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與告子思想對儒墨學說的否定

楊朱與告子思想對儒墨學說的否定
一、 楊、告思想的產生
楊朱學說大約盛行於墨子與孟子之間,即公元前四世紀前半葉,告子亦是這個時期人,但事跡已不可考,著作也已失傳。
戰國前期,儒墨相爭,皆成顯學,但他們之間其實有不少共同點,主要者二︰一是都注重社會形勢的穩定、注重人們的等級關係和「共同利益」,強調統一,偏倚於政治之術的探討;二是都重義賤慾,主張節制個人的情慾。孔子講「克己復禮」,墨子講節用、非樂,甚至講禁慾,提出「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而用仁義,手足口鼻耳目從事於義,必為聖人」(貴義篇)。可見他們的思想都帶有氏族公有制的尾巴,與當時私有制發展的總趨勢是有所牴牾的。因此,隨著私有化運動的發展,代表私有觀念的思想必然要起來反對儒墨這些共同的主張,楊朱與告子思想正是私有觀念的反映。
二、 楊朱思想只散見於諸子著作對他只言片語的評論。
《孟子》指責「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楊子為我,是無君也」。《韓非子》中所指責的那種「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者,肯定講的也是楊朱。因此,可稱楊朱思想為「重己貴生」說,是一種強調個人私利至上的思潮。
侯外廬等人經過考證,認為《呂氏春秋》中的《本生》、《重己》、《貴生》、《情慾》四篇是稍經後人修改過的楊朱思想,我們就根據這些文章來分析一下楊朱思想的主要特點︰
第一,以肯定人的本能的感官慾望為基礎,從而否定不同等級的人的先天區別。如《情慾》篇講︰「耳之慾五聲,目之慾五色,口之慾五味,情也」,「貴賤、愚智、賢不肖,慾之若一,雖神農、黃帝,其與桀、紂同」。這種觀點顯然有它的合理性和進步性,是對儒墨「聖人神化」觀念和「先天等級」觀念的否定。
第二,從本能情慾合理論出發,強調「貴生」「重己」是人生的目的。《重己》篇提出︰「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這就使得他主張以個人的利害得失為衡量事物價值的唯一標準。說他以一脛毛而換天下之利都不愿幹,就是對這種自私自利價值觀的描述。
第三,主張满足情慾要以利己「全性」為原則,不可過度。《本生》說︰「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捨之,此全性之道也」。這顯然是一種理性節慾主義。後來的「養生」學說都與這種理性節慾思想相聯繫,古代普遍的節慾主義,乃是自然農業經濟的產物。
三、 告子思想簡介
告子言論只見於《孟子‧告子上》收錄的幾句話。
第一, 認為「愛食」「好色」是人天生的本性,如「生之謂性」、「食、色,性也」。
第二, 認為人的情慾(人性)具有原生性和普遍性的意義,仁義說教只是後天對它們的改造。如︰「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音「杯圈」,即杯與盤)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第三, 認為人的情慾具有不可扼殺﹑不可定善惡的特性,如︰「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可見,告子雖然没有正面提倡利己,但顯然也是意在論證個人需要的合理性,反對以外在的道德規範如「仁義」之類來抑制本能情慾的滿足。
四、 楊、告思想的歷史地位
    在戰國時代,楊、告思想是一種與儒墨二家皆對立的思想。西漢的《淮南子‧泛論訓》說︰「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他們的對立,首先是因為楊朱和告子都是側重於論證人的生理性,而孔墨皆側重於論證人的社會性。進而造成各執一端,楊告強調人的生理性的天然合理和天生等同,因此而走向利己主義和包含著平等的朦朧要求;孔墨強調人的社會生活的相關性和倫理關係的血緣性,因此而走向等級制下的「愛人」、「兼愛」。
    在戰國前期,私有制大發展的時代,楊告思想是很有市場的,《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可見,楊告思想的影響力曾一度盛過儒家,只因后來諸子各派皆主張『同』與『一』,楊告強調個體主權的思想才被淹沒了。
    在哲學上,楊朱學說比儒墨學說都具有更明朗的唯物主義傾向。侯外廬等學者在《中國思想通史》一書中認為楊朱學派「提出了一個唯物主義的命題——人只是一個感覺體,而個人利益只是一件科學事實。這一命題堅持從人的感官物質利益去說明道德,而用不著假定『天志』和『先王』作為道德論的奠基石」,肯定他們的這一點在「百家爭鳴的詰辯中獨樹一幟」。
    我認為,就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楊朱學說的社會思想,不但比儒家更先進,也比墨家更先進。儒家反映的是開明氏族貴族的意識,氏族血緣觀念還非常嚴重。墨家雖反映了氏族上層平民的呼聲,但對氏族制度的「尚賢」、「尚同」遺風是極為留戀的,對社會變亂也一樣不能理解和接受,對私有制的發展抱著一種自相矛盾的態度。而楊朱學說則堅決地站在私有化運動的前頭,為私有制的彻底化大聲疾呼,為人的消費慾望和精神自由高唱讚歌,為人天生平等的觀念极力論證,因而是反映新的生產關係因素的進步思潮。因此侯外廬在《中國思想通史》中認為前期楊朱學派「在民族宗法的人我關係之外,發現了個人的存在,這就反映出些國民的意識。」後來在《中國思想史綱要》中又強調說︰他「反映了當時平民階層對物質利益的平等要求。」這是非常中肯的評論。這種評論,在我國文化革命前的思想史研究中,可說是對私有觀念的一次相當勇敢的肯定,我不但認為正確,而且十分欣賞這種學術勇氣。
那麼,楊告思想反映了平民階層中甚麼人的利益呢?一方面,與墨翟代表上層平民的要求不同,楊告應當是代表中下層平民的要求。另一方面,楊朱學派的產生與私有工商業的興起大有關係,平民階層中,不可能有人比私營商人更需要擺脫氏族貴族的約束,更要求發財機會平等,更提倡個人消費的了。因此也可以認為楊告思想是反映了私營工商業者的利益要求。這樣,私商出身的呂不韋要把反映楊朱思想的幾篇文章收進《呂氏春秋》,也是很自然的了。   
強調人的生理要求的天生平等與天然合理的學說,在古希臘羅馬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潮流,它和民主政治制度是相輔相成的東西,它和啟蒙時代的縱慾主義、人文主義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就是當代資產階級思潮中,也莫一不可以找到強調人生理要求之  天然合理的思想基石。弗洛伊德的「力必多」,薩特的「自由選擇」等,皆有其影。
我國戰國時代的楊告思想雖也風行一時,但命運多舛,沒多久便被各種強調人的社會性和服從性的諸子思想潮流所淹沒了,這不是那一位思想家的失誤,而是歷史發展的巨手造成的。
戰國中後期,由於各國之間兼併戰爭的發展,作為與軍事集權形態最有一致性的公共權力形式──專制主義集權政治已在各國逐漸形成,當時還比較脆弱的私營工商業逐漸受到了國家的重新管制,特別是後來被工商業特別落後、觀念上血緣關係特別強的秦國統一六國,更造成了私有制運動的中途停頓,使「權利恩賜觀」完全代替了「權利天生觀」,楊告思想當然不能不銷聲匿跡了。這是中國歷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影響深遠的變故。楊告思想的失敗,使中國傳統文化中又突出了一個特徵︰
抑私慾,貶個體;賤物利,貴虛義。
〔思考題〕
1、 為甚麼說楊朱、告子的思想是一種與儒、墨學派皆為對立的思想?
2、 如何理解當時楊告思想的勃興及以後的衰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