道,阿強假日趕回幫忙的200多元車資並沒拿給工會報銷。

這是無數真實的義工故事中的一個小故事。阿強和參加展覽教育活動的工友都是義工。沒有這些義工,工會以及無數的非牟利社團、公益機構、慈善機構、宗教團體甚至政黨,還有政府資助的各種福利機構的運作都會陷入困境,寸步難行。

義工,是自願為社會或他人義務地工作(多是服務性工作)的人。這種在理論上應該是「社會主義必然產物」的事物,卻遍佈資本主義的香港各個角落。

香港政府亦設有「義務工作發展局」,經常在社會上徵集登記義工,再根據自願申請人的特長及要求,分派到合適機構去作具體安排。

為工會工作的人都是義工,秘書是少領報酬的義工,理事會理事及各類顧問、部長、興趣活動小組的召集人等,是不領報酬的義工。理事們晚上收工後來開每月的例會或者到工會會所輪值,不但沒有津貼,交通費還得自己掏腰包。每逢會務繁忙,如郵寄致會員信函、籌備周年紀念活動、開展興趣或宣傳活動、裝修會所等,就要召集很多會員來做義工。積極參與會務的義工,就是工會的支柱及其社會能量大小的識誌。

為了盡量多吸納行內工人參加工會,工會必須建立自己的會所、一系列的福利措施和開展各種活動,為工人爭取權益,樹立良好聲譽,這些很多都得花錢。收會員年費、爭取資助及自行創收(如出租多餘房屋、舉辦蛇讌及開辦各種興趣班、技術培訓課程甚至自辦公司等)是工會經費的主要來源,但肯定不足以應付開支,因此大量工作必須由義工來做。就是工會的職員如秘書、專責理事及附屬公司的管理人員,薪酬都會比公司或政府同類職位的低很多,而這些人其實都是工人中的精英分子,如果以同樣時間「為自己做」,收入都較高。正是這種「奉獻」的意義,令他們有了更強烈的參與感和滿足感。

    香港工會運動比較落後,全港只有二三成工人參加工會(據政府資料,1996年底繳費工會會員總數為50多萬人),而且聯合程度低,大多工會規模較小,力量較弱,但亦有不少工人愛工會的感人事跡。電業工會副理事長甄生是本地原生居民,可以移民英國,父母和弟弟都走了,但他為了工會放棄了這種機會。他本已在大公司工作多年,當上了技術管工,工作輕鬆,收入高而且穩定,後來為了加強工會工作,竟接受理事會的要求,辭去工作,專職管理工會,工作忙了,收入少了。

    當工會理事,義務為行業工人服務,是要有奉獻精神的。有位文化較高的年輕理事,因為覺得工會工作花時間太多,以能力有限、家務繁重為由提出辭職,理事會有意挽留,請我代寫了一首四言詩,作為理事會正式文件送給他。詩是這樣寫的:「才力各別,貴在有志,眾志成城,勝過賢師。功不在顯,心誠實致,職卑責重,義不容辭。世事多艱,唯有堅持,逆水行舟,不進退矣﹗心事紛雜,更需友誼,閉門隱行,決非明智。家務繁重,人人無異,兼顧公益,情有所依。工會雖小,久經風雨,同舟共濟,懼何壓力?勸君留任,理事一致,攜手合力,只爭朝夕。」這也可視為我為工會工作的心得吧。

在會所裡和眾多義工一起工作,是我最身心舒暢的事。一天晚上,我和10多位工友一起準備寄給會員的信件,大家有說有笑,正講到機關槍、避彈衣之類警匪話題時,後樓梯門外突然傳來「剝剝剝」的敲門聲,幾個工友不約而同地說:「阿SIR(警察)!」工友「牛精祥」說:「是阿SIR就不開門,嚇一嚇他們。」一個理事走過去隔著小窗向外看了看,連忙開門,一個持槍藍帽子警員(武裝警察,特別行動隊)忽地閃進來,站在一邊,急促地說:「檢查,請別動!」接著向門外招了招手,六、七個藍帽子警員陸續進來,持著槍站在兩旁。甄生站起來,平靜地說:「我是負責人,請問有何事需要協助?」原來是要檢查每個人的身份證。警員走後,大家七嘴八舌地嘲笑牛精祥「口氣大膽子小」,這個說他:「膽子夠大就別拿身份證出來嘛!」那個笑他:「拿身份證比誰都快!」第三個就說:「拿證時手都發抖呢!」第二天才知道,當晚警署收到線報有持槍逃匪在附近活動,遂派大批警察作地氈式搜查,但一無所獲。

我看到報刊資料稱,據1997年一次國際性義工專項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有約12%的人參與義工,也就是70萬人左右(估計實際應高於此數),一則招募義工的廣告資料稱1999年的數字是90萬人,但比起歐美國家仍相差很遠,如美國、法國的義工比例都達到50%,印度也有32%,巴西有26%。而內地呢?我一直的感覺是「雷鋒始終未回來」。不過,近年我見到有的大學裡樹立著「青年志願者」的牌子,可算是義工吧?

提倡做義工,應是建設精神文明的一個好途徑,香港人和內地同胞都該加把勁啊。





戒指紀事

戒指紀事



夫妻感情,與物的關係很微妙。老講物不說愛,確實傷感情,但真的要表達某種很深很深的感情時,卻不好直說「愛」了,還得借助物。金飾,就是這種表情達意的借助物。



    領到工資的第一件事,當然是給太太買一隻金戒指。

我是1975年與太太結婚的。那時,我在地區農懇局當新聞幹事,主要負責新聞攝影,太太在一個農場當電影放映員,一攝一放,情投意合,經幾年無風無浪的遙距戀愛,便結了婚,調到市裡一起生活,同甘共苦,育兒教子。八十年代末,大陸女人已開始興起戴金飾的風氣,但因為我們兒子出生後長期入不敷出,我又讀了六年大學,後來棄政從教,一直在大學當窮書生,只有見人穿金戴銀的份兒,太太還是以買到廉價衣物為喜,因此給她買第一隻金戒指便成了來港後第一個強烈的心願。

一個星期天,我約了一位早來港的老鄉,一同上街買戒指。

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黃金市場之一,幾乎每條街道都有金舖,有集團經營的「周生生」「周大福」「謝瑞麟」等,也有各種名號的大小專門店,都裝飾得金碧輝煌,裡外擺滿了各種黃金首飾和工藝製品,款式繁多,製作精美,成色極高(一律為千分之999.9),明碼實價(都有價牌標明與國際金市同價)。

路上,我問朋友:「這麼高的成色,都可信嗎?」朋友哈哈大笑,說:「你以為他們敢賣假貨?活得不耐煩咩!」她解釋說,消費者委員會和金飾商會都有嚴格的監管制度,來源、出品都要有紀錄和標誌,賣出都要開具正式發票。若接到顧客有關黃金品質的投訴,必作特大問題處理,連警方都會出動,商家一次作假,就很可能破產及入獄。因此顧客進去只須挑揀工藝款式,無須擔心成色有假。

後來在香港住久了,當然知道金行也有「老鼠屎」,只是極少。

剛來時,我囊中無錢,每次經過金舖都感意怯,未敢進內,但都要在門外駐足打量展櫥裡的戒指和項鍊,暫解「金渴」,亦可滿足一下藝術欣賞的愛好。這次有了錢,又有朋友陪著,自然是大大方方地進去,看了一間又一間,試了一款又一款。金舖小姐都很熱情有禮,每取一個都極說其美,戴在自己的纖指上讓你細心端詳,還詢問太太手指是胖是瘦,肌膚是白是黑,為你揀選合意款式出謀獻策。本來想再多走幾家金舖的,但經不起小姐的甜美笑容和周到招呼,才走三家金舖就買下了要送給結婚16年的太太的第一隻金戒指。

太太接過戒指時喜不自勝、細心端詳、久久不戴,戴上後還要慢慢細看、輕輕吮吻、在我眼前晃了又晃的神情,至今仍然歷歷在目。這隻金戒指,因為後來覺得款式老土,太太早已不戴了(可憐我當年一番心意!),但珍藏在首飾盒裡,每當結婚紀念日,也還要拿出來看看,重提往事,相互逗趣一番。

夫妻感情,與物的關係很微妙。老講物不說愛,確實傷感情,但真的要表達某種很深很深的感情時,卻不好直說「愛」了,還得借助物。金飾,就是這種表情達意的借助物。

我擁有第一隻金戒指,是在年半後太太來港探親時。那時我已在報館當編輯,收入比初來多了兩三倍,但見男同事中很少人戴金飾,也就不大想給自己買。一天與太太出街行金舖,要給她買金項鍊,她說:「你不讓我給你買戒指,我就不要金鍊,也不替你送買給爸媽的金飾。」我只好同意她用私己錢給我買了一隻男裝戒指。





幸運新丁

幸運新丁



    我寫這本書有一個想法:要對所有僱用過我的老闆說聲「謝謝」。他們僱用我,就是在我還沒有能力自造船隻時給我一個或好或差的竹排﹑橡皮筏,讓我可以在風浪不斷的人潮事海中漂流下去。



    我說工會能讓我當秘書已是幸運,一點不假。

我是12月11日到工會工作的,元旦前夕依時領到香港第一份工資,有4,000元。

那天晚上10點放工時,老秘書把4張千元大幣交給我,也許察覺我神色有異,問:「怎麼啦?」

我急忙說:「沒甚麼,只是見這麼多錢,不知怎樣帶回家。」

他笑了:「才幾千元,還怕別人搶了去?香港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別擔心。」他教我如何帶錢回家,明天如何到銀行開個私人存款戶口把錢存好。於是,我有了香港的第一筆活期存款。

其實,我當時並非因為帶錢不便臉色有異,而是回想起20天的工作,面有愧色而已。

因為我對工會業務一無所知,這20天只是躲在小房子裡,整理及重抄會員名冊,清點和核算收費單據,間而閱讀一些工會資料,熟悉一下基本情況。也許是來港前受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心理壓力,到港後精神一直不佳,常常失眠,每晚不是半夜才能入睡,就是半夜醒來再也睡不著。因此白天萎靡不振,常常抄錯會員資料,算錯帳目,工效甚低,只算勉強完成任務。如此工作,也值4,000元?這相當於在內地當大學教師半年的收入呢(註:如此簡單計算並不科學,以後再談)。這筆錢令我元旦見妻兒時增添不少欣喜,自覺幸運。

令我更覺幸運的,是理事會和工友給了我很大尊重和關心。

上班第一天,資深秘書先帶我到深水土步買了幾套香港工人常穿的便裝,讓我換掉外觀的「大陸氣味」,便於接近工人。

平時,老職員經常和我一起出外吃晚飯,介紹各個餐館的優劣長短、飯菜湯茶和社情民俗,還老搶著出錢。幾個較年輕的理事和秘書,常常藉著工作機會給我講解知識要領,指點操作,鼓勵大膽做事。工會出學費讓我學電腦,准許用工作時間學,還讓資深秘書和我一起學,有商有量,所以進步很快。

理事會知道我希望搬出伯父家自己住,就決定在工會會所騰出一間房,購置了床、墊、櫃、桌,幾個理事親自為我安裝冷氣機、抽氣扇、熱水爐,送來冰箱和別的生活用品。

工會晚上開辦蛇讌,理事長和其他職員都要幫忙招呼會員、上菜送飯,卻讓我坐守電話,裝釘資料。見我主動幫忙,個個都叮囑小心,要腳步穩當,勿燙傷手指。

一次,大家一起搞清潔,理事長見我用手清除殘餘垃圾,連忙過來勸阻,說:「不必這樣,以免傷手。」我說無所謂,他說因為這不符合政府的工業安全條例,弄得我既感激又深懷歉意。扛搬笨重物品,他也叮囑切勿彎背出力,因為這也不合安全條例,如此細心確實令我感動不已。

每次工會骨幹聚會或假日遊樂,甚至到內地旅遊,都讓我一起參加。骨幹會員中很多是行頭上威信較高的技術工人,不少還是私家公司的東主,收入不低,頗為自信,但對我都十分熱情,一起有說有笑,打打鬧鬧,令我感同大家庭般溫暖。

當然,在工會工作一年多,也不是只有愉快。

有時為工會送資料到同行的大公司,衣冠革履的職員看著你滿頭大汗、費力搬動,也不會有人上前幫忙,有時見此情狀,心裡難免憤憤不平。這種心理,恐怕是長期受共產黨的平等觀教育的結果,不能說不是一種進步觀念,只是不太適合香港實際。有時也會轉念一想,或者他們以為你是個職業送貨員,幹這事情勝任有餘,何須他們幫忙呢!當然,直到現在,我也很難學得會他們這套架子,這也許是我後來較易學會社區工作的原因吧。

一天晚上,有個為工人上技術課程的工業學院(相當於國內中專)講師給我打了個電話,說他很快就到樓下,帶有一批課本,要個人到樓下接應他。我答應了,但做著事情竟一時忘記下樓接應,不久他氣喘吁吁地走上來,衝著我大聲斥罵,說了很多難聽的話。我一時氣得血沖腦門。

說實在的,我目前職位雖低,但面對香港知識分子並無自悲感。我也當過講師,當過系主任,教過的大學畢業生少說也有好幾百人,故且不說學問深淺,僅論資歷,這位講師恐怕也應算作晚輩,對他如此粗暴無禮,除了鄙視,也真想大吵一場。

一個理事見狀,連忙過來向他陪不是,自認疏忽,勸走他後又回過頭來開導我,叫我勿放在心上,他只是一時急躁而已。我當然無從發作,也知自己確有疏忽,工友的好意更令我感動。不過,那時還未學會香港人最喜歡說的「以平常心看待」,獨自回到住房時,激憤情緒又起,向著牆壁狂吼了幾聲,才能平伏。心中難免又生出一番誓要發憤拚搏、重建事業的感慨來!

我想,雖然港英政府和各個專業行會不承認內地的學歷,但工友們卻還是以大學生看待我,為我樂意替他們工作而高興,盡其可能地尊重我。

香港是一個很講實際的社會,港人也很能寬容,偏見只能存在於一時,只要你拿出誠意和業績,遲早會接受你。

關鍵在於你任何時候,無論面對多少失落還是獲得意外順利,都要當好「兩面人」──既保持足夠的自信,又有足夠的謙虛,那末你就終能熬出頭來。

    說句真心話,我寫這本書有一個基本想法,就是要對所有僱用過我的老闆說聲「謝謝」。他們僱用我,就是在我還沒有能力自造船隻時給我一個或好或差的竹排﹑橡皮筏,讓我能夠在風浪不斷的人潮事海中漂流下去。





講師變文盲

講師變文盲



內地知識分子大多自視甚高,傲氣十足,其實依賴性甚強。移民香港,無可依賴了,傲氣的本錢一掃而光,反而有利他們按現實要求重塑自己的心理與道德品格,只要勇敢承受下來,自是好事。



我所在的工會,是電業中的大工會,當時全港十大工會之一,有一萬多名會員,實力雄厚,辦公早已電腦化。不但文件、資料、編輯小報都用電腦,連收會員費、記帳、結帳也用電腦,秘書工作時刻離不開電腦。來港前,我所在大學設置電腦室未久,屬數學系管,我雖聽說,但未及參觀,只在弟弟的電腦教研室中見過電腦,十足電腦盲。

香港人講話,即使是普羅一族,都習慣粵語中夾帶英文單詞,特別是專業名詞必用英文,但發音似講粵語,我聽起來頗覺費勁。遇上大公司或政府文件全是英文,更要大翻字典,忙了半天可能還是不知所云。

切勿以為中文是內地知識分子的長處。因為香港用的是繁體字,通用的電腦中文輸入法──倉頡輸入法,也根據繁體字取碼,而且是用台灣慣用的印刷字形(不少與內地不同),我專習中國古代史,較熟悉繁體字,但對不少筆劃複雜的字也是能認不能寫,非查字典不可。對那些簡化時合併了的異義同音字(如覆複復、系係繫、匯彙等),很容易用錯字。香港公文、信函的稱呼和禮語興用舊式辭彙,表示禮儀隆重時甚至會用文言行文,「習語套話」與內地差異極大,連一些常用詞也不一樣(如素質寫作質素,提高常作提升,課室叫班房),格式受英文影響,標題、簽名的位置與內地不同,段間興空行,段首亦可不低兩字,等等。全都要重新學,自以為是只會自討苦吃。我試過不止一次,看著自覺滿意的文稿被工友改得面目全非,只有臉紅份兒,作聲不得。

工會業務繁雜,如答覆會員諮詢,關於專業註冊、技術規程、勞資關係等問題政策性很強,答錯就可能惹麻煩。陪工人到勞工處投訴老闆,或上勞資關係審裁庭答辯,都要有足夠知識和經驗。陪工人與資方商談庭外和解亦得講究技巧。這些都是香港特有的,內地知識分子一無所知,必須從零學起。

說來也許好笑,最初連接聽電話也不習慣,因為那時內地電話極少,當教師又不須坐辦公室,半年也未必要打幾次電話,因此一拿起話筒就覺得大腦變遲鈍,答話也顯得結巴。常用的禮貌語如「早頭」(早上好)、「唔該」(謝謝)及回應語氣詞(如用「系」代替內地慣用的「好」),都要細心模仿,才能漸成自然。

如果對外聯絡,不懂的常識更多。如對來往較多的政府及公共機構的名稱與職責一無所知,聽了半天電話還搞不清對方是何方神聖,急得滿頭大汗。推車子上街送資料,因為不熟悉而經常走錯路、下錯車,不知道街邊每逢轉彎處必有一段平緩缺口方便手推車和行人行走,竟然用手托車,出盡洋相。

總之,我這個大學講師到了香港,其實成了半文盲,覺得工會能錄用當秘書已是幸運。因此我很珍惜這份工作,對每樣不懂的事都老老實實請教,還下了很多苦功學電腦中文輸入法。

社會上有個說法,認為45歲以上的人,如果從未接觸過電腦的,見了電腦就會產生「電腦恐懼症」,我當時已近45歲,初學電腦時苦不堪言,常常為取字碼焦躁不安,六神無主。不過,為此下過的一番苦功,成了我在同齡人中的一項優勢,也為後來自己排版出書,進而當上電子商貿公司的老闆打下根基。

至於解答會員諮詢,則一直旁聽了幾個月同事的答詢之後,才能勉為其難。而陪伴工人上法庭與資方打官司,則始終是當配角,未能獨自領軍,「舌辯群雄」,已成一憾。

別以為虛心向學,對一個中年學者是件容易的事。當要學的只是些常識,還必須拿出小學生般的誠意和傻勁才能學得一二時,難堪的感覺有時會揮之不去。

一次,我為會長寫「新年賀辭」,文中用了「夜以繼日」一詞,會長看了大不以為然,要求改為「日以繼夜」,還說:「不知路生此詞出自何典?」其實,翻開任何一本成語辭典都可以知道,只有「夜以繼日」而無「日以繼夜」。如果在內地,我的意見當然比很多人權威,但當時只能「啞忍」(默默承受)用錯詞的指責,因為是學生,必須謙虛謹慎。此時想起在內地大學任教時,為小事跟副校長大吵一場的舊事,方覺十分不妥。

中國知識分子大多自視甚高,傲氣十足,其實依賴性甚強。移民香港,無可依賴了,自負與傲氣的本錢一掃而光。這種掃光,有利於他們按現實要求重塑自己的心理與道德品格,只要勇敢承受下來,自是好事。





求職的徬徨

求職的徬徨



以前在內地,知識分子的生存問題由政府全包,自己只需要考慮事業、發展、成就;到了香港,生活追求就要倒退回起點,只能考慮生存、生存,最後還是生存。這樣說,聽起來很有點悲涼,但也因此,才可能對生活有了真知。



我返回出生地香港,並非因為崇拜香港,亦非一心要圓橫財夢,因此對香港謀生艱難已有思想準備。

我有十年大學教育經驗,也發表過三、四十種學術著述,對自己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的能力頗自信,當然希望能在香港謀一份教職。但我亦已知道,在這片英屬殖民地上,內地與台灣的大學學歷一概得不到認可,因此我在香港就連當小學教師的資格都沒有,非改行不可。

當然,一定要從事專業也並非完全不行,但要經過政府或行業公會、學會之類機構主持的資格考核。由於兩地教育體制、內容、語言等諸多不同,而且出題刁鑽,打分苛嚴,10人報考很可能9個都合格不了。因此絕大多數內地知識分子寧可改行做陌生的、低微的工作,也不領這份情,走這條崎嶇路。

一安頓下來,我就積極找工作。當時唯一辦法是天天翻報紙讀招聘廣告。現在當然還可以到政府勞工處就業輔導組或輔導新移民就業的專責機構登記、查詢和查閱。那時已有不少人才管理公司(也稱獵頭公司),專為大機構尋找人才,但像我們這些大陸新移民,即使學歷再高、著作再多,也不易讓人看作人才,唯有靠朋友介紹或自己瞎碰。

當時錢太少,也就把錢看得很重,對3元一份日報,2元一塊麵包或一包速食麵,不自覺跟內地的價格比都覺得太貴,猶豫半天也捨不得買,因此常等到晚上買降價報紙看。

但越看心就越慌。報上招工廣告確實多,但不是甚麼夜總會舞女、DJ(唱片騎師),就是女收銀員、女售貨員和各種苦力(那時尚無歧視條例,可聲明招男招女,現在這樣做隨時可能被政府告以性別歧視),就是找不到合適自己的工作。朋友說:「找工不難,去當個保安員吧,四、五千元一個月,甚麼也不用想。」但我於心不甘:讀了二十年書,當了二十年幹部、記者、教師、系主任,正年富力強,一來香港就去替人「守門口」?

因為伯娘喜歡約上鄰居「師奶」(中老年婦人)在家打麻將,特別是周末,必定從中午一直打到下半夜,甚至通宵。每逢這種時候,我就要出外到處遊蕩,一可熟悉環境,見識社會,二可到各商店、公司門口看看有無招工告示,碰碰運氣。當時聽人說,港府法例有一條「遊蕩罪」,警察見你走來走去而查實口袋中又沒錢的話,就可以拉你到「差館」(警署)告你「遊蕩罪」。所以,逛街也得裝成匆忙辦事的樣子,以免犯法。我遇到過類似情形:因為站在街口轉角處查閱街道地圖,被行人以奇異的目光上下打量,就如在動物園看長頸鹿一樣。我太太來港探親時,有一次因為走避街上的野狗(當時香港街頭奇觀之一就是野狗到處走,夜裡還可以處處聞狗吠,猶如在深山老林的獵戶家作客一樣),顯得神色慌張,被警察追過來大聲喝住,要求出示身分證件。

當然,靠逛街碰運氣正如大海撈針。

後來知道,大陸知識分子來港,謀生方式大概有三:一是入了港籍就跟著開設公司,當起老闆(港人開的公司稱為華資公司),呼風喚雨。他們再進內地投資就成了「外資」,享受種種優惠。這種人大多都有特別背景;二是到內地在港公司(稱為中資公司)取得業務主任等沒有工資或只有低微底薪的空銜,自己到內地開拓業務,有成績就與中資公司按約定比例分取利潤,或者與朋友合組「皮包公司」,然後回內地做生意。這些人一般已有一定的經商經驗,自信內地有不少關係可以利用,大部分活動都在內地,對香港社會生活介入極少;三是大部分新移民不得不走的路,那就是放棄專業、放下架子,能做甚麼就暫且做甚麼,先解決生存,再積累經驗,建立人緣,伺機轉換較好工種,或自辦公司。其中有的將永遠沉於低微收入上,我就見過十幾年一直當保安員的內地專業人才;也有不少人終可覓得收入及工作條件稍好的文職,當然也有少數人當老闆發大財的。但,能重新發揮原有專業特長的機會極微,重入政府建制的幾乎更少,連教授級西醫人才(據說香港有5,000人以上),也只能改行中醫,而且不能自稱為「醫生」,稱則違法(回歸後已無人遵此法例)。

我沒有特別的背景,也沒有經商的經驗,只能走第三條路。我回顧在內地的經歷,覺得前半生是從家門到校門、機關門,太欠缺市民世俗生活經驗,來香港粗補此課未嘗不是好事。加上自認為從未為香港作過貢獻,從低層做起理所當然,所以我找工作儘管找得心慌意亂,決心卻十分明確:先學會如何在香港環境下生存。

有位早來香港的朋友對我說:「你一定要脫胎換骨方能在香港立足。」經此找工一役,我已脫胎換骨。我常對人說:「以前知識分子在內地,生存問題由政府全包,自己只需要考慮事業、發展、成就;到了香港,生活追求就要倒退回起點,只能考慮生存、生存,最後還是生存。」這有點淒涼感,但也正因此,中國知識分子才可能對生活有了真知。(現在內地不少知識分子,恐怕也要經歷這種變遷了。)

我在十幾天的尋尋覓覓中,漸漸悟出了香港求存的策略:降低起點,強化韌勁,小步快走,苦積小功以成大業,同時主動獵擊突破的機會。

兩星期後,由於朋友的幫助,我終於找到了在香港的第一份工作––––工會秘書,於是結束可能被告「遊蕩罪」的生活,走馬上任。(報稱,自1999年以來每年有100多宗「遊蕩罪」,當然不是只走來走去就會被告,而是令人感到安全受到威脅或受到滋擾才有可能被告遊蕩罪。)

親戚冷暖


親戚冷暖


四十年前,父親丟下錢莊,赤條條從香港回家鄉搞革命,今天我又要丟下鐵飯碗,赤條條從家鄉回香港重謀生計,好一個歷史的輪迴。對此,我這個歷史學講師能說甚麼?

    返香港前,就有人提醒我:「香港人親戚觀念很淡薄,人之間也很冷漠,一切都得靠自己了。」其實未必,也許是我幸運一點吧。
當我從九龍塘下了火車,就依堂伯父電話教的方法,坐的士直奔九龍半島中部的黃大仙區某公屋村。那是八十年代末香港政府專為收入低下市民興建的大型聚居區,有數十座三十多層高的Y型廉價出租大廈,都用樹木名稱命名,還配建了一系列文體設施、休閑設施、各類車站、立體街市、診所及商場等建築物,所有建築物外都髹上或鑲著鮮艷而調和的色彩。
據當年政府出版的《香港年鑑》載,當時全港已大約有250萬人住在這種由政府興建和管理、租金只有市值幾分之一的「公屋」裡。
我站在樓群中仰視、尋覓,如身置「石屎森林」中,感到渺小而惶惑。當時看著一道道林蔭曲徑,一個個園圃、一處處花園和兒童娛樂場,還以為是富豪聚居區呢。
我在樓上一排排下方都安有「土地財神」牌位的門口中找到了堂伯父的家。
按響門鈴後,聽到房內傳出老婆婆喜悅的喊聲:「阿祥,一定是路璞來到了,快開門啦!」
門「呀」的一聲打開,只見兩個高齡老人面露大喜過望的神色,連聲說:「快進來,快進來。」
我恭敬地叫過從未謀面卻如久別重逢的伯父、伯娘後,走進了自己的第一個香港居所。它有一個可算寬敞的客廳,兩間小小的板間房,正對門的客廳牆壁處有一個紅色高櫃,上擺著關帝立像和羅氏祖宗神主牌,安有電光蠟燭,插有幾支輕煙繚繞的香火,洗手間和廚房是用磚牆間隔開的。
我被安排與伯父同住一室,內有一張子母床(下鋪大、上鋪小的架床),伯父睡下床,我睡上床,行李就放在上鋪兩頭的木架上,牆上還橫支著一條長木板,可作書架。幸好我個子較矮,坐在床上,頭頂距離房頂還餘半尺。
住在新界鄉村的堂兄炳哥聽說我已到香港,第二天一早就趕來相見。他退休多年了,與我也是從未謀面,可也一見如故,帶我到酒樓吃午飯,在屋村裡四處漫步,給我介紹生活設施,講解本地生活知識,既如兄長,又似朋友。
坐在涼亭上閑聊時,他說:「你來了就好,見你還這樣醒目(靈活敏捷),相信一定能適應香港的。想當年,你爸在香港島開錢莊,生意不錯。後來接到上級命令,要他回鄉組織敵後武工隊迎接解放軍南下,我爸曾勸他不要走,留在香港發展自己的事業,但你爸不聽,連公司和你媽倆都未安頓好就急匆匆走了。」語中飽含惋惜之意。
我聽了,不禁默然。
我曾從父親處知道堂兄父親當時是國民黨軍隊的少將,大概已知兵敗在即,在香港安置家眷以備不測,但不知道他勸過父親不要回鄉組織武工隊。當時國共戰事慘烈,你死我活,在香港還有這樣「敵我不分」的兩堂兄弟?
四十年前,父親丟下錢莊,赤條條從香港回家鄉搞革命,今天我又要丟下鐵飯碗,赤條條從家鄉回香港重謀生計,好一個歷史的輪迴。對這,我這個歷史學講師能說甚麼?
堂兄走前要送我500元,可我怎能收退休老人的錢呢,連忙推辭。他說:「兄弟間可不要見外。大忙我是幫不了啦,這只是一點心意。」硬是把錢塞到我手上。於是,我的謀生基金又回復到6,000元。
祥伯父有三子三女,都已在港成家立室,但因為小時家境窘迫,都讀不到小學畢業。聽說我來了,他們先後帶著子女來看我,一起吃飯,閑聊。有的讚我有學問,說我一定能闖出名堂。有的卻毫不掩飾擔心,說:「你要搵份合適的工,難啦!」
伯父、伯娘都很喜歡我,天天帶我上茶館飲早茶。他們去的是建在屋村中的「普羅茶館」,大棚屋結構,裝修簡陋,裡面亂哄哄的,但茶點味道不錯,來的茶客都是住在公屋裡的窮苦老人,都是用政府發給老人的幾百元「生果金」(不論貧富,65歲以上人人有份)來飲茶。他們常常大聲打招呼,咋呼呼地爭論一些大如世界巨變、小如芝麻綠豆的問題,確是老人防止孤獨感的好去處。
如果在內地,我很可能會因為有礙面子不好看,或者擔心食物不乾淨而不敢走進這類大排檔式的茶館,到得香港,自己也成了「蟻民」中人,對這些地方就有了幾分親切感。自知阮囊羞澀,見到那些金碧輝煌的大酒樓、西餐廳,反而心生怯意,不敢走近。人就是這樣能屈能伸,一點也不覺得勉強。
伯母是新界人,家中富有,抗日戰爭前唸過高中,還教過小學,因為逃日本兵走到廣州,認識了從農村到穗謀生的伯父,一見鍾情,自己作主結了婚。日本投降後回港,父母親極力反對這門親事,逼她離婚,她堅拒而與父母兄弟鬧翻,從此再沒回過家,再也得不到父母資助,窮得沒法時,甚至要將女兒過繼給別人撫養。就這樣長期住在木屋窮人區,和一直當工人的伯父捱窮捱苦,一晃眼就過了幾十年。現在兩個老人天天形影不離,但生活上還得照顧已八十多歲的伯父。樂也苦也?他們自己毫不在乎,也就安康舒泰,這種精神和內地普羅大眾全然一樣。但是,如果知道他們過著這樣的日子,還在家鄉捐資辦學,不時乘長途巴士回鄉參加農村學校的校慶,就不得不肅然起敬,暗暗說聲:「偉大啊,香港人!」
每到星期二、星期四,伯父都一定要到馬會買六合彩(從1至45的45個數字中揀買6個數字的合法博彩活動),但只花幾元買一、兩條。他每次都要和我合買,有時還要我提供心目中的「幸運數字」。最初我並不介意,後來才明白其中奧妙,原來伯父把我這個胖乎乎的書生視為幸運人士,認為或許會帶給他好運。我多麼希望能滿足老人的心願,幫助他買中少則幾百萬元多則幾千萬元的頭獎啊。可惜,直到伯父去世,我都未能帶攜他中過一次六合彩,即使只有100元的六等獎。
無意中,我聽伯父說,大陸解放時他還留在家鄉種田(家有幾畝薄田,土改時很可能會劃為富農),伯娘帶長子回港後他還捨不得走。我爸那時在家鄉新政權裡當領導,主動給他開了路條,叫他速回香港與妻兒團聚,結果趕上中港邊界全面封鎖之前回來,否則遭遇不堪設想。也許是我爸助益過他,就把我也看成會助益他的人了吧?
我的印象中,爸爸是一個原則性極強的老革命,簡直老實得有點迂,就是在黨風很壞的年代裡,也連很小的後門都不肯走,更不肯開,還因此得罪過親戚。想不到在人命關天時助人卻如此大膽,如果放走堂伯的事萬一泄露出去,必然是多年槍林彈雨的功勞也減輕不了這個揹負終生的黑鍋!
做人的學問,太複雜了!


何必哭此一場

何必哭此一場



就這樣輕輕鬆鬆、糊裡糊塗,便完成了從社會主義走進資本主義、從主權國家走進殖民地、從第三世界走進第二世界的過程。



我在深圳逗留了兩天,到中國銀行提取妹妹為借給我預存進去的4,000元港幣,購買一些生活用品。

11月28日,我到了深圳羅湖海關二樓,準備走進神秘而陌生的資本主義世界。一同來送行的,除了妻子外,還有在深圳工作的弟、妹和表妹。兒子已留在學院由同事照料。

這時,我身上帶著6,000港元,是全部的赴港謀生基金。其中1,000港元是自己的,用夫妻兩人二十多年工作的全部存款兌換的。1,000港元是爸爸給的。我到香港後必須在這些錢花光前找到工作,否則將不知如何是好了。

時值中午,過關的人不多。我在妻子幫助下,重新將一個被袋、一個人造革皮箱、一個手提袋捆牢在小手推車上。十幾年來,我已習慣每次外出都由老婆準備行李,今次也不例外。

細心的弟弟向一個剛從香港過來的人打聽過境事項。那人操北方口音,大咧咧地說:「你哥有單程證,又有香港出生證,大大方方過去就行,怕甚麼!我以前剛到香港,靠走私電子元件賺錢,幾十萬元貨就夾在西裝裏子上,也從未出過事。」

他一邊說,還一邊展開西裝上衣內裏,示範怎樣夾帶走私貨,旁若無人。我聽著他大聲說話,看了看站在近處的海關軍警,生出怪異的感覺,直覺今後真的要獨自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完全陌生的人了。

輪到我出關了。妻子和弟妹一直站在外頭看著我怎樣問清次序,怎樣繳費、填表、交驗證件。因為裡面亂哄哄,我生怕出錯惹麻煩,只自顧自地忙著。半個多鐘頭過去,終於完成離境手續,一種莫名的緊張忽而湧上心頭,竟未留意親人們的神情,就徑自推著行李闖羅湖橋了。

哦,真想不到,久聞大名的羅湖橋,不斷在各種反特務、反偷渡小說出現的羅湖橋,竟然只是兩座海關大樓之間的一道走廊,不到30米長吧?我不禁感到好笑:文人們把中港間的距離未免誇大得太過分了!

走過羅湖橋,就踏上了香港的土地。忽而眼前豁然一亮,在入口處看見一幅大招貼畫,上面印著一個清秀和悅的女關員在向市民致敬,一行醒目的大字寫著:「如市民對我們的服務有任何意見,請致電某某投訴。」已習慣被政府管治的人,看見「服務」、「請」與「投訴」等字眼,頓覺一抹清新之風輕輕拂過心頭,沉重迷惘的心也似乎輕鬆了些。

我持的是香港政府專門發給香港出生者的「無限制居留許可證」,因此無須任何手續,就進了「香港居民通道」,連行李也未曾打開檢查過,只消十多分鐘便萬事大吉,坐上開往九龍的電氣火車,直奔落腳地–––黃大仙區的一個公屋村而去。

一個鐘頭後,我按響了堂伯家的門鈴。

就這樣輕輕鬆鬆、糊裡糊塗,便完成了從社會主義走進資本主義、從主權國家走進殖民地、從第三世界走進第二世界的過程。

過了幾天,我到人民入境事務處辦了身份證(費用全免),又到中國旅行社辦了回鄉證(要交100港元)。元旦前夕,我第一次以「香港永久居民」和「愛國僑胞」的身份,回到深圳,和闊別了一個月的妻兒團聚。

弟弟悄悄告訴我:「你未免太粗心了,那天辦完過關手續後也不回頭看一看嫂子,害得她回來大哭了一場。」

我連忙向老婆賠不是,她笑著說:「早知這麼容易又可以見面,我就不會白哭這一場了。」





苦別

苦  別

我相信,當實踐黃河漂流的勇士把橡皮筏放在上游的水裡時,最可能有的想法就是:「甚麼都別想,快點漂起來吧!」有時,在作出重大抉擇時的唯一辦法,就是──拒絕思考。

這裡是祖國南方一個花園般美麗的海濱城市,市中一所花園般美麗的師範學院。

1991年11月25日,清晨八點,師範學院的校園裡,朝陽沐浴下,顯得格外明媚,安靜,大學生們正在上第一節課。

我從講師宿舍樓的住房下來,把簡單的行李紮在小手推車上,在妻子陪伴下,告別了四周翠綠的九里香和棕櫚樹,告別了天天散步走過的環形小道,靜悄悄地離開生活了十年的校園,開始返回出生地香港的迷惘的旅程。

無言地走在校道上,一路靜得出奇,也空得出奇,竟沒有碰上任何一個需要回答詢問的人。

我繞過教學大樓,默默地環視了一遍曾在裡面教出七屆大學畢業生的樓宇。想著為此付出的無數汗水和辛勞,想著與學生、同事的深篤情誼,心頭一陣顫動。

就在兩天前,才給一年級新生講完最後一節課。當我盡量平靜地向他們道別時,竟爆發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我默默地點頭致謝,我給他們還講得太少,實在不配如此熱烈的獎勵。

別了,同學們,如此匆匆一別,可能再無聚首的機會。別了,過去服務過的一切和贏得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學歷、資格、職位和榮譽,甚至許多知識和經驗,都在告別的一刻全部失去了。

我從圖書館門前走過,默默地仰視了這座曾經無數次埋首書堆的地方。就在半個月前,我在檢視學生借閱專業書籍的情況時發現,凡我講課講到某段歷史或某位古代思想家時,有關那段歷史或那位先哲的書籍就會被學生借出去,那怕很深很玄的書籍也這樣。為此我感動良久,自信付出不會白費。

一個由學校部門領導透露的內部資料說:學校曾派人廣泛地向在中學任教的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在其中一項「在校三年對你影響最大的老師」一欄,竟有九成政史系畢業生填上我的名字。

最了解學生的,是最愛他們的老師;最了解老師的,也是最愛他們的學生。

心中慼然。我知道,自己太喜歡和青年學生一起時那種朝氣蓬勃、才情橫溢的感覺,太喜歡教師這份職業,也太喜歡玩味中國先哲的睿智和缺失。心中仍然放不下的,僅此而已。

我從辦公大樓側旁走過,默默地注視了一眼學校領導們發號施令的地方。就是在這座樓上,領導對我說:「我們批准你去港的申請,但也隨時都歡迎你回來。」我知道自己不會再回來,但依然感動,依然表示深深的謝意。這決非只是出於禮貌。我很清楚,如此窮困的國家,培養一個專業人才,花費的資源決非小財,尚能如此尊重我個人出外謀生的意願,心懷感激是很自然的。我希望有報答的機會。

也是在這座樓上,教授們剛剛討論過我申報副教授的材料,校裡最權威的教授都為我說項,預言我今後必能創建「玄學研究所」。

有一個未經證實、但頗傳奇的傳言,也是從這裡傳出來的:當職稱評審委員會把我的學術論文送到母校歷史系請教授評審時,歷史系領導對來人說:「路璞的論文嗎?我們沒人懂。」來人大感詫異:「他可是你們的畢業生啊。」領導說:「是的,但那時已不容易找到能夠指導他的老師了。」最後只好把論文轉到另一間大學去,由一位剛從部屬重點大學調來的教授評審。據學校評委私下透露:這位教授對我的論文評價甚高。我對此當然有信心,若真有眼光的學者,沒道理會故意貶低這篇論文的。

當然,這裡也傳出有的評委曾放話說:「人都要走了,評副教授還有何用?」是的,對於一個將要漂泊異地的中年游子來說,副教授的虛名已毫無用處,甚至二十多年的努力和競爭都已毫無用處,有用的只是臥薪嘗膽、重新拚搏的斷然決心。

眼下,我經過十年辛勞剛剛迎來了學術研究的收穫季節,實施的許多教學改革的試驗也逐漸被人們肯定,確實有一千條理由繼續留下來,而且,同事和領導還在努力為我創造更多留下來的理由,但最終我還是要走。

這是一個純粹個人的抉擇,一個無奈的、冒險的、但決然的抉擇。在內地工作二十幾年來,我作了這唯一一次只由自己的意志作出的抉擇。

後來,每當朋友問我「你為何能下這樣的決心」時,我都只回答一句話:「有時,在作出重大抉擇時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拒絕思考!」

我相信,當實踐黃河漂流的勇士把橡皮筏放在上游的水裡時,最可能有的想法就是:「甚麼都別想,快點漂起來吧!」

我到了校門大道,讓行李車子順著斜坡慢慢向下滑去。只要願意,可以讓車子一直滑出建有高大牌樓的校門,滑過名傳中外的寸金橋,滑過人民買票才能進出的人民公園,一直滑到長途車站。就好像我這次赴港一樣,必須一直滑落到社會最底層,再憑自己的本事重新爬起來。

此時,我和妻子心情都淒然惶然,當然不會聽任行李自然下滑,就在門口叫了輛腳踏三輪車,趕到車站去了。

別了,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雷州大地;別了,十年的記者生涯,十年的高校教育。

後來,我在《香港日報》副刊上發表了一首題為「苦別」的短詩,記下了,也是渲洩了當時那種沉重得無法訴說的離情別緒:

別了

聽慣了的頻密雷聲

血汗漬過的滾燙的土地



別了

半輩子光陰給了你

半顆心留予你



請莫怪我走得決絕

擲下二十幾年的功業

只為增添新的見識



其實別了的

僅是過去了的日子

不是你  不是你





打工之道

打工之道

本章主要內容:找工、見工、食堂、同事、操守、爭取機會、兼職、升職、炒魷、跳槽

找工篇

尋職徬徨路

1991年底,我隻身返回出生地香港時,對香港謀生艱難已有思想準備。

我有十年大學教育經驗,也發表過30多種學術著述,對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頗自信,當然希望能在香港謀一份教職。但我亦已知道,在這片英屬殖民地上,內地大學的學歷和職業資歷一概得不到認可,因此我連當小學教師都沒資格,非改行不可。

當然,一定要從事專業也並非絕對不行,但要經過政府或行業公會、學會之類機構主辦的資格考核。由於兩地教育體制、內容、語言等諸多不同,而且出題刁鑽,打分苛嚴,合格率極低,所以絕大多數內地知識分子寧可改行做陌生的、低微的工作,也不領這份情,走這條崎嶇路。

一安頓下來,我就積極找工作。現在可以到政府勞工處就業輔導組或輔導新移民就業的專責機構登記、查詢和查閱。當時已有不少人才管理公司(也稱獵頭公司),專為大機構尋找人才,但像我們這些大陸新移民,即使學歷再高、經驗再多,著作再豐,也不易讓人看作人才,故此路不通。唯有靠朋友介紹,或者天天翻報紙讀招聘廣告,自己去瞎碰。

但越看報心就越慌。報上招工廣告確實多,但不是甚麼夜總會舞女、DJ(唱片騎師),就是女收銀員、女售貨員和各種苦力,就是找不到合適自己的工作。朋友說:「找工不難,去當個保安員吧,四、五千元一個月,甚麼也不用想。」但我於心不甘:讀了二十年書,當了二十年專業人士,正年富力強,一來香港就去替人「守門口」?

因為寄居的親戚家老人喜歡約「師奶」來家打麻將,逢假日就一直打到下半夜,甚至通宵。每逢這種時候,我就要出外到處遊蕩,一可熟悉環境,見識社會,二可到各商店、公司門口看看有無招工告示,碰碰運氣。當時聽人恐嚇說,如果警察見你走來走去而查實口袋中又沒錢的話,就可以拉你到「差館」告你「遊蕩罪」。所以,我連逛街也得裝成匆忙辦事的樣子,以免犯法。

當然,靠逛街碰運氣猶如大海撈針。

見朋友多了,也就知道大陸知識分子來港,謀生方式大概有三:一是入了港籍就跟著開設公司,當起老闆(港人開的公司稱為華資公司),呼風喚雨。他們再進內地投資就成了「外資」,享受種種優惠。這種人大多都有特別背景;二是到內地在港公司(稱為中資公司)取得業務主任等沒有工資或只有低微底薪的空銜,自己到內地開拓業務,有成績就與中資公司按約定比例分取利潤,或者與朋友合組「皮包公司」,然後回內地做生意。這些人一般已有一定的經商經驗,內地有不少關係可以利用;三是大部分新移民不得不走的路,那就是放棄專業、放下架子,能做甚麼就暫且做甚麼,先解決生存,再積累經驗,建立人緣,伺機轉換較好工種,或自辦公司。其中有的將永遠沉於低微收入上,我就見過十幾年一直當保安員的內地專業人才;也有不少人終可覓得收入及工作條件稍好的文職,當然也有少數人當老闆發大財的。但,能重新發揮原有專業特長的機會極微。

我沒有特別背景,也沒有經商經驗,只能走第三條路。我覺得自己前半生是從家門到校門、機關門,太欠缺市民世俗生活經驗,來香港粗補此課未嘗不是好事。加上自認為從未為香港作過貢獻,從低層做起理所當然,所以我找工作儘管找得心慌意亂,決心卻十分明確:先學會如何在香港環境下生存。

有位早來香港的朋友對我說:「你一定要脫胎換骨方能在香港立足。」經此找工一役,我已脫胎換骨。我常對人說:「以前知識分子在內地,生存問題由政府全包,自己只需要考慮事業、發展、成就;到了香港,生活追求就要倒退回起點,只能考慮生存、生存,最後還是生存。」這有點淒涼感,但也正因此,知識分子才可能對生活有了真知。

我在十幾天的尋尋覓覓中,漸漸悟出了香港求存的策略:降低起點,強化韌勁,小步快走,苦積小功以成大業,同時主動獵擊突破的機會。

兩星期後,我終於找到了香港第一份工作––––工會秘書,於是結束可能被告「遊蕩罪」的生活,走馬上任。(報稱,自1999年以來每年有100多宗「遊蕩罪」,當然不是只走來走去就會被告,而是令致他人感到安全受到威脅或心理受到嚴重滋擾才有可能被告此罪。)

工程師的劇變

一天,一位叫范茂的電工到工會來要求入會。我和他談起,才知他是從國內來港定居的歸僑。

他說,自己現在是某中學的電工,是從印度尼西亞回內地讀大學的歸僑,畢業後在大電廠當工程師,文革時被下放海南當中學物理老師。七三年初到香港還想去中學當個老師算了,但校長說:「老師你是沒資格當的了,現正缺一個電工,你當不當?」結果就當了電工,二十年一直沒改過行,也沒跳過槽。雖然在學校只當個普通電工,月薪不足萬元,但因為無不良嗜好,那時樓價也低,現在已經供完了買樓的錢,幾個孩子也大學畢業了,都在外國工作,自己已無憂無慮。

「你到政府辦電工註冊有困難嗎?」我問。因為政府規定,沒本地大學學歷的人要註冊有獨立經營資格的B級技工必須經過統一考試,他恐怕不容易考。

「容易。我把內地大學畢業證書夾著送上去,辦事的阿SIR說要進去問一問頭頭,進去後很快就出來說,辦A級可以馬上發證,B級不行。我說A級就可以了,又不當老闆,過幾年都退休了,管他A級、B級的。」

我想:香港人有句老話:「香港機會多,只要勤懇,總不至於餓死。」像范工這樣能知足,怎麼會不快活輕鬆?這就叫「能屈能伸」,大陸老一輩知識分子所特有,由各種針對知識分子的政治運動錘鍊出來的。就心理上的「耐打擊性」和寬容性而言,我相信比很多香港專業人士都強。君不見,金融風暴一衝,香港多少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就亂了方寸,罵天罵地。

從此,每逢工會事忙,我就通知他。他也真的有請必到,而且每次都做到最後,還有說有笑,很享受似的。

「好,你來吧,我一定等著你。」我放下話筒,心裡依然想著剛才在電話裡聽到的憤憤不平的聲音,有點沉重感。

來電話的人,是個剛從福州市來港的高級電氣工程師,他說連找個普通電工做都沒希望,心裡躁得很,聽政府勞工處的職員說有個同行工會,於是想來看看。當他聽到我居然可以用「純正」的國語跟他交談時,大感驚喜,要求我一定要等他來當面談談。

這個叫余鐵的高級工程師來了。他不胖不瘦,肌肉結實,膚色很深,話說得很快,一看便知是個很實幹又很自信的人。他告訴我,他來前是福州市國營大電廠的廠長和高級工程師,主持過全國大型高壓電纜線路的架設工程,獲得國務院的嘉獎令。他因母親在港年老多病,申請移民來港以便照顧媽媽。

「來港前也知大陸讀書人在香港謀生難,但心想當個電工總不難吧?所以到港的第二天,就帶著一大疊專業證書上街找電器工程公司。誰知,一連碰了好多釘子。」余鐵講著講著,氣又上來了,聲音在升高:「有的老闆一聽說是大陸來的,根本就不看學歷證件,只把手一揮:走走走,我們不要大陸人!我說我已是香港人了。他們都哈哈大笑:香港人是穿這種衣服、說這種話的嗎?你說氣不氣人!有的老闆好像態度好一點,說:哦,你想當電工?那,這個叫甚麼?他順手指了指牆上的一個電插座。我心想這還不簡單,於是毫不遲疑地答說:這是電插座呀,用作接駁電源的。你想他怎麼說?他一臉不屑地說:這是甚麼鳥座?連『插蘇』(sockets)都不懂也想當電工!你還是走吧。」

「那現在做甚麼工作了?」我關切地問。

「後來我想,當不了電工就做別的吧,於是問別人在香港甚麼工人工資最高,他們說地盤(建築工地)工囉,於是我去地盤當了下料工。」

「下料工?給攪拌機入水泥料的工人?」我看了看他並不健壯的身體和已經略禿的頭頂,還有戴著眼鏡的臉。

「是呀,才幹了幾天,還挺得住。我下了狠心,要拚命幹掙一筆錢,然後不要工資給電器公司做一段時間,不要工資總有人肯用吧?待積累了本地電工經驗,再註冊個A級B級,就可以自己幹了。」他想的辦法雖然並不高明,自信心卻依然很高。

說著,他問工會是否有政府的技術規程及統一考試的參考資料,他想買幾本邊幹活邊自修。我說:「有,而且很充足,只是你恐怕一時還不會買,一二百元一本書啊。」余鐵拿了幾本資料翻了翻內容,又看了看書後的定價,最後還是沒能下決心買,解嘲地說:「還是等領到第一筆工資再買吧,鬼知道會怎麼樣。」唉,還有甚麼比讀書人買不起賴以謀生的書更悽慘的事呢?

直到我離開工會,都沒能見到他再上來買書。我知道,余工遇到的情況並無特別,是每個內地來的知識分子都必然遇到的「平常事」,唯有用「平常心」看待它,才能適應它。也唯有自覺實行「先屈後伸」策略,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我亦知道有些內地來港的大學畢業生,經過多年拚搏,當上了老闆,發了大財。但願余鐵先生已經走上坦途。

後來日子長了,見到內地來港的工程師也多了,但他們的遭遇似乎都差不多。有個女的高級藥劑師,才三十多歲,可算是年富力強,剛來港時為了生活,不得不到麵包房當烤麵包師傅的助手,後來終於進了一家製藥廠,這藥廠比她在內地工作過的藥廠當然小得不能相比,因而她對所有技術問題都要負責,出差也多,無法照顧女兒,只好留在內地給母親看管,但工資一直跟普通文員差不多。丈夫是內地的橋樑建築專家,一直不願來港,後來她親自奔波,在中資公司為他找到一份臨時的地盤監工工作,他才來了。但幹了大半年,工程完成,他又得離職重新找工,這男人心慌意亂了,怎麼說也不肯再在香港呆下去。妻子說:「你如果回去,咱們倆就只好散了。」但他還是無情地走了,回到幾千里外的北方,留下勇敢的妻子獨自面對艱辛的香港歲月。

還有一個內地的電訊專家,隨妻子來港後,只在一家賣電話的公司做了年餘,便失了業,但遇上香港回歸,股市興旺,便聽從妻子意見,安心在家炒股,利用妻子的經驗加上自己的精算頭腦,一時收入比打工時更好,也就自得其樂。但好景不長,金融風暴一衝,股市急跌,炒不成股了,只好去一家中資公司當了保安員,天天守門口巡倉庫,雖不至於失業,但經常受失落感的折磨,連妻子也感嘆說:「早知他如此難以融入香港社會,不讓他來港就好了。」

香港政府一直說要吸納內地專才來港工作,可是對已經來港的數以萬計的內地專才卻視而不見,棄而不用。如果在入境處設立專門登記﹑培訓內地單程來港的專才並協助聯絡安置的職能,又何須勞工處或其他疊床架屋的部門再大費周章呢﹗

見工篇

特長助興也助運

回港不到一年,接兒子來港讀書,開支驟增,加上借了一些錢給內地親人,生活上捉襟見肘。

我意識到,不得不跳出工會,另找一份收入好些的工作了。要達此目的,唯一可能是進入文化行業,比如雜誌社或報館。

我一直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才」不外文化而已。因此堅持每天閱讀報章雜誌,探究港式文字的特點和辦報理念,作了大量資料剪貼,修改以前寫的一百多首抒情詩,編輯排版,影印成書,等候機會。

機會在剛需要時就自然而然地來了。

1993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香港日報》(假名)副刊部急著找一名編輯,你想去嗎?」

「當然去啦,求之不得呢!」我斷然答道,心想:只要月薪有9,000元就行。

「那麼我替你約定見工的時間、地點啦。」

「好,多謝你。」我忽而想起一位曾經一起受過冤屈氣的前輩教師說的一句做人心得:多種花,少種刺。

我在內地境遇一向順利,因此自視甚高,疏於交際,快人快語,招來不少明槍暗箭。但有個優點,就是性格率直,樂於助人,因此順利時似無人過問,困難時即四方關愛。主動為我尋覓工作的朋友,就是與我朝夕相處了四年大學時光的老同學,彼此有過不少互相幫助的美好往事。

見工的日子到了。朋友約定由當編輯的女同學呂小姐帶著《香港日報》副刊部主管蕭先生到佐敦一家茶餐廳見面。我帶備了一份簡單的自我介紹(香港的求職函有一定格式,新移民務必仿其樣式,否則人事經理很可能連看都不看就丟到廢紙筐裡去),前往赴約,自然是提前很多時間到達苦候。

我雖然已是在香港第二次見工,但第一次見工全由朋友包辦,沒有取得經驗。所以,初見蕭生時,自覺有點侷促不安,不知講甚麼好,既被動又木訥,好在呂小姐也是華南師大的校友,對我十分關照,在旁主動找話題閑談,不時讚幾句上司,介紹一下我的情況。

大概主管為了試探我的文化底子,談到自己喜歡作畫(他在報上有連載漫畫專欄),而且和香港畫界常見的興趣不同,特別偏愛前蘇聯的油畫。他此言一出,我如獲救命稻草,便順著話題大談俄國古典油畫,從俄國早期的肖像畫家尼基丁、安德羅波夫、阿爾古諾夫,講到學院派歷史畫家洛森柯、布留夫,再到巡迴派大師別羅夫、克拉姆斯科依和列賓,對曾經印象深刻的列賓名作《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大加讚美,最後當然還不忘提及稍後的風景畫大師庫因芝和賽洛夫。也許是我一番紙上談兵講得太詳細,也許是我引用的內地譯名與香港的不同,竟令副刊主管一時接不上話來,但面露欣喜之色。

呂小姐見時機成熟,連忙答話說:「很合適的人選吧?」

主管點點頭。呂又問:「大概可以給多少月薪?」

主管遲疑了一下,說:「一萬多點吧。」

我連忙搭話:「多謝蕭生。你看甚麼時候可以上班?」

「明天如何?」

「一星期後吧,我要點時間移交工作。」

主管看了看呂小姐。

呂連忙說:「這幾天的工作我可以幫忙應付一下。」

主管點頭同意,一反剛才的隨和態度,冷冷地說:「我們是個大報,要求很嚴,未知你是否勝任,要有三個月試用期,好自為之啦。」

我點頭,輕輕說了聲「謝謝」,心知中港兩地文化迥異,不易適應,暗想:「要在香港呆下去,此關非過不可。」

出得門來,與主管告別後,呂小姐對我說:「別聽他嚇唬,沒甚麼難的,我不也這樣過來了,你一定行。」

後來她告訴我,主管說沒想到讀歷史的人懂油畫,反應也不算遲鈍,副刊編輯就是要這樣的「雜家」。不過,最令他喜歡的不是我懂甚麼,而是我見工時那一副老老實實的模樣,他一向認為大陸來的人難就難在有老老實實的態度。

說來,天下事真多巧合。我上山下鄉初期在農場當工人,因懂畫畫被留在場部搞「紅化」(在所有墻壁上畫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語錄,造成滿目紅色海洋),跟著一個下放幹部工作,凡巨幅的毛主席像,他畫臉﹑手,我畫衣帽;中小幅的毛主席像,由我畫臉﹑手,另一位女知青協助我畫衣帽。這幹部五十年代畢業於蘇俄專家執教的中央藝術學院油畫系。我因從小學俄語,亦特別喜歡蘇俄文學,所以趁機向他學習蘇俄油畫知識,令我的油畫技巧進步甚快,還被鄰近的裝甲兵團邀請去給他們畫毛主席像。但想不到,二十五年後在香港見工時還會有用。

一見如故靠才氣

我年輕時在大型國企的領導機關工作,深感管理無能,因此雖然讀歷史,卻老想搞清楚民族經濟落後的深層原因,於是曾努力研究古代經濟制度史和經濟思想史,為海軍幹部及公務員的大專班主講過經濟史課程,還試圖運用現代經濟理論揭示古代經濟理念的局限性,研究成果發表在《論漢武帝抑商政策與國家干預問題》﹑《張居正經濟改革思想與當代宏觀經濟學》等論文中。

為報章寫「名人故事」專欄時,又對經濟行為產生了興趣,閱讀了大量企業家和商人的傳記,發表了百餘則講述他們成功經驗的故事。這樣做可能有經商才能致富的潛意識。

一個絕對意想不到的電話,令隱潛的夢想迅速成為現實。

這天,我如常在報館看稿,細心地審閱﹑刪減﹑改正,突然王生說:「路生,你的電話,一線。」

我接過,聽見一個似乎十分遙遠的聲音:「路生,你好,你能聽得出我是誰嗎?」

我拚命地想,毫無印象:「對不起,我實在想不起來。」

對方明顯興奮地說:「我是林生呀。」

我登時傻了,對方是一同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我們稱為農友,但十多年沒來往了,因此覆話時連音調都變了:「你也在香港?你怎麼知道我來了香港,而且找得到我的辦公電話?」

「先別說這個,我說,你在報館兩年多了﹐不會再有甚麼好學的了,想不想找個公司幹一幹?」

「當然想,只是──」

「怕沒機會?那就好,現在某集團公司董事長是全國政協委員,要找一個文史哲知識和社會經驗都豐富的人當社會事務方面的助理,我看就你最合適,幹不?」

我一時想不起某集團是個甚麼樣的公司,但完全相信突然露臉的老農友決不會讓我俯首低就,就決然答道:「我幹。」

「好,我替你約老闆見面。」他說著就掛了線,沒有給我留下聯繫電話,也沒有說明他在甚麼機構工作。

不久後的一天下午,我按某集團秘書的預約,提早下了班,趕到香港島上環國際廣場,與未來的老闆見面。

公司寫字樓裝修得富麗堂皇,一看就會令你堅信它是一個大型企業,而且由牆上掛著的多幀大幅彩照可以知道,老闆是一位愛國大商人,與中國高層有密切的交往。

老闆的女秘書把我引進大會議室,請我等一下。

會議室三面都是緊密相靠的獎品陳列櫃,裡面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獎狀﹑獎品和紀念品,金光閃爍。

很快,老闆就滿面春風地走了進來。他一邊握手,一邊打量著:「哦,你四十七了?還顯得這樣年輕,似乎比我還年輕。」

我笑笑:「不,我哪能跟你比呢。」

外觀看去,老闆的年齡應比我小些,身材適中﹐衣著考究,一副精明強幹﹑意氣風發的樣子。他沒回應我,只是往下說:「我見過不少內地學者,四十多歲已顯得很老了。老實說,沒見到你之前,我對你並無太大期望。」

我一下子喜歡上了他的直率:「現在呢?」

「看來我們有緣。說說你自己。」

我把各種證書遞了上去,簡單地說了說自己的經歷。還無意中說到報館的嚴格管理。

老闆一聽,很感興趣:「你以後就按這套方法幫我改善公司的管理。我已經對你很有信心,你對我怎麼樣?」

我說:「老闆滿臉紅光,一定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好。我們一起幹吧,我發大財,你也富起來。你當我的助理,為我管理全國政協的文件﹑政務活動和聯絡香港中醫藥社團的工作。」接著,老闆把一張白紙﹑一支筆推到我面前:「請你把自己期望的工資寫在紙上。」

我說:「老闆,工資還是由你定吧。我並不期求單靠轉工提升工資,比我目前在報館的收入多一點就行。」

「為甚麼?」老闆微笑了一下。

「一是為自己留點餘地,萬一暫時沒幹好﹐你會因為工資不高可以讓我再試一試。二是如果我幹好了,也為你再提我的工資留下空間。」

於是我報了個數字。

「那我再加三千元,變成有個八,討個吉利,好嗎?」

見工就這樣結束。幾天後,我應秘書李小姐的要求,送來了我寫的幾篇談經濟理論﹑經管經驗的文章,給她存檔。她給我解釋,董事長助理屬經理級,現有四名助理,一個中國社科院的經濟學博士,一個留美回來的經濟學碩士,一個澳洲回來的學士,各負某一方面的專責工作,我可能會較多陪老闆出差。

老闆亦再次見我,並一一翻看了我的文章。我從他邊看邊說的話中,覺得他知道不少經濟學家的名字和事蹟,甚為佩服。當後來知道他來港前在內地連初中也沒讀完,就更佩服了。

送我出門時,他說:「可惜你完全未管過工廠,否則我可以讓你當一個廠的總經理。」我當時只覺得他對我的觀感好,後來才知道,老闆見我後找過命理大師,大師說他跟屬鼠的人有良緣,能助他擺脫困境,於是普通的合「眼緣」就成了一見如故。

所謂人的緣份,包含機緣(相遇的機會)﹑眼緣(對言行舉止的觀感)﹑事緣(隨共事日子而加深﹑變化)﹑識緣(見識的一致與默契)及情緣(感情的交感共鳴)等五項。我和老闆的緣份,可說是:機緣奇,眼緣妙,事緣開頭好,其他緣份留待以後說吧。

坐失重返商界良機

若論在政治部門的資歷,我在同輩人中可說甚深。1968年上山下鄉到農場,就被徑直留在場(團)政治處,然後調師政治部,兵團政治部,再轉為農懇局政治部。雖然讀歷史,卻因任教政史系,教史之餘亦教政治學﹑領導學。但接觸過我的人都會覺得,無論怎麼看,我的個性中皆無半點政客味或官味,只是個學者或者文人,像學者卻不太嚴謹,似文人又略欠狂放。自問心性,適合搞政治理論,卻不適合搞政治,因此與政壇總是若即若離。

回到香港,以為可以不理政治了,卻又被全國政協委員選中,協助他議了兩年政。

如今,又要重演欲拒還迎的舊故事。

朋友們知我賦閑在家著書,紛紛主動給我介紹工作。先是位得過我幫助的專業人士,來電話詢問了一番生活,然後說,有個專業社團聯合機構的秘書職位,問我去不去。那時候我寫書正寫到興奮時,推掉了。接著,在內地的學生也來港說項,想請我回去出任某貴族中學校長,還說月薪可達一萬五千元。我雖然很想教書,但對主持中學教務卻興趣不大,一怕事務太煩雜,二擔心自己的知識結構太艱深,思維方式太玄奧,為人又太超脫,與傳授常識為主要職責的中學教師溝通有困難,也謝絕了。

考察內地失望而回後,我意識到此時環境惡劣,還是在香港找份工做較好。才這麼一想,兩份工就同時找上門來了。

一天上午,我還沉浸在自著小說《卅年風流》苦甜交織的暗戀情節中,在深圳當港商公司總經理的大學同學突然打電話來:「老路,內地有家大藥廠的老闆想找一位香港業務的主管,我推薦了你。你覺得如何?」我一聽,忙說:「好機會呀。」他說:「他對你也很感興趣。下周三他會到香港,我先把他的電話號碼給你,到時互相聯絡方便些。」

    想不到,當天下午另一位朋友也打電話來:「老路,還閑著不幹事嗎?對我上次給你說過的那份工作,是不是可以再考慮一下呀?」我想,兩份工都見一見,比較一下也好,於是說:「先見見面,暫不确定,行嗎?」朋友說:「行,那就下周三晚上吧。」我一聽,時間相撞,建議改一改,朋友說很難,我想藥廠老闆不會當晚就要見面的,也就算了。

    周三到了,白天無事,晚上我依朋友約定的時間地點,見了議員,一位香港政壇的名人,愛國政黨的主要領袖之一。我對他的初步印象尚可,他似乎急著要人幫忙,說:「今後兩年接連的選舉,對愛國力量的發展﹑香港社會的穩定關係重大,很需要你來幫忙。」我說:「我也樂意支持愛國黨團,只是很不熟悉地區事務,怕心有餘力不足。」議員說:「慢慢學嘛。」我老在惦記著藥廠老闆,心裡暗自問:「怎麼還不來電話呢?難道改變行程了?」嘴上卻說:「我還是信心不足。」「就這樣定吧。」

    飯吃了很久,走出門來,心底有點不實在,不自主地拿出手提電話一看,不覺驚叫:「呀,怪不得藥廠老闆沒電話,原來自己的電話沒電了﹗」

幾番輾轉乘車,回到家中,已是深夜十二時,急忙致電藥廠老闆,對方聲音非常熱情:「我晚上一到香港就打電話找你,找得好苦呀﹗明天上午一定要到我公司來呀,公司就在北角渣華道,乘車很方便的。」

藥廠老闆在渣華道一棟新落成的商業大廈高層辦公室接待了我。他還相當年輕,清秀臉龐,名片上除了幾家藥廠及公司名堂外,還有內地城市的黨政銜頭,可能跟深圳同學相當熟絡,與我一見如故,給我看了他們生產的藥品,他們辦的報紙,還叫了兩名女秘書作陪,吃了頓豐儉適宜的午飯。他說:「我決意大刀闊斧改換現在的香港工作班子,由你主持全部業務。」我答應會認真考慮他的邀請,但仍需給點時間,其實是需要評估一下他的實力與經營目標間的差距。他說:「好,我明天就要回廠,然後有兩個黨政會議,下個月初再來港,那時我們詳談細節。」

以後的事,只能用「鬼使神差」一詞來形容,總之,幾經猶豫,也許當初愛國工會給我的良好印象起了作用,也許陌生即新鮮的漂流審美觀暗中鼓動我接受挑戰,也許只是看朋友面子講義氣,反正我最後同意協助議員拓展地區工作,「幹兩年試試看」,為壯大愛國力量而努力。

定下來後不久,我到深圳與同學吃飯,同學說:「看來你是錯失了一個機會啦,這藥廠如今天天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大賣廣告,實力不小呢﹗」

說來比小說虛構情節還多巧合,在議員辦事處上班才幾天,原來的老闆也打電話來,表示要重新聘我回去工作,工資照舊。

也只能用「鬼使神差」一詞來形容我當時的答覆:「我已答應幫議員一段時間,這樣就走不好。但你有甚麼事,我一定幫忙。」老闆只好說:「有個廣告,非你寫不行。」我當然答應。

後來,「無公司一身鬆」的老闆回港看望兒子,請我吃飯,看著我搖搖頭說:「阿路,你真是有財運也不懂抓住啊﹗」

哎──,對老闆這句話中有話的話,我無話可說,只能說一句自嘲的話:「愛國情懷終須圓,就讓我花點時間圓一圓吧﹗」

五十年前,我在太平山頂哇然墮地,在外漂泊了半個世紀後﹐今天又回到出生地,為當地居民服務,體驗政治的風風雨雨。

走回出生地的短暫過程中,出現過多次選擇的機會,一次次都眼看著不必回來了,但最後,還是鬼使神差地轉了回來。

我一直給自己定位為文化人,或者是文化經營者,對現實冷眼旁觀,對政治敬而遠之,但,現在又要放下文化,進入現實,最現實的基層社區﹑基層政治。

不幹則已,一旦幹了,起碼也得幹到完成接連兩年的選舉,起碼也要令職業經驗足可以寫一本小冊子,開幾場專題講座,這個時間的代價我必須支付,這個努力的計劃也必須有。

這就是我的「宿命」。


中區服務之星 第四卷 氣功篇


第四卷  氣功篇

氣功常識簡介

     《易經》、《論語》皆有氣功記載,《老子》、《黃帝內經》皆有系統的氣功理論,故氣功己有近三千年文獻史。

一﹑氣功分類與功效
  氣功:以練意、練氣達到強身健美、防疾治病的功夫。
  氣:稱元氣或真氣,源於精氣(先天)、水谷之氣(飲食)和空氣(呼吸),生化為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營氣(與血共行)、衛氣(脈外)、宗氣(胸中)五種維持生命之氣。
1.1) 按功能分:武打氣功(即硬氣功)、保健氣功
   按練法分:保健氣功分為靜功、外動功、內動功
1.2) 主要保健功種舉例:
  靜 功:始終以靜止姿勢練習的氣功,例如內養功、放鬆功、站樁功、空勁功
  外動功:以著意編排的外在動作配合呼吸練習的氣功,例如太極拳、八段錦、郭林新氣功、大雁功
內動功:以靜功練習引發內氣從而導致肢體自發產生動作的氣功,例如銅鍾勁、松小棍、自發五禽戲動功、鶴翔樁 功(內外動結合)
1.3)功效
    A)強化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克服焦慮
    B)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特別適合防治慢性病
    C)提高神經系統協調能力
    D)按摩腹腔,強壯臟腑,性命雙修
1.4)如何看待特異功能
        意在保健,順其自然;不貪奇跡,但求有益;靜心養性,邪妄不靈。

二﹑練功基本法
2.1)三調: 調身──講究姿勢和動作編排,舒服自然、簡單易行為本。
 調心──入靜、意守、返照(內視),放鬆、清靜、寂無為本。
 調息──調整呼吸方法,「細勻深長」為本。何為丹田、大小周天、搭橋闖關
2.2)順乎自然:意守要鬆靜,動靜皆自然,意導不勉強,目標要持久
2.3)因人擇功,對症練功:若年齡、體質、病況不同練功應有別,分清補泄、練養結合。

三﹑實用功法與安全練功
3.1)放鬆功──入門功法,對消除肢體疲累、痠痛症及舒緩緊張、焦慮心理特別有效
3.2)內養功──適宜腸胃慢性病﹑病後初愈、體質羸弱
3.3)龍游功──減肥健美專用功種,強胃補腎
3.4)銅鍾勁與松小棍──適宜神經痛、骨腱扭傷、關節痛
3.5)自發五禽戲動功──神經官能症、腸胃病、關節痛等,尤其適合中青年白領人士增強體能
3.6)安全練功:地形平坦開揚,無雨輕風,有伴相陪更好。循序漸進,決不急於求成。感冒勿練。慎防驚功。

羅民勝先生主講氣功常識講座,邊講解邊示範。
(坊眾之友第1期)


內養功──消除疲勞大法

內養功已流傳400餘年,現功法為前北戴河氣功療養院院長劉貴珍所傳。對各種慢性病,尤其對改善消化道疾病及羸弱者的體質作用顯著。茲簡介練功方法。

一﹑姿式
有仰臥﹑坐﹑側臥及壯式四種,今只講前兩種。
    仰臥式:平身仰臥床上,頭微前俯,軀幹正直,兩臂自然舒伸,十指鬆展,掌心向下,放於身側,下身自然伸直,腳跟相靠,足尖自然分開。口目動作同側臥式。
    坐式:端坐椅上,頭微前俯,含胸拔背,鬆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輕放於大腿膝部,兩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小腿與地面垂直,膝關節屈曲成90度。
內養功姿式,一般由臥式開始。坐臥式可單獨應用,也可互相配合。臥式練習後體力有所恢復,可增練坐式。

二﹑呼吸法
    內養功呼吸法較複雜,要求呼吸、停頓、舌動、默念四種動作相互結合。常用呼吸法有三種:吸-停-呼;吸-呼-停;吸-停-吸-呼。今只介紹較易學的第一種。
呼吸法:吸─停─呼。輕輕閉口,以鼻呼吸,先行吸氣,時用意領氣下達小腹,吸氣後不行呼氣,而行呼吸停頓(即不吸也不呼),停頓後再把氣徐徐呼出。此法的呼吸運動形式是:吸—停—呼。
要默念字句配合呼吸動作。一般先由3個字開始,以後可逐漸增多,最多不超過9個字。常用詞句有「自己靜」、「通身鬆靜」、「自己靜坐好」、「內臟鬆,大腦靜」、「堅持練功能健康」等。選用字句要因病而異:精神緊張者宜用「我鬆靜」;脾運失健者宜用「內臟動,大腦靜」;氣血兩虧者宜用「恬淡虛無,真氣內生」;氣滯胸脅者宜用「氣沉丹田,真氣從之」。
默念要與呼吸配合。例如默念「自己靜」,吸氣時默念「自」字,停頓時默念「己」字,呼氣時默念「靜」字,其餘類推。呼吸﹑默念時還要配合舌動。舌動是指舌頭之起落,吸氣時舌尖抵上,停頓時舌頭不動,呼氣時落下。

三﹑意守法
1﹑丹田意守法:內養功之丹田規定為臍下一寸五分處,位於氣海穴。用意守之,則元氣益壯,百病消除。意守時不可拘泥,可想像為以氣海穴作中心的一個圓形面積,設在小腹表面;也可想像為一個球形體積,設在小腹之內。應自然地輕輕意守,作到似守非守,但也不可無意去守。
2﹑意守膻中法:兩乳之間為膻中穴。
3﹑意守腳趾法:輕閉雙目,默默回憶腳趾形象。
一般意守丹田較穩妥,隨著呼吸時腹壁的起伏去意守,較易集中精神。女子經期時可改為意守膻中穴。
圖示:

(坊眾之友第1期)

內養功對改善冬季趾凍有特效
問:我曾按坊眾之友第一期介紹的功法試練內養功,但因為內養功要同時進行腹式呼吸﹑閉氣﹑默想詞語和舌動,很容易顧此失彼﹑手忙腳亂,請問怎樣才能克服?
    答:練內養功,同時要作多項動作和思想,初學者確容易顧此失彼。辦法是分步驟進行,先練一種動作,感到自然了再加多一種動作,直致完善。這樣也便於自己體會功效和身體反應,穩當無害。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前10天,只練緩慢的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凸起,呼氣時腹部凹下),要想像吸氣時氣從鼻孔慢慢流入到下腹部(丹田)。練到自然後,再在吸與呼之間加上稍停(即輕輕閉氣,不吸也不呼),停半秒至一秒就行了。
第二步,第11至20天,在腹式呼吸(吸與呼之間有停)的基礎上加多默想,即在吸時想「靜」字,在停時甚麼也不想,在呼時想「鬆」字。練習到很自然了,再加到二個字,譬如吸時想「清靜」或「健壯」,呼時想「輕鬆」或「愉悅」。
第三步,第二十一至三十天,在第一﹑二步基礎上,加上舌動:吸氣時舌頭頂向上齒齦部,停時不動,呼氣時舌頭放下貼住下齒齦部。
當全部動作與默想都能自然配合後,可以稍微加長吸與呼之間停的時間,亦可按需要加多想的字數。你只要堅持練習一至兩個月,就會感受到內養精氣﹑外養容顏的功效。若冬天手指﹑腳趾久睡仍冰凍者,尤其會有明顯改善。
(若有練習此功的街坊想加速熱趾的效果,可致來電查詢引導熱氣的方法)。

放鬆功──身心鬆馳大法

按:放鬆功屬靜功,現代傳人為馬濟人,適宜健康人作為解除疲累或焦慮心理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腸胃病﹑神經衰弱等)為減緩症狀的輔助性練習,亦可作為其他功種的入門功夫。
一﹑注意事項
1﹑練功前要精神集中,情緒安祥,鬆衣解帶。練功場所要空氣清新,環境安靜。每天練功以早晨最好。每天可練2-3次,每次可練15-30分鐘。
2﹑姿勢:一般初練功者可採用仰臥或靠坐;有陽亢症狀(如頭脹﹑頭痛)者,可用靠坐或平坐;氣血兩虛﹑氣虛下陷者,宜用仰臥式。
3﹑呼吸:一般採用自然呼吸。若掌握了呼吸法,可在吸氣時注意部位,呼氣時默念「鬆」字;胸脘脹瀉者,要加強呼氣;已形成腹部起伏的,可進行腹式呼吸的引導。
二﹑基本方法:三線放鬆法
基本方法是將身體分成兩側、前面和後面三條線,自上而下進行放鬆。
    第一條線(兩側):頭部兩側→頸兩側→兩肩→兩上臂→兩肘→兩前臂→兩腕關節→兩手→兩手指。第二條線(前面):面部→頸部→胸部→腹部→兩大腿前面→膝關節→小腿→兩腳→兩腳趾。第三條線(後面):後腦部→後頸部→背部→腰部→兩大腿後面→兩膝窩→兩小腿→兩腳→兩腳底。先注意一個部位,然後默念「鬆」,再注意次一個部位,再默念「鬆」。從第一條線開始,等放完第一條線後,再放第二條線,然後再放第三條線。每放完一條線,在其止息點輕輕意守一下。第一條線止息點是中指,第二條線是大腳趾,第三條線是前腳心。
當三條線都放完(一個循環)後,再把注意力集中在臍部(或另指定的部位,見下文),只想臍部,保持安靜狀態。一般要練習二﹑三個循環,安靜一下,然後收功。
三﹑選用方法
    1﹑分段放鬆:把全身分若干段,自上而下放鬆:頭部→頸部→兩上肢→胸腹背腰→兩大腿→兩小腿→兩足。每注意一個部位,要默念鬆字2-3次,周而復始2-3遍。
2﹑局部放鬆:在全身放鬆的基礎上單獨放鬆身體的某一病變部位或某一緊張點。如青光眼患者,先想左眼放鬆20次,再想右眼放鬆20次,然想兩眼同時放鬆20次,也可只做兩眼同時放鬆若干次。
3﹑整體放鬆:把整體看作一個部位,籠統地默想放鬆,或依照三線不停頓地一次過放鬆。
說明:1﹑一般人都適宜做三線放鬆。陰虛火旺,肝陽偏亢等上實下虛者,宜採用整體放鬆或分段放鬆。青光眼﹑哮喘﹑肝病等患者,可以結合病情採用局部放鬆如眼睛﹑氣管﹑肝區。睡前欲練功助眠宜用整體放鬆法。
2﹑放鬆以後,注意的部位一般是在臍部;肝腎不足﹑肝陽上亢﹑心肝火亢患者,可意在涌泉(腳底前1/3處中點)。脾胃運化失常﹑腹脹痛者,可意在足三里(膝眼下寸許);腎陽不足﹑陽虛明顯者,可意在命門(脊背後正對肚臍處);心悸者可意在中沖(中指尖端);煩躁不安者,可意在外景。
(坊眾之友第3期)

 2001年3月24日,舉辦了慶祝中區坊眾成立一周年茶敘《快快樂樂談功論舞》。羅民勝主席和兩位與會街坊表演了氣功,並傳授了龍游功功法。圖為羅生正在講解自發動功的原理和練習氣功的基本知識。  (坊眾之友第10期)

龍游功--減肥健美大法

本功主要作用是減肥、健美,強身、壯腎功效也很顯著。與運動及節食減肥的方法相比,龍游功有效而輕鬆。
         
一、功時安排:
     一般每日練功20分鐘,亦可稍多,室內戶外皆可。堅持百日,即會收效。飯後一小時內不能練功。練功促進食慾,故減肥者要控制飲食量。

二、功法:
     作功時,兩手在體前移動的軌跡形成三個上下相切的圓(參見圖13)。臀部隨身體下降擺動三次,上升擺動三次,腰部呈左右搖擺。
1﹒預備勢:雙腳併攏站立,踝相靠。面含微笑,微收下頦,兩手五指併攏,置於體側。意念:“青春秀美、輕盈靈巧”之類詞句 (圖1)  。
2﹒起勢:上臂夾緊,前臂屈肘上抬,雙手合掌胸前(圖2)。合掌向左側倒,右掌在上,左掌在下,右肘抬起,頭、上體隨著向左側傾,同時,臀向右擺 (圖3) 。合掌的雙手經頭頂上方朝右側畫半圓至右肩前,變成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與此同時,臀已擺至左側 (圖4) 。
然後,右掌托左掌從右向左經喉前畫弧下擺至體左,與雙手畫圓擺動的同時,臀部由左向右擺,並微屈膝、屈髖,使身體重心有所降低 (圖5、6)。
接著雙手向左側下畫半圓經上腹前正中位置到右側,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五指向前﹔與此同時,臀部向左側擺,繼續屈膝屈髖,使身體重心較前又有所下降,此時已完成一個反八卦形 (圖7、8)。
兩手向右下畫半圓至小腹前正中位置,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同時臀部向右側擺,再從右回擺到正中位置,身體重心下降至半蹲的最低位置 (圖9)。
以上完成了由上而下游動的三個豎半圓,以下開始作由下而上的游動。
右手在上,向左上畫半圓至腹前,同時臀部向右擺身體重心略有升高,此時已完成二個整圓中的最下面一個整圓 (圖10、11)。
兩手繼續向右上畫半圓至胸前﹔身體重心隨之繼續升高。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同時臀向左側擺,完成三個整圓中的第二個整圓 (圖12)。
兩手向左側上畫半圓至臉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同時臀部向右側擺,身體重心升高並成直立 (圖13)。
兩手合掌翻轉成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向左上方伸出,兩腳盡量提踵,臀部夾緊 (圖14、15)。至此,全部動作完成一遍。
3﹒收勢:合掌的雙手從臉前以五指向上的姿勢,合掌緩緩下降,至丹田時,雙掌微微開啟,指尖微微相對,兩勞宮(掌心處)側對丹田,靜靜停留一分鐘,然後兩手徐徐鬆開擺至兩腳外側,成立正姿勢(圖16)。
                 三﹑注意事項:
1)   作功時身體重心始終放在腳掌涌泉穴上。
2) 雙手畫圓要準確,勿走捷徑。每當合掌擺到體側時即翻掌。
   呼吸:初練者不要注意呼吸,只要調理到呼吸暢順即可,完全靠身體柔動帶動呼吸。兩個月後,可開始增加調息。身體上升時為吸,下降時為呼。但不可強烈呼吸。
(注:轉摘自廣州《科學與氣功》雜誌,文字稍有刪改。作圖:喜棟。)
(坊眾之友第10期)

中區服務之星 第三卷 新知篇


第三卷  新知篇


實用演講技巧選介

序:演講的要素與技巧
六要素:道理、事例、詞章、語音、感情、勢態
三大技巧:詞章技巧、語言技巧、勢態技巧
 (勢態技巧包括:服飾扮相﹑站姿走態﹑眼法﹑手勢及道具的運用等)
一、提前到會,審視情勢,準確定位,創設氣氛
角色定位:樹立責任心,確定效果目標,明確符合身份的視角和口吻。
創設氣氛:目的在於營造最有利的現場氣氛,辯論會則為了能先聲奪人,給對手製造壓力。

二、調控起講情緒,講好開場白
克服怯場技術:自我提升信心;分段緩衝法;腹式深呼吸。
開場白包括:稱呼、謝詞、自我介紹。 
作用:與聽眾建立同感;打開場面,引入主題。
自我介紹的要訣:突顯共同性,建立情感通道。

三、鳳頭豹尾
要苦心經營開頭、結尾的方法,務求有特色、有吸引力。
演講常用的開頭方法:
1) 開宗明義:直接亮出你的主題,以鮮明、堅決的態度打開局面。
2) 設問開路:用一連串問題開頭,引起聽者注意。
3) 渲染氣氛:首先描寫一番事件情狀或現場氣氛,振奮聽眾情緒。
4) 故事引義:先講一個真實的或虛擬的故事引出主題。
5) 強烈對比:通過強烈對比突顯主題或主張的傾向性。
6) 利益吸引:從與聽眾利益緊密相關的事講起,提高聽眾關注。
7) 引經據典:先引述與主題有關聯的報章評論﹑經典語錄或詩詞來開頭。
演講常用的結尾方法:
1) 概括總結:把講話主要內容歸納為幾點,重述一遍,強化核心結論。
2) 表態壯威:強調實現目標的決心和信心,與聽眾相呼應,壯大聲勢。
3) 呼籲鼓動:呼喚聽眾擁護及行動起來,上下呼應,強化氣氛。
4) 妙語警句:以引語、修辭華美或風趣機智的話結束演講,強化最後印象。
不要放棄製造戲劇性開頭、結尾的機會。

四、述說明快、易懂
明快四要求:
1﹑觀點尖銳,一針見血(一兩句話就挑明問題要害);
2﹑結構簡單,層次鮮明(謀篇佈局技巧);
3﹑詞語簡潔精煉;
4﹑能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
易懂要法(深入淺出):用俗語,不用生僻的字詞句子;用淺顯比喻;勿拋書包。
明快中要見氣勢。氣勢:演講中穩定持有的強勁凌厲的衝擊力、從容自如的操控力。

五、講得有趣味
生趣五法:
1﹑事例新鮮特別,細緻有趣;
2﹑詞語講修辭有文采,語音帶感情,富具強弱﹑高低﹑快慢等節奏的變化;
3﹑表情與手勢傳神傳情;
4﹑多作交流互動;
5﹑話語風趣幽默(如:巧設置換,意外補充,怪特比喻,借語反詰,模仿形態或聲音,有趣的歇後語等)。
風度:透過語詞、舉止、勢態感服聽眾的表演魅力。

六、穩定演講過程中的心態
有害心態:急躁圖快;馬虎隨便;好勇鬥恨;得意忘形。
穩定情緒心法:堅持既定目標,只作改良性外向調節。

七、精心設計講法
常見講法:獨講式(自己從頭講到尾),雙講式(由兩人或多人同時主講,互相答問或發揮),對講式(與聽眾互動式講談,相互答問﹑質詢),遊戲式(設計互動遊戲,結合共同參與的遊戲過程講演)。
努力結合視聽、遊樂方式:如在演講前後或中間安排圖畫或實物展覽﹑旅遊﹑餐會﹑觀摩錄像﹑考察現場﹑短劇演出等。
上下呼應手法:如誓師動員大會﹑群體大聯歡場合,為強化氣氛而用台上台下﹑一群與另一群人之間的互為呼應手法,皆須用特短句子,一呼一應,一問一答。
附註:作者曾以上述部份提綱結合應用實例,在港島巡迴主講過多場演講技巧專題講座,備受好評。
(坊眾之友第2期)

游說技巧例解

     實例。《左傳》有個著名故事:鄭莊公鎮壓了胞弟共叔段的叛亂,亦把偏愛段的母親姜氏遷居城穎,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穎考叔聽說此事後,給莊公送了一份禮物,莊公請他吃飯答謝。席間,穎考叔把肉湯留著不吃,莊公問其故,考叔答:「小人母親未曾嚐過大王賞賜的肉湯,請求讓我帶回家送給母親。」
    莊公嘆日:「唉,你有母親可送,我卻沒有。」穎考叔忙問其故,莊公告之,穎叔聽清莊公已有悔意,只是擔心不遵誓言會遭世人恥笑,於是出計勸莊公:「你只要掘隧道與母住所相通,遇到泉水便可與母親相見了,誰還敢笑你!」莊公大喜,即令人掘隧道直通母室,進隧道中作詩說:「身在大隧中,樂如水乳融。」姜氏也經隧道出來作詩說:「身出大隧外,忽覺心神快。」從此母子親愛如初。
解說一。這個故事說明了游說(勸說)的操作技巧:一,先要為見面尋找一個適宜的機會;二﹑見面之初先要悉心營造和諧親近的氣氛;三﹑要巧妙地引出話題,挑起對方關注,便於深談下去;四﹑要對症下藥,善於釋解疑慮或提出解決疑難的方法。
解說二。讓我借這個故事的場境,推演出穎考叔可能對鄭莊公說的話語,進一步講解游說的常用句式。
一﹑良好預期:倘若大王母子和好如初,肯定全體國人都會為你高興。
二﹑警告後果:老把思念母親的情緒壓抑在心裡,必會影響大王的身心健康。
三﹑償還債項:母親畢竟養育了你二十幾年,你就將原諒她的過失看作報答吧。
四﹑將心比心:你如此繁忙尚且惦掛母親,困在冷宮裡的母親會是多麼想念你啊!
五﹑維護形象:你一向仁慈寬容,可不能在對待母親的事上給人不好印象。
六﹑正面激勵:大王一向英明果斷,只要有決心見母親,還有誰可以阻礙你呢!
七﹑已有先例:你曾經多次原諒過母親偏袒共叔段的行為,如今何妨再原諒多一次呢?
八﹑哀兵致勝:如果你不寬恕母親,她就要在冷宮中度過孤苦的一輩子了!
九﹑訴諸權威:你的父王曾說過,愛母親要勝過愛自己,你也應該這樣。
十﹑共同利益:接母親回來主持後宮,她固然快樂,你也可以更專心於國事了。
十一﹑訴諸經驗:父王也改變過原先的誓言,大家都理解他,也一樣會理解你的。
十二﹑訴諸道德:寬恕之道是維護全體國人和睦的美德,何況是對母親!
十三﹑比較利害:被人指責不守誓言固然不好,但被人責罵不仁不孝豈非更糟!
十四﹑排除顧慮:你為母子和好悔誓,即使有人非議亦只屬少數,何足懼哉!
十五﹑動之以情:萬一母親在冷宮裡出了事,你再想補救也來不及啦!
十六﹑對症下藥:我知你擔心悔誓會影響君王的權威,但如今你真的是見到地下泉水才再見母親的,還有誰敢指責你違背了當初的誓言呀!
十七﹑作出承諾:大王下決心做吧,我負責去說服有異議的大臣。
十八﹑折讓吸引:你雖然一時未能去見母親,總可以先寫封信安慰一下她吧。
十九﹑不厭其煩:如果你還下不了決心,我會再跟你談,直到你寬恕了母親為止。
二十﹑安撫情緒:你自己靜心想想吧,一定會想通的,如有需要我隨時都可以來。
應用提示:1)凡對方法,知其大意便可,無須死記硬套; 2)凡態度﹑說話,都須因應對象特點﹑話題性質﹑相互關係及自己的優勢等不同而改變;3)方法只能羅列,但實際應用時,各項之取捨﹑先後﹑詳略及用詞的分寸等,都需相機而行,靈活調整;4)方法雖多,要旨不過「審時度勢﹑善解人意」八個字而已。
(坊眾之友第5期)

羅民勝在內地大學演講結束後,學生們圍著索取簽名。
(坊眾之友第2期)


答英語演講會會員問

1月28日,本中心主席羅民勝先生應國際演講會香港英語分會的邀請,在兆安中心為30多名與會者作了《演講策略》專題講演,備受好評。會後,羅先生回答了會員們有關演講技巧的問題,現摘要刊登,以饗讀者。
    問:你可以把理論問題(指演講策略)講得趣味橫生,使我覺得學演講只學技巧是不夠的,你對香港人演講的弱點有何看法?
    答:香港人學甚麼都追求實用,因此學演講也側重於追求易獲得感性效果的技巧,這不能說不好,但有些人容易因此疏忽改善內容及強化邏輯力量。不少善講者寫作功底不好,詞語雖花巧,卻內容單薄,結構散漫,無警句。
  問:聽你演講知道你知識很豐富,這對演講作用大嗎?
  答:知識和閱歷是一個人內在的充實,很容易表現為外在的豐富和自如,對演講的作用當然很大,而且是技巧所不能替代。但,如果能把已公認的知識和新的資訊結合起來,就更有感召力。知識來源於閱讀和思辯,這點香港年輕人比內地的弱。       
  問:你說話很乾淨,完全沒有多餘的語音,不少香港人講話卻很多「唔」、「哦」,怎樣才能克服?
  答:朗誦。多朗誦能加強語句的連貫性,有助養成一氣呵成的習慣。但,不少人是不自覺地用「哦」來調整心理、掩飾思考的緩慢,因此要真正克服,還得靠樹立一口氣完整說出一個語意的信心。在技巧上,可以透過學習無聲的「停頓」去克服。
  問:你把演講分為宗教感召式、學校教育式和社會實用式三類,你能否講講宗教感召式演講的特點?
答:對演講可以作各種各樣的分類,我這樣分只是為了突顯講者與聽眾在權威性關係上的不同特點。傳統的宗教演講,主要靠宗教崇拜的力量和教會的權威,以及佈道者的宗教熱情來感召信眾。但現代宗教的演講已加入了許多世俗化說法,更切中人生的困惑,加上了道德教育和心理開導的功能,但先獲認可的權威性,仍然起著重要作用。
問:你語音宏亮有力,我的音線卻較柔弱,不能大聲講話,缺乏力量,有無改善方法?
    答:可在講話時盡量將詞、句末尾的拖音刪去,變得短促些,有助加強力度。平時可多練習腹式深呼吸,養育丹田之氣,養成講話時自然收緊小腹、提肛運氣的習慣,可增強音韻飽滿、沉實的感覺,力量感亦會增強。但未必能完全改善。
    問:那末應該怎麼辦?
    答:你應學會將各種論題改為可用溫婉型基調來講的形式,柔聲細語,娓娓道來,也能感服人。這就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另,你應多在提練語言上下功夫,學會熟練運用內含陰力的句式。       
    問:你能為我們改善演講活動提供建議嗎?
    答:只觀摩了你們今晚的練習,印象很好,覺得你們很認真,有把話藝術地講出來的明確追求,形式活潑,水平都不錯。若硬要說建議,也許可以有時組織專題的或者專練某些技巧的演講,並透過討論加深理性認識;也可練習多種講法(如雙講法、互講法、遊戲法等),還可將各人的演講過程錄像,然後重放,由大家講評(稱為微型教學),這樣可以把技巧學得更細緻、更實用。聽說國際演講會有一套很成熟的群體訓練方法,我的建議很可能是班門弄斧呢。
    問:你覺得我們合適參加你哪一級的演講技巧班?
    答:若入會未久的,可以考慮參加演講技巧中級班的學習,其中有較多演講詞章技巧的訓練對你們有用;資深的會員可以像今天這樣,只聽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專題講演然後一起討論、交流,就行了,這對我也很有啟發。
    問:你覺得黃名嘴、鄭大班的講話風格是否有失儀之誤?
    答:黃名嘴的長處在於對時事較熟悉,偶然也有頗機智的比喻式反駁,但太多粗魯及簡單化的情況,在禮儀及論說上並不足取,但這正是他追求出位的故意做法,因而對談者也就只好諒解他。但獲得諒解並不等於取勝。你們都不宜東施效顰,把非常態當成經典美。正道應是透過綜合運用多種技巧來強化說服力,從這點看,黃霑講話也太偏重了語氣的誇張,不如何守信來得技巧。
    問:我很喜歡朱總理的演講風格,你怎麼看?
    答:朱總理演講詞鋒凌利,應對從容,威嚴中有幽默,強硬中有寬容,吻合大國總理的形象。當然,從純粹個人的角度看,我更喜歡周恩來總理那種溫婉、寬厚而暗藏機鋒的演講風格。因為,我們要考慮到香港人平時不太看好鋒芒太露的言談,而且從策略上講,鋒芒太露了有時會留不足迴旋的餘地,事態突變下可能顯得尷尬。
    問:兩位總理風格不同,可能與國際環境及中國國力已經不同有關吧?
    答:對。其實,演講亦要突顯個人風格的特色,個人特色也是一種魅力。     
    問:你認為「棟篤笑」的形式在內地可行嗎?
    答:我想未必會像在香港這樣吃香。內地類似的形式叫「相聲」,有雙口﹑單口之分,「單口相聲」很似棟篤笑,但對動作、語氣處理較為含蓄,主要靠語言的技巧,在不動聲色中惹人忍唆不禁。也許馬戲團的小丑獨白更似棟篤笑吧?這也會有市場。
    問:我們想到內地進行演講交流活動,會不會很難?
答:不會很困難吧。內地演講活動一度也很活躍,還有好幾家演講雜誌,恐怕很多師範大學中文系都有很強的演講學教師。如果我們設計一些中港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聯絡演講專業機構來交流演講技巧,應當很容易成功。
(最後,羅先生表示樂意接受各文化體團和社會機構邀請,上門交流演講心得或合作舉辦演講訓練工作坊。)
(坊眾之友第3期)

演講及主持會議技巧答問

10月24日晚,坊眾社會服務中心(中區)主席羅民勝,應香港行政管理文職人員協會邀請,為該會理事與幹事培訓班作了《演講藝術與主持會議技巧》專題講演。演講後,用半小時解答了他們的問題。
問:開會前把內容都想好了,但臨場心慌慌,講不好,該怎樣克服?
答:這種情況稱為怯場,初學演講者常見,講多了就會改善。有助克服怯場的心理技術主要有二:一是提前到會,多跟與會者交談,逐個淡化他們造成的壓力感;二是放慢起講節奏,分出間歇時間作腹式深呼吸,令情緒平復下來,集中注意力想好怎樣講好開場白。
問:最怕致謝辭,老生常談,開頭一長串「尊敬的某某」更難講,講時還要逐一回頭致意,覺得很不自然。
答:感到難講就盡量講短些,若以為不拼湊一大堆客套話就不夠禮貌,講起來會更難受。一般的聚會,以「各位嘉賓﹑朋友」作稱呼可也,若是隆重的大型集會,嘉賓地位殊高,就必須按稿逐一稱呼,帶點感情色彩讀就不會感到枯橾。在台中間致辭要回首致意很難自然,簡易辦法是未走到講台前先向嘉賓鞠躬致意,講稱呼時就不必再逐一點頭了。
問:講得重重複複,怎麼辦?
答:香港的基礎教育,側重感性和實用性,邏輯訓練不足,社會風氣更如是,因此人們講話缺乏條理性和詳略不當的情況非常普遍。最好辦法是事前寫好提綱或講稿,起碼要想好講哪幾點及先後次序,每點寫一個詞句作提示,就不會講亂。若發現纏在枝節話題上重重複複轉不出來,乾脆停下來,改講下一點,若想不起來,就改為強調總的主題,這樣做往往容易令自己醒起還有哪一點該講而未講。
問:開會遇上老前輩長篇大論,但不著邊際,想打斷又怕不禮貌,怎麼辦?
答:這樣的前輩不會多,你心中亦有數,因此可在會前請跟他關係好的理事坐在他身邊,見他太囉嗦時,就用輕拍肩臂膝頭等溫柔動作暗示他停下來,常常有效。也可用心聽他講,一有機會就插話大讚他講得好,並借題發揮拉回主題或進入下一程序,這樣他心裡高興,就不會見怪你。
問:拿出自己預先準備的方案給理事會討論有時會受攻擊為專制﹑主觀,有無更妥善辦法?若討論中有人故意發表長篇反對講話,阻礙了進程,應怎樣做?
答:不同的機構﹑社團有不同的會議文化,往往是一些不成文規矩,你作為領袖想貫徹自己的工作意圖,首先要尊重傳統規矩,在不明顯違背的前提下想辦法。但不管怎樣的機構及會議文化,領袖都必須準備好初步方案作為會議討論的基礎,否則只會變成泛泛而談,難有結果。所以你若不甘心無所作為,就不能因為擔心別人講你專制而不作準備。為免授人口術,在準備方案時要多徵求其他理事的意見,爭取部分理事同意以共同名義提出,提交討論時多講「我們」,少講「我」,還可用「應部分會員的建議及要求」等說法作民主包裝,也能減少他人的攻擊慾望。原則上,任何方案都應讓理事們充分討論,進行補充﹑修改,千萬不要把反對看成故意作對。為避免因有人故意作對造成全盤受阻,應對反對者作一些爭取支持的游說工作,也可在會上先分項討論,爭取通過容易一致的部分,最後利用表決讓少數服從多數。為防故意作對的反對者獨佔發言時間,應事先限定總的討論時間及每次發言的最長時間。當反對者講完時,最好由其他理事反駁,然後自己再出來總結歸納,較為有利。如果沒有其他理事支持的方案,不管自認為多好,應暫時擱置,另待時機。
    問:辯論時真的無法回應對方的質詢時,該怎麼辦?
答:要看情形定方法。如果是同事﹑朋友間的辯論,不妨直認答不上來,請給時間考慮。若一定要反駁,可以先肯定其講得好的地方,然後說「但是……」,邊講邊想出反駁的話題。如果是競選辯論或辯論比賽,唯有敢於「強詞奪理」,辦法有二:一可當作沒聽見或聽不清楚,只顧順著自己原定思路說下去;二是用概括歸納對方內容的形式硬將錯誤說法加在他頭上然後駁之。只要後來講得好,曾感突兀的聽眾也會不再介意。高手應可在聽眾不知不覺中偷換了概念或論題。因為「以攻為守」是辯論致勝的命脈,連解釋都可能造成弱勢,不可不強硬。大不了辯完後私下再跟對方說句「對不起」。
(坊眾之友第7期)

(坊眾之友第4期)
講要精 練要多 輔導要細緻

對四期演講技巧初級班教學的檢討
新年伊始,我們即開始舉辦演講技巧講習班。從1月到4月,每月一期,有50多名中﹑青年人及中學生參加了學習。學員熱情頗高,學完後要求重複再聽者有之,電話請教者有之,向親朋引薦者有之,致送花籃祝賀者有之,不少都要求繼續參加中級進修班。
該四期教學有不少優點:一﹑有高質素的教員和教材,且教材正是教員本人的著作;二﹑內容恰當,既概括介紹三大技巧要素,又能用事例淺顯解說技巧內涵和運用原則,適合初學者。三﹑學員有聽有練,講師兼作示範和講評,感受具體;四﹑持續推介,共出了十多條橫額﹑兩期《坊眾之友》﹑圖片展示及大量傳單,自己製作,節儉且及時。五﹑首創圖片彩印簡報代替聽課證書。
當然,還有不少可改善之處:一﹑可再減少講時,增加學員練習及即場講評;二﹑前三期安排第一晚先講語言技巧的基本要求,第二晚才講技巧十二法,先一般後具體,不符合初學者的領悟規律,且使第一晚內容欠缺感性的吸引。第四期改為先講十二法中的四新,四活﹑四特及基本要求留至第二晚才講,效果明顯改善;三﹑要加強演講練習及即場講評,必須對每個人的每次練習都有評有議,評議中講比單純講的效果要好得多,亦更實用,這在中級進修班應成為主要教學形式。
教演講技巧,其實是教機智﹑教思考﹑教美感,兼示範才情﹑靈氣,難度甚大,必須針對學員個體特點,加強互動﹑啟發心靈體驗,才能卓有成效。
(坊眾之友第4期)

演講技巧初級講習班
第二期教師講課及學員
練習的情景。

(坊眾之友第4期)
旅遊攝影常識

我年輕時當過攝影記者,亦甚喜好旅遊攝影,現將膚淺心得與同好分享,望能拋磚引玉。

一、怎樣發現地方特色
    發現並突顯所到地方的特色,是旅遊攝影的基本要求。
    地方特色,主要有五種:1)地理特色──獨特的山形、地形、水形,特有的花草樹木、農作物或氣象景緻﹔2)名勝古跡──著名的旅遊景點及歷史遺址遺跡﹔3)人工美景──獨特的建築、街道、村落、雕塑、應節佈景、遊樂設施等﹔4)民俗風情──獨特的環境氣氛、民俗活動、人物、服飾、工作場景、禮儀等﹔5)特殊的時機或視角獲得的新景觀(如高山上、海底里、日出日落﹑發生特別事件等)。
    只要有心觀察,到任何地方都能發現不一般的特色,拍出不一般照片。

二、應如何安置好留影相片中的人與景
    留影,就是把旅遊者放置進有特色的旅遊場景中拍攝,是最多見的旅遊攝影活動。
拍好留影相片的關鍵是要將人與景結合在一個均衡或新穎的構圖中。為此,須因應不同場景運用不同的佈局方法:
    景大人小。人要離景遠﹑離相機近,為使構圖緊湊,可讓人遮住部分不重要的遠景,以便拍清楚最有特色部分。對特長、特高、特寬闊的景物,一般要從側視、或偏低仰視、或站中間向縱深遠視的角度拍攝,才能拍得較完整(用廣角鏡頭當然更好)。若照片可令景物呈現某種圖案美而人又能處於構圖中「錦上添花」的位置,必屬上乘作品。
    人大景小。應盡量讓人與景物「貼近」,或倚或抱或托,要特別留意小景物的特徵是否巳被清楚表現(如圖文等尤須注意光線效果)。若人的姿態、表情、色彩能與小景物相互呼應,或相互烘托或強烈對比,可得佳作。
    動靜相宜。拍攝民俗活動留影時,用「人近景遠」佈局,較易反映全貌及氣氛。應集中注意力拍好場景民眾的最佳動態,因此,被拍的旅遊者應以靜態為宜。要拍參與活動的相片,鏡頭可推近,應抓拍旅遊者的動態,但亦應令背景中拍入有特色的景物(如用中長焦距鏡頭拍干擾活動較少)。拍參觀活動,應先到前面路上選好背景,以靜待動。

三、怎樣處理雜亂景物
  凡令照片顯得不好看的現場物件,拍攝前都應盡量設法迴避或適當處理,辦法:
避──變換取景地點或角度令之不在拍攝范圍內;
除──若許可則適當移動或剔除之;遮──利用現場的或附加的美好物件遮掩其形;
虛──利用焦距變換及景深調節技術令其虛化、模糊化,削弱不美感覺;
暗──利用採光或擋光技巧(拍攝時遮擋陽光或暗房放大時加光),令其變深色以藏其醜;
裁──變換取景地點角度,令其處於一側或邊角,方便放大後裁去;
化──利用暗房或相片加工技術將其淡化或使其消失。

四、怎樣進行旅遊攝影創作
關鍵有兩點:一是必須能從旅遊過程或場景中發現「主題」──可體現某種形式美或寓意美的題材﹔二是能夠運用攝影技巧(如造型、採光、構圖、情態捕捉等)令題材美感得以提升。亦可拍連續動態的組照或不同內容側面的組照,以深化報道性主題。因為旅遊攝影都較倉促,特別有賴於敏銳的觀察力和藝術構思能力,如能預定幾個選題,屆時會較主動。

五、時時刻刻將安全放在第一位
  筆者一心為取靚景,曾跳進蛇窩里,也曾從高架上摔下來。萬望同好留意,避開一切可能的危險。
(坊眾之友第6期)

誓師.方興拍  (點評:抓拍了最能反映大會構思特色的場景,以及與會者情緒高漲的瞬間動態,傳達了現場氣氛)
(坊眾之友第6期)

家庭人像攝影小貼士

家庭生活攝影,是人人都愛玩,也玩得最多的文化娛樂節目。但,怎樣才能玩得有趣味﹑有美感?如下有關家庭人像攝影的小貼士或許可以幫到你。                     
●   哺乳期的嬰兒,喂奶後情緒最興奮,稍逗(給水果﹑搖鮮花等)就會放聲大笑,笑容亦最可愛,但很快就要尿尿,尿尿後不久就會昏昏欲睡,因此要抓緊時機拍靚相。最飽滿的笑容在剛笑時,收斂中的笑容往往不好看。
嬰兒的哭相一樣咁可愛,到成年時重看自己小時的哭相尤其有趣,故為人父母的一定不可錯過,拍時要連同手舞足蹈的姿勢一同拍下來。
●   青年人影相,容易太造作,男的好仰臉扮英雄,女的好抿嘴製酒渦,其實效果未必好,須留心糾正,盡量設法引導出或抓拍到自然的神態。
●   拍老人未必都是笑好,一般胖臉型的以笑較美,瘦臉型的要根據口﹑牙及皺紋情況,決定拍含笑﹑微笑﹑歡笑或注視﹑說話等某種表情較好看。另,胖臉宜用較強的主光,側面相可能更為俏美;瘦臉宜用柔和主光,正面相往往比側面相好看(較飽滿),除非鼻子﹑嘴形特別靚。
●   拍全家福,須注意:一是光線分佈要均勻,二是視線﹑表情要統一,三是焦點要對在中排位置,以求最佳的景深。除了拍論資排輩的合照外,亦應趁機拍幾張造型較多姿多采﹑各有個性的合照,經時光的沖刷,或許後者更易勾起心底的懷念。
●   拍室內人像,可利用門﹑窗的強烈光線製造側光或側逆光的效果,但一定要避免鏡頭正對強光,亦要設法令閃光燈的強度比外光稍弱。落下的窗帘往往是人像特寫的理想背景,可淡化閃光燈的投影。平時顯得較小的眼睛若靠近門窗,一般會顯得更小,因此當側對門窗影相時,須特別留意觀察一下,若然,須調轉坐向,換成另一側近窗,或改變向窗的角度﹑離窗的遠近,直至雙眼大小一樣。若眼睛正對趟開的門窗,眼珠中的光斑可能偏大,須看清楚並作調整。
●   利用更衣鏡或梳妝鏡,可增添照片情趣,但要側對鏡面以求避免閃光燈的反光破壞畫面。因鏡中人比鏡面遠一倍,若要真假人像同樣清晰,人須盡量靠近鏡面,焦點定在稍微遠於相機到鏡面的距離上。
(坊眾之友第10期)

家居活動攝影小貼士

●小童的各種活動都值得悉心拍攝,拍兄弟姐妹一起玩更有意思,一般都無須成人導演,只須在旁觀察,待他們玩得十分投入﹑人物相對集中時拍會較好。我有一點小經驗:趁兒子年幼時有意泡製了大量他讀書的照片,這些照片後來成為鼓勵他勤奮讀書的好教材。
●溫馨的家庭聚會,如老少一起飲茶﹑吃飯,探望老人﹑聽老人講往事等,都是攝影的好機會。拍特別日子(如節日﹑生日﹑婚禮等)的聚會,一定要把現場佈置及氣氛拍下來。並須從編輯組照的角度精心拍好幾張全景﹑中景和特寫的照片,且能從中大致看出整個過程。若發現個別成員心不在焉或做著與整體不協調的事時,也不妨偷拍下來以供取樂。
●拍多人聚會,要拍出氣氛,關鍵是要想方設法為現場製造一個共同的關注點,以令眾多人物的視線集中﹑情緒統一﹑姿態協調﹑主題鮮明。常用辦法是讓助手搞一個噱頭節目﹑講一個笑話﹑作一個出人意料的提議﹑摸擬一個怪動作等,引起注意和歡樂時即拍之。
●拍室內的家庭活動,光源往往只能用閃光燈,若場面大就要加用感應閃光的輔光源,若用數碼相機就不必擔心光線不足,且因為不會閃光,偷拍(即抓拍)較方便。
(坊眾之友第11期)

(說明:新知篇的文字由羅民勝撰寫。)

中區服務之星 第一卷 服務篇

第一卷   服 務 篇

前言 

我們的坊眾社會服務中心(中區),自1999年6月開始邊籌辦邊為市民服務﹑逐漸完善以來的27個月中,共受理了400餘宗街坊投訴或求助個案,多時一月達30多宗。不管大小,不管難易,我們都來者不拒,透過詳細交談和實地察看了解情況,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議員﹑工聯會﹑民建聯支部﹑中西區販商協會及其他社會人士尋求支援,不懈跟進,盡力爭取較好的解決。

其中,不乏過程曲折﹑辦法精采﹑情感溫馨﹑結局滿意的案例,當然,也有不管如何努力也沒有效果的情況。最值得安慰的,是從未發生過一起由於我們處理不當而給求助者帶來不便的個案。

下面分為投訴﹑求助﹑大廈﹑敬老﹑公益﹑民生等六方面輯錄部分實際事例,與大家分享心得。

藉此,我們謹向積極為我們反映社區問題﹑給予我們巨大信任和支持的街坊表示衷心感謝﹐謹向聞風而動﹑積極為市民排難解憂的諸位議員﹑各機構職員及公務員們表示衷心感謝﹗

聞風而動──處理投訴
例01:關注改善社區環境和公共設施
圖為負責人接到街坊的投訴後,即約會政府有關部門官員和工程技術人員一起視察中區渠道。(坊眾之友第1期)

例02:堵路變通途 有街坊投訴,中環榮華里一地盤在路邊設廢料堆,阻塞了本來就十分狹窄的行人道。我們即時聯絡政府地盤安全組,他們即派員前往考察,工程公司亦迅速作了改善。     (坊眾之友第7期)

例03:配合無間,立竿見影 街坊投訴荷李活道和卑利街口的路邊欄杆鬆脫,對經此上下的老人恐有不便。我們即致電路政署道路維修組,第二天,他們便派人修好了欄杆。
     

(坊眾之友第9期)

盡心盡力──受理求助
(說明:為保護私隱,本欄事例涉及的人名與敏感細節皆已作過技術性處理,切勿揣測)

例04        扶持著走出苦難
春節剛過,街坊投訴及求助的電話就多起來了。一天,江女士提著禮物,牽著小女孩,推開了中區坊眾的門,邊進來邊笑著說:「我給你們拜年來了!」
我見江容光煥發,與以前判若兩人,甚為高興:「恭祝新年好運!」江顯然是從山下行上來的,路斜難行,說話還有點氣喘:「好多謝你們的幫助!我們一家新年前已經住進了公屋屋,又有綜援金維持子女的生活和讀書,總算安定了。」她說今日送兒子上學,順便來致謝。我連說「多謝有心」,請她坐下來,詢問情況。
江愉快的陳述,引起了我的回憶。
去年4月底,江女士第一次走進辦公室,還未坐下已泣不成聲。經過半句鐘細心詢問,我終於弄明白了:她久病的丈夫昨天突然惡化住進了醫院,本已欠下債務,如今她和兩個小孩頓時陷入絕境,街坊都建議她來找民建聯幫忙。我極力安慰她,並即時代寫了一份境況簡述,叮囑她回家找齊甚麼文件﹑在甚麼時間到甚麼地方見社署官員,又問她敢不敢自己去。她說敢,於是我說:「你到時可能說不清楚,就把我代寫的簡述遞給官員看好了。」第二天,我打電話詢問江見官的情況,她說社署主任看完簡述,當即寫了條子給她向醫院索取丈夫病情診斷書。我再次叮囑:「有甚麼困難一定要及時打電話給我們。」不久,她來電告知領到了政府援助金。
又過了一個月,江女士再次來到辦公室,滿臉憔悴,神情惶惑不安。她說,丈夫前幾天過了世,丟下她們母子三人已無法租屋住,希望我們協助她們申請公屋。我努力安慰她,並很快寫好了陳情信函,附上所有證明文件,傳楊位款議員辦事處,楊議員也馬上簽署了信件寄給政府。七月底,社署覆函楊議員,個案已查清楚,並向房屋署推薦。八月初,房屋署通知江女士去睇樓。困難終於完滿解決。
當中並非只靠我們的努力,亦有社工和公務員的辛勞。儘管如此,看到一家街坊在我們共同的幫助下,能夠順利地走出苦難,心中亦感到無限的寬慰和自豪。
我給江的小女孩送上兩個利是,說:「要聽媽媽話,好好學習!」女孩怯生生地點了點頭。祝福你們,有了安穩日子的一家!
(坊眾之友第9期)


例05         訪貧問苦效果好
街坊蔡生夫婦八八年結婚,但去年初太太尚未能來港團聚,四方奔走無效後到訪求助。我們即上門訪問,拍照了生活艱難的照片,指導他寫好陳情書,再以民建聯辦事處名義寫一封給公安廳的信,教他選在公安廳長接見市民日,帶著上述文件去港澳同胞室向廳長面陳。
見他生活實在太窘迫,我們又教他如何聯絡社工,申請房屋津貼和幼兒傷殘援助,為此,葉國謙太平紳士也寫信給政府幫他陳情。
經上述多方努力,加上蔡生內地親戚也積極協助,去年底太太終於獲准來港,政府也發放了住房津貼與援助金,困難有所紓緩。當然,要真正擺脫困境,還得全家人積極工作,合力奮鬥。
    不久,我們又接到蔡生的電話報喜,告知已獲政府恩恤安排公屋,並已裝修入伙,一家五口樂也融融。
    (坊眾之友第9﹑11期)

真誠服務 信譽必高

個案數字說明服務的量,街坊的口碑說明服務的質。99年初建時,來投訴或求助的街坊多數會說:「看見你們的橫額街板,上來試試看。」去年中以來說法就變了:「我有困難,街坊知道後都勸我來找你們。」這種變化,說明我們的真誠服務贏得了街坊信賴。下面講幾則服務實例故事。

例06      贏信賴一紙見功
一位頗有名氣的能人,兼任三座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主席,這次在所住大廈安排外墻維修工程,自認為辦妥手續,於是動工。
豈料,剛剛搭好棚架,打碎了外牆水管後,突然接到屋宇署命令,要他們停止工程,並恢復原樣。能人一看,頓時愣了,急忙來找我們。我們應邀察看了大廈工程,又查閱了有關法例,寫了一封信給屋宇署。能人看著我們在電腦上打稿,才看了開頭幾行,就大聲說:「有你這封信,一定掂。」
果然,寄信後的第三天,我們打電話問屋宇署,主辦的高級工程師說:「來信已把情況講得很清楚,我同意大廈先把工程做完,到時再去考察簽署一下就行。」
自此,能人主持的幾座大廈,凡有事不管大小,都喜歡來找我們幫忙了,連大廈門口的迎春大字對聯,也非要請羅生揮毫不可。
(坊眾之友第11期)

例07            小主意緩解急情
一天下午,一個男人急匆匆進來,未站定就說:「我老婆被差人拉了,說要遣返內地,你們一定要幫我呀。」細問才知,他的太太來港探親,因懷孕反應較大,向入境處申請了延期居留的行街紙,誰知第二次到入境處續期時卻被警察扣留了,並說明第二天即會遣返。
他向當區民建聯辦事處求助,對方建議就近來找我們。我們耐心地和他談了個半時辰,最後也只能建議他找警署長官陳述太太的健康情況,希望法外開恩。
第二天十一時左右,他又來了,依然滿臉的焦急彷徨,原來是警署因故今早未能遣返他太太,便又懷著一絲希望來找我們商量,還帶上一袋面包,大有想不出辦法就不下樓吃飯的架勢。
我們也真的陪著他一邊飲水﹑啃面包,一邊問遍了他倆從認識到結婚生子,從生活到工作的各種細節,到下午三時終於找到了一點希望,對他說:「法律不外乎人情,看你如此真心愛護太太,我就根據你講的情況教你一個辦法試試看,但你必須為情況是否屬實負完全責任。」他滿懷希望地走了。
第二天,他打電話來致謝,說:「昨天依建議行事,果然得到入境處和警署的同情與理解,當晚就放了我太太。」
(坊眾之友第11期)

例08          善誘導淡化焦慮
一位老人心慌慌地走進來求助,自稱「受到差人迫害」。我們先設法安慰他,令他平靜下來,再詳細詢問情況,了解到他是因為在家接電話時粗魯地罵了來電者,來電者氣憤地自稱是差人,警告他「小心點」,自此他日夜不安,擔心差人會借搜查為名放毒品栽贓害他,於是聽從朋友建議來找我們求助。
我們耐心向他解釋,這只是電視情節,並未真的發生在他身上,若真的發生了,我們可以作證他曾自訴受過類似恐嚇,幫助法官了解實情;詳細講解了警署警民關係組﹑警察投訴科﹑警監會的職能,把各個投訴電話號碼都寫給他,還說明民建聯及其議員們的服務宗旨,表示有足夠的能力維護正義,令他逐漸放下心來。我們又建議他把我們的說話講給最好的朋友聽,如果仍不放心再打電話來。
第二天,我們致電老人不遇,向同住者打聽知道,老人昨晚已睡得很安穩。              (坊眾之友第11期)

例09         多傾聽分擔憂愁
有一位老人因屋契被銀行申請拍賣而焦慮不安,找上門來哭訴,尋求幫助。我們當然知道無力解救,但還是耐心地傾聽,適時適度地軟語安慰,一發現有意義的細節就發問一下,令她能把心中所有的積鬱和憂慮都傾訴出來。
經過幾次漫長的談話,終於知道她有兩名子女有穩定的收入而且很愛她,於是啟發她去跟子女商量辦法。
我們前後和老人家作了七次都超過兩句鐘的長談,最後終於在子女的幫助下贖回屋契。交談過程中,老人也三次送來水果﹑蛋糕致謝,還說是子女叫她來感謝我們的。在與老人分擔憂慮的過程中,我們也深深被老人堅強的意志﹑愛憐子孫的真情﹑信賴我們的態度所感動。
(坊眾之友第11期)


盡心盡力 市民得益
我們的資源很有限,但我們有服務的熱誠,有專業的知識,更有好學的精神﹑溝通的技巧﹑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些是更有效力的資源,因此,我們人手少也可以辦多事,經歷淺也可以辦難事。請看下面的實例。

例10      堅持協助喜獲釋放 
去年初,一街坊因生意問題在內地被有關機構拘禁,索取「賠償」400萬元。他太太十分徬徨,四出求助無果,最後來到本中心,我們即時指導她們蒐集證明文件,幫助整理成文,經有關機構轉呈內地有關部門。
由於內地領導十分重視,親自跟進,該街坊及內地律師亦能積極配合,堅持遵循正途釋辯。經過長達十六個月曲折艱苦的共同努力,終於在六月底喜獲免除起訴,無罪釋放,順利回港。
太太親來致謝,並讚揚內地有關部門秉公辦案的精神。我們衷心祝賀他們全家團聚。
(坊眾之友第12期)

例11         即時跟進解燃眉急
   老人任生夫婦靠一人綜援金維持生活,只好租住樓梯底板房,夏天炎熱難熬,來訪求助。
我們第二天親訪住地,拍攝了實景照片,並寫好陳述報告,申請恩恤安置及經濟援助,經民建聯楊位款議員簽署後呈社會福利署。
一周後,社署即派人訪問任生,為任太報領了綜合援助金,為改善住房提供了經濟條件,並報名排隊爭取住房安置。
    (坊眾之友第12期)

例12       水管久裂一朝修好
 馮生住的大廈水管許多天前已破裂漏水,但因枝節問題阻礙,一直未能請人修復,這天飲完早茶上來說起,很感無奈。我們說﹕「有事麻煩,找議員辦。你們大廈鄰近港進聯劉漢銓議員辦事處,我幫你聯絡他們,一定很快可以解決。」
港進聯議員辦事處職員知道情況後,馬上約見馮生,並當即約同水務署人員及水工察看樓宇,很快就修好了水管。
當我們得知他們已經搞掂時,也不由得佩服他們行動如此迅速。
  (坊眾之友第12期)

例13      積極維護販商權益
   我們先後受理過60多項販商的求助及投訴個案,不少難度較大,但我們都認真處理。嘉咸街一棟舊樓要維修,準備施工時未及做好安全設施,鄰近樓下的販商很不放心,與有關方面交涉又遇到困難,來電求助。我們當即趕到現場,向雙方了解情況,很快就令他們達成諒解,有關方面也表示一定會做足安全措施,並為販商留足經營地方。幾天後再去察看,大廈拆遷安全措施做得很好,販商也很滿意(見本版照片)。
永吉街商戶曾向我們投訴街邊舖阻門,擔心妨礙使用消防設施,我們馬上約同販商聯誼會葉為添先生察看,發現對消防雖無影響,但無牌小販會造成短時交通不便,即向政府報告並將結果告知商戶。
我們要和中西區販商社團合作一致,繼續跟進轉牌、重建安置與賠償、街市安裝冷氣等問題,維護販商權益。
    (坊眾之友第12期)

為民籌謀  排難解憂
中西區區議員﹑工聯會港島區辦事處﹑民建聯港島西支部及其他友好政黨﹑社團﹑社區服務機構,都是我們協作的朋友,透過他們的支援,很多個案才能爭取到認真的處理。負責任的公務員作出卓有成效的努力,令許多求助市民得以滿意而還。所以說,我們每一項的工作成績中,都有朋友們的一份功勞。

例14     除阻滯成功貸款
伍生(代名)夫婦獲配首次置業貸款,高高興興地揀了樓,經律師核實資料,銀行也同意按揭,於是放心地交了30多萬元訂金作實。
但,萬萬料想不到,當他們向房協正式申請貸款時,竟被他們以有附帶產權為由一口拒絕。只過十幾天就要交款收樓,若不能及時貸款,30萬元就凍過水啦。他們唯有聽律師建議,急匆匆找上門來。
我們深知事態緊急,即時聯絡民建聯葉國謙議員,葉議員為了盡快處理,亦馬上派助理取走資料。經過葉議員親自與房協商討,伍生夫婦終於領到了置業貸款,放下了心頭大石。                       (坊眾之友第13期)

例15         去疑病安心工作
利女士(代名)因一時疏忽,簽僱傭合約時忘了索取副本。後來見糧單都是英文,回想合約也是英文,自己不懂看,只是聽完口述就簽名,擔心合約有詐,遂向僱主索取副本,未果,疑心更重,於是向我們求助。
我們先給她講解法例知識,令她安下心來,然後由職員陪她到勞工處要求協助。勞工處亦十分重視,多次與僱主商討解決辦法,並向勞資審裁處徵詢。她的兒子也積極協助,利女士終於再綻笑容,重新投入工作。
(坊眾之友第13期)

例16             盡心力幫助老人
中區老人多,獨居的﹑貧困的老人亦多,因此我們接到老人的求助也多,無論事情大小﹑緩急,我們都熱誠協助。
有位老人突然接到稅務局追稅通知,限令他補交房租稅,遂心慌慌來找我們商量。我們給他解釋說,這是他目前唯一的少量收入,肯定不必交稅,還即時代他寫了免稅申請書,寫好信封貼好郵票寄給稅務局。幾天後,稅務局就給他覆了信,免除了稅項。
有一位老人因讀不懂律師樓的英文通知,上門來找我們,我們幫他翻譯完通知才知道,律師已兩次約見不成﹐就要過期誤事,當即了解詳情,代他聯絡律師,並反映了律師也未清楚的事實,令對方當即表示會再作調查及研究,為避免疏忽處理老人的事情出了一點力。
(坊眾之友第13期)

例17         廣合作街坊得益
嘉咸街某樓房久無人住,一天突然流出大量污水,搞到低座樓梯和附近街道整天水濕濕。
街坊曾致電召來警員﹑水務署職員察看,還透過中西區販商協會籌委會副召集人林妙瓊找到我們,我們亦即時前往察看,還協助聯絡食環署職員來看。
但因無法聯絡到業主,不能入屋﹐問題一拖月餘。
一天,就在近處擺檔的林妙瓊見一位男士進樓查看信箱,連忙上前詢問,果然是該房業主,於是請其入屋,解決了污水管破裂問題,皆大歡喜。
(坊眾之友第13期)
           

積極協助──大廈管理

例18   舉辦「大廈維修你我有責」講座
  1999年9月2日,區議員葉國謙太平紳士應邀到本中心舉辦「大廈管理你我有責」講座,不少街坊出席聽講參與討論。 (坊眾之友第1期)

例19   舉辦「大廈電力裝置安全」講座
2000年5月,邀請專業人士溫冠新先生親到中心給中區街坊講解大廈電力裝置安全的檢查與維護知識。
(坊眾之友第5期)

 

例20   舉辦電力裝置與家電安全指引圖片展覽
為向中區街坊及大廈業主立案法團推廣用電安全知識,本中心把機電工程署編繪的兩本小冊子《電力裝置安全指引》和《家電安全指引》的內容,經彩色影印放大,附以圖片﹑實物及錄音解說,佈置成圖片展覽,於2001年3月22日至4月30日在本中心展出。現場還設有電器電力知識性謎語,猜中有獎。

(坊眾之友第9﹑10期)

例21           好事多磨
──協助榮華大廈成立業主立案法團紀實
去年底,蘭桂坊榮華大廈有幾位業主找到我們,要求協助解決大廈管理的問題。我們解釋,只有成立業主立案法團才能保障業主權益,建議他們考慮,並將個案轉介民建聯港島西支部。
支部主席楊位款議員十分重視,派葉國謙議員的助理陳學鋒負責協助籌建。經兩個多月努力,一切準備就緒,到開會那天,楊議員來了,葉國謙議員助理來了,民政處代表也來了,但最後因業主人數不足,只好取消。
怎麼辦?關心大廈管理的業主們很焦急,也很無奈。楊議員說:「好事多磨,但一定要辦成。」於是,中區坊眾主席羅民勝﹑陳助理和幾位熱心業主一起,先拜訪有影響力的互委會主席,爭取他簽署支持,然後一連兩天逐家訪問﹑動員,走遍了兩座大廈的一百五十多戶人家。
3月初,再次召開業主大會,將近50%的業主欣然到會,楊議員再次親臨指導,在和睦活躍的氣氛中,順利通過成立法團的決議,選出了第一屆管理委員會。
可以預見,有業主立案法團的共同努力,榮華大廈的管理必會日益改善。
  (坊眾之友第10期)

例22  常借會所給大廈開會  經常免費借出會所給區內大廈開業主大會及管理會議。圖為楊位款議員在中區坊眾與玫發大廈業主開會商議大廈維修問題。

(坊眾之友第12期)


身體力行──敬老愛老

例23    合辦「老有所為」安老活動
和民建聯港島西支部﹑葉國謙楊位款黃哲民議員辦事處﹑中西區婦女會等團體聯合參與社會福利署資助的2000年老有所為安老活動,組織義工探訪區內安老院,表演粵曲,致送生果,暄寒問暖;又安排茶敘,讓長者學做手工,受到歡迎。
圖為本中心主席羅民勝(中)﹑西營盤坊眾主席陳耀強(左2)和中西區婦女會副會長向長者致送紀念旗。

(坊眾之友第5期)
例24  中醫義診  關懷長者
2000年11月12日下午舉辦了中醫義診,中區坊眾中醫藥顧問陳卓照
醫師與助手梁華
芬姑娘正為老人
家診症。
(坊眾之友第8
期)

例25 義務為長者診症療傷。
2001年6月10日下午﹐本中心舉辨了中醫義診﹒陳卓照醫師和梁華芬女士免費為街坊診症療傷﹒總幹事李偉強(右站立者)和羅民勝﹑黃丹莉在場協助﹒
(坊眾之友第11期)

例26  舉辦「萬粽同心為公益」活動
2001年6月17日,本中心總幹事李偉強﹑副總幹事李永輝﹑幹事沈萬鈞﹑職員陳詠虹參加由葉國謙楊位款黃哲民議員辦事處等多個團體發起的萬粽同心為公益的敬老愛老籌募公益金活動。圖為副總幹事李永輝正給長者致送粽子。

例27  又一中醫團體親臨中區義診
2001年8月針草堂醫師盧壽如﹑甄艷容﹑巫麗君親到中坊眾為
長者及街
坊義務診
症處方。
(坊眾之友
第14期)

奉獻愛心──參與公益

例28  公益當勇將,慈善作先鋒
1999年度,本中心義工參與的中西區義賣樂施米榮獲全港團體冠軍,參與的中西區公益金屋村籌款也榮獲全港屋村第六名。圖為本中心董事黃哲民﹑常務幹事蘇麗仙(左1)等在公益金1999年9月4日頒獎禮後留影。

(坊眾之友第1期)

例29  義務收寒衣,誠心送暖意
坊眾社會服務中心聯同葉國謙﹑楊位款﹑黃哲民議員辦事處,於2000年1月29日分別在上環文娛中心側﹑石塘咀創業中心側﹑均益大廈三期大堂和文武廟對面等4 個地點收集寒衣,送救世軍轉予
有需要人士。
圖為中區坊眾
的羅民勝﹑鄭志強
與送寒衣的街坊合
影。
(坊眾之友第3期)

例30  街頭派發及代寫揮春
   在2000年春節 前,本中心幹事和義工先後在四個地點設點為街坊派送及代寫揮春。
圖1:在伊利近街電梯口的檔位。
(坊眾之友第3期)

圖2:在利來商業大廈門口的檔位。
(坊眾之友第
8期)

例31  年年收寒衣,次次新意義
2001年1月7日中區坊眾在伊利近街電梯口收寒衣,眾多街坊踴躍捐贈。

(坊眾之友第9期)

例32  樂施米籌款又獲嘉獎
坊眾社會服務中心與葉國謙楊位款黃哲民議員辦事處﹑觀龍樓居民協會一起榮獲全港樂施米團體籌款亞軍。
參加中區坊眾籌款的義工:盧笑芳﹑劉玉美﹑徐詩斯﹑勤叔(二次)﹑王樂君﹑曹啟暉﹑李少麗。
圖1:5月20日下午在堅道豐樂閣為樂施米籌款。
參加中區籌款的幹事職員:羅民勝﹑蘇麗仙﹑陳德真﹑沈萬鈞﹑莊銓銓﹑陳紹權﹑鄭志強﹑陳詠虹。
坊眾幹事李偉強﹑李永輝﹑黃丹莉亦參加了西環或西營盤區的樂施米籌款活動。 (圖1﹑2見坊眾之友第11期)
圖2:5月19日下午在伊利近街半山電梯口籌款。
圖3:右圖為本中心副總幹事李永輝(右1)及李躍進(左1)代表坊眾社會服務中心接受樂施米的頒獎。
右2為觀龍樓居民協會會長陳展萍,右3為葉楊黃議員辦事處幹事唐偉源。
(坊眾之友第13期)

例33  第三次參與公益金籌款
圖1:4月份,中區坊眾一連為公益金進行了2 次街頭售賣獎券﹑2次上樓家訪籌款的活動。永利大廈的法團主席鍾耀昌親自帶領義工逐家售券,瓊峰台的法團及時張貼海報知會住家,管理員也積極配合,令籌款活動進行順利。

圖2:在2001年7月13日的公益金慈善籌款晚宴上,副總幹事李永輝代總幹事李偉強領取公益金「代表證書」。

(坊眾之友第12期)
圖3:在2001年公益金屋村籌款頒獎大會上,中區坊眾的幹事與中西區各參與機構的代表們合影留念。

(坊之友第14期)
為民請命──關注民生

例34  爭取重建區居民合法權益
201年3月30日,總幹事李偉強﹑李萬權參與民建聯港島西支部在荷李活道公園舉行的居民大會,百多人參加。
圖為葉國謙議員向中區重建居民報告了立法會關於重建搬遷賠償的表決情況。     
(坊眾之友第10期)

例35  為販商爭取改善經營條件
圖1:中區坊眾的幹事和中西區販商協會籌委會代表一起到政府總部集會,要求市政改善街市通風及冷氣設施。

圖2:副總幹事李萬權和常務幹事葉為添協助販商爭取合法權益。    
(坊之友第12期)

例36  反對加價扶持經濟復甦
幹事﹑職員齊上街,配合民建聯進行反對兩鐵加價的簽名行動,並獲得成功,兩鐵宣佈推遲加價。
(坊眾之友第12期)

例37   反對日本政府篡改侵華史實
常務幹事葉為添和販商代表一起上街遊行,抗議日本無理篡改歷教科書,為侵華惡行辯護。
(坊眾之友第12期)

例38  響應國際義工年,成為社署認可義工團體
7月29日,坊眾社會服務中心參加了由香港工會聯合會﹑香港島各界聯合會﹑九龍社團聯會﹑新界社團聯會組織的響應國際義工年啟動禮暨清潔香港大行動,隊伍鼎盛。圖為坊眾幹事﹑義工的大合照。     (坊眾之友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