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高下窮煙霏——自述對教育改革的探索

出入高下窮煙霏
——自述對教育改革的探索

我任教八年來,一直努力形成獨特的新穎的教學風格,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試圖突破舊有的教育範式,艱苦地、不懈地探索著教育改革的路徑。

棄政從教  以新觀念看教育

烏申斯基:一個教師如果不落後於現代教育的進程,他就會感到自己是克服人類無知和惡習的大機構中的一個活躍而積極的成員,是過去歷史上所有高尚而偉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間的中介人,是那些爭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聖遺訓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個活的環節……

我自一九六八年上山下鄉以後,一直在政治機關工作,十年間先後在生產建設兵團的團政治處、師政治部、兵團報社及農墾局宣傳處任過美術員、廣播員、新聞攝影員、新聞幹事和理論幹事等職,也可謂少年得志、金風滿帆。但一九七八年我毅然棄政從教了,以當年全系最高成績考入華南師大歷史系。畢業後,帶著一整代人對十年浩劫的深沉的反思,懷著滿腔從頭幹起的熱勁,滿腦開拓創新的夢想,在當時被湛江人戲稱為「全國最不像大學的大學」雷州師專(今湛江師範學院)開始了教書的生涯。

一到學校,困難接踵而至。

老朋友見我胸戴校徽都大感驚訝,有的還當面表示「不可理解」,有的則懷疑我這是「激流勇退」、「大材小用」。學校在各方面也只當我一個新工作的助教看待,調整住房時還依然要我未婚教師同居一室,使我不得不說明自己已有了妻兒之累……我把這一切都無聲地承擔下來,決心拿出義無反顧的勇氣和嶄新的工作姿態。

於是,我一改昔日記者風流倜儻之態,自告奮勇去埋頭清理那些散亂不整的圖書資料;重操起已丟棄多年的畫筆,為老師們繪製教學掛圖,從《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及其骨石器》,一直畫到《盛唐疆域圖》;收起發表過二百餘張作品所培養起來的自信與自尊,老老實實地處處以助教身份行事;主講教師的課,我節節認真聽;主講教師的要求,我事事認真辦;學生的作業,我改;學生的疑問,我答;學生要資料,我找。政史系成立後,我一邊主講「中國通史」課,一邊仍然一絲不苟地承擔政史系「中國古代史」課的輔導工作。老教師們也熱情認真地指導我,使我很快就熟悉了大學教學的基本要求和特點,取得了較高的工作起點。

同時,我開始運用自己的社會經驗分析教育現狀,分析當代青年學生的特點,尋找改革創新的思路。

我認為自己從事教育最大的弱點是缺乏經驗,但也有長處:我們是受過系統的傳統教育的最後一代「老三屆」,又親身經歷過「文化革命」的沉痛教訓,因而深知不健全的教育只能培養不健全的一代,不正視社會實際的教育只能造就經不起社會風浪的庸才,因此改革決心大、目標明;而且,具有較豐富的社會實際工作經驗和多樣的實際工作能力,這為加強教育過程的理論聯繫實際,促使學生思想與智能的全面協調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我一開始對自己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為就抱有信心。

但是,信心只能激發熱忱,行動還得靠科學理論去指導。

我不但廣泛閱讀了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論專著,還涉獵了各種心理學、人才學、創造學、思維科學、科學方法論等大量論著,對毛澤東的教育思想和傳統教育的經驗作了再思考,寫下了五萬字筆記和卡片,並作了四次全校性教改報告,發表了教改文章九篇七萬字。

這樣,我越來越看清了現行教育的主要弊端:管理體制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遠遠落後於政治形勢和經濟形勢的發展。思想教育空洞單調,既脫離社會實際運動,又脫離學生思想與心理發展的實際;傳授知識偏於狹窄、陳舊、呆板、空泛,把知識教育與學生的個性發展、智能開發脫離開來,造成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與能力的培養及精神的需要相分裂、學校的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需要相脫節的局面;學校管理既缺乏民主性,更缺乏科學性,既顯得軟弱無力,又無激勵創造性勞動的積極機制,等等。加上中學普通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做法,以及商品經濟與商品觀念對一直違反價值規律的教育領域不斷衝擊,都使大學新生日益明顯地表現出智能素質的幼稚性和思想素質的不穩定性。再由於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社會賤師輕教觀念的壓抑,使教育管理者舒展的空間十分狹窄,這就加劇了傳統高校教育的危機。

正是「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才!」我由此感到了教育改革的緊迫性。

勇於探索  不斷改革教學法

馬卡連柯:一般地來說,教育學是最辯證、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複雜、最多樣化的一種科學。

教育改革是一項牽涉面極廣的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的根本性突破與發展,只能取決於整個社會改革的完成和全國性教育體制的改革,一個學校或一個教師的教學改革,都只具有局部的、微觀的意義。但是,我們教師也不應消極等待、無所作為,我們可以從自己的教學內容方法上先行改革。微觀的改革可以進一步揭露宏觀上的問題,方法的改革可以進一步暴露體制上的問題;通過改革實踐,教師可以進一步完善自己、更新自己,以適應根本性教育改革的到來。

我剛任教時,對課堂教學的沉悶與呆板感受強烈,因此側重於形成一種結構嚴整、機智風趣、深入淺出的講課風格。俟後逐漸感到,只有改變基本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才會有嶄新的教學效果,因此開始注重於基本教學方法的探索。

我對基本教學方法的探索,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是前三年,從熟悉傳統教學原則與方法開始,逐漸形成了大學課堂啟發式教學教法的一般認識。在1988年政史系的教學評估中,我在「你最喜歡的教師的典型情況」一欄裡得到畢業班90%學生的提名,學生們給我打分最高的項目依次是:精神飽滿,態度認真;知識豐富,不照本宣科;有獨到見解或表述新穎;重視智力開發,兼顧方法論指導;講述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性;學風嚴謹,論述貼切……可見我對啟發式教學特點的認識和實踐,主要突出了講述形式的生動、活潑、有個性;傳授內容的知識量豐富新鮮、有獨到的見解;把知識傳授與智力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加強方法論指導與技能示範。這種啟發式教法打破了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改變了照本宣科的教書匠作風,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生氣。

但是,我覺得它基本上還在傳統教法的範圍內,對低層次的教學較適用,對高層次的教學則顯出其過於受制於系統性的弱點。因此我在一九八六年與一九八七年兩年又以其為出發點,逐步突出其創造性因素與指導思維的意義,發展成為「拓寬——綜合式」教法。所謂「拓寬——綜合式」教法,是以「拓寬知識聯繫」為主要特點,以「整化知識、開發智力」為總目標的一套方法系列的總稱。它在指明內容線索和嚴整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通過聯繫、比較、綜合、細化等方式,對課程重點問題進行靈活的、多角度、多層次的介紹與分析,以便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熱情,著重培養學生的新知識體系的建構能力的一種大學課堂教法。我在自己主講的「中國古代史」、「中國思想通史」和「史學概論」等基礎課程和理論課程中,廣泛地運用「拓寬——綜合式」教法,得到了學生強烈的好評,在全面教學評估中,各門課得分均達90分。

「拓寬——綜合式」教法初步打破了講授課中的「機械系統性」觀念,具有了發展教育學所主張的「超前教育」論的特徵。但它強調的主要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仍有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傾向,還過於受制在傳統教學程序之內。於是,我又進行了新的教法改革試驗。

去年以來,我進行了以學導式教法為主的新式教法試驗,旁及了電化教法的運用。所謂學導式教法,就是大幅度減少教師講授的時間,而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自練自議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我在「中國古代史」課的「隋唐史」和「元朝史」教學中首試學導式教法。其主要做法由「合——分——合——分——合」幾個階段組成:由老師在導論課中扼要講明學科特點與要求,勾勒歷史線索(一合)後,學生根據自學提綱要求自學,自行弄清重點難點,解答所發習題集的習題,作好自學筆記,寫作閱讀專業論文的內容提要(二分);然後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分別抽查自學效果、解答疑難、組織難題討論,再集中開課,由教師選取幾個重點問題作專題講授(要比教材有關內容擴寬、充實、加深、提高)(三合);最後閉卷考查,根據試卷、筆記、論文提要等項情況以綜合評分法評出總分(四分),並把重要評語和優秀筆記影印貼堂示範(五合)。

學導式教法的主要著眼點在激發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熱情,變消極被動的聽、錄、記為積極的讀、練、議,發揮主體作用。問卷式民意調查的結果表明,65%的學生歡迎這種新教學法,反對者只有7%。評改試卷的結果表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熟悉程度和對綜合分析題的解答能力均有一定提高。

今年,我在畢業班的《史學概論》中進一步試行了「專題研討式」教法,即將全部學生按教學內容分為若干「專題組」,讓每個學生分頭閱讀老師在自編的《論文索引》中所指定的學術論文,共同作好論文內容提要和寫出個人學習心得,老師每講完一個專題內容,就由該專題組的學生介紹閱讀收穫,以求引起討論,啟發思考。可惜受意外衝擊被迫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但為探索高年級運用「學導式」教法積累了經驗。

就是這樣,我通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走出了「天明獨去無道路」的幽暗困境,踏上了「出入高下窮煙霏」的探索之途,開始領略到教法改革的「美妙風光」了:低年級適用一般啟發式教法;中高年級可用學導式教法,其重點問題可用「拓寬——綜合式」教法,提高性選修課程則可用專題研討法。這樣的教法結構,能使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多樣化、序列化,在激發學生主動精神的前提下把教與學的過程融合為一,把學習知識與訓練思維、培養技能的過程融合為一,讓學生憑自己的努力拾階而上,漸登極頂。

身體力行  開拓育人新路子

凱洛夫:只有同時能給學生以普通教育、綜合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學校,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的人既深刻理解科學基礎知識,熟悉生產的一般原理,又掌握了一定的職業。

剛到師專工作時,我較重視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興趣。後來認識到,師專的培養目標應是中學教育所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師。我們的畢業生應當有到艱苦基層工作的決心和為人師表所要求的道德心理修養,也要有班主任工作和學科教學工作所必須的科學知識與教學技能。為了適應今後商品經濟發展、人才流動頻繁的社會,還應當有相當的社會交際能力和社會競爭力。而我們目前的師範教育過於輕視技能訓練,思想工作又沒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影響了畢業生的工作質量。因此,我從一九八三年擔任八二級班主任時起,開始按自己對培養全面發展的實用人才的構想,改革育人的工作。

我一掃「學生保姆」式的班主任做法,積極幫助學生形成民主友愛的班風和集體榮譽感,加強訓練學生班幹部,盡量為每個學生提供表達自己的工作熱情、表現自己的才華的機會,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在這個基礎上,我首先把擔任班幹部納入思想鍛鍊和能力培養的軌道。

我創設了班幹部輪換制,每半年更換二分之一學生幹部,以便讓大多數學生在校三年中都能當一當幹部,主管過一方面的工作,從而體會到為集體、為他人服務的樂趣和掌握一定的組織管理技能。我親自給幹部們作工作示範,講解關於主持會議、組織集體活動等工作的要領,要求他們人人就職時要訂計劃、離職時要作總結,而且都要向全班同學報告。我給同學們說:「一切事物都是以類相區別,也是以類相貫通的,所以任何初級性的工作裡都包含有同類高級性工作的要則。你們現在能當好班幹部,以後就能當好班主任、教導主任甚至校長。」一年後,我在全校教師大會上介紹了實行學生幹部輪換制的經驗體會。

現在,我系學生幹部輪換制又與競選組閣制相結合,使學生的服務意識與組織能力又有了明顯進步,系的各方面工作都頗有生氣,多年被評為先進集體。

其次,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工作能力,我在班裡開展了「每週二卡片」和演講練習、社會調查等活動。我要求每個學生每週作兩張讀書卡片,放到班的卡片欄(每人一個卡片袋)裡互相交流,以求使他們養成讀書興趣、學會筆記方法、擴大知識面;利用一些晚自修時間讓學生輪流上台演講,我逐個評議,講解演講技巧;讓學生們利用假期調查鄉村教育情況,每人一文,回校後組織社會調查報告會,促使他們樹立起為振興鄉村教育而努力的理想……我極力把一切校園活動都變成學思想、學技術的機會;學生參加文藝比賽,我就發他們巧用心思、揚長避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學生要走上街頭開展形勢諮詢活動,我就指點他們如何解答各種困難問題的方法,自己卻不跟著上街,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敢想敢說的精神,練了膽量,也練了能力。

這些做法,都適合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個性特徵和心理要求,因而整個班的風氣為之一變。到畢業時(後來曾由另一位老師接任班主任),有的學生已積累了數百張知識卡片,不少已有了組織多種學生活動的經驗,不少人當上教師後又把我的做法帶到了自己擔任班主任的中學班級裡去,進行著新的開拓。

一九八六年,我擔任了主管教學工作的系副主任,這就為實施我全面育人的構想提供了便利。

在教師們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在二年級第二期正式增設了「實用演講常識課」,由我和另一位副主任主講。在教學中,我們採取分專題講授理論知識、觀摩演講錄像、人人反覆登台練習的三結合教學方法,使學生們在教育實習以前都具備了一定的口才和登講台經驗,明顯提高了教育實習的質量。

在此基礎上,我又連續兩年試開了「中學教師實用技能綜合課」。在這門課程中,我親自給學生講攝影技巧常識、藝術作品欣賞方法、簡易教學幻燈片制作方法、組織中學生郊遊參觀和文娛晚會的方法等各種技能知識。

八八年起,我和幾個教師合作,又在畢業班試開了「就業指導系列講座」,講了「就業的思想準備與心理準備」、「青年教師的戀愛婚姻」、「加強自我意識和自我管理,做好教學科學研究」和「教師職業關係學」、「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等專題,使畢業生們能夠精神昂揚地接受祖國的安排。

經歷這些年的改革實踐,我逐漸明確了這樣的思想:應當進一步發揮學生自管自教的作用,進一步把思想教育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特點統一起來,進一步擴大德育的內涵,開闢一條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改善道德修養、升華審美情趣、發展心理健康、培養建功立業欲望結合起來,並使學生能形成不斷根據社會需要自我更新觀念、更新智能結構的能力的教育途徑。

淡泊名利  持之以恆迎難上

陶行知:「我們必須認真辦學以求對得住小朋友,對得住國家民族,毀譽之來,可不必計較。」

我國教育界,基本上還沒有形成激勵改革創新精神的積極機制。在這個專門培養未來人才的基地裡,保守、沉悶、渙散現象仍隨處可見。這就要求有志於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們,不僅要有超乎尋常的智慧,還要有頑強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

我並不十分吃苦耐勞,但在教育改革的探索中,也付出了數倍於常規工作所需要的精力。

我曾研讀過二百種以上的隋唐史學術論著,並作了六、七萬字筆記和內容提要,但為了進行學導式教法試驗,我又閱讀了數種新著,並全部重新編寫了隋唐史教案。為了使只有三十幾個課時的中國思想通史課具拓寬——綜合式教法的特徵,我在早已鑽研過四十多種有關論著的基礎上,又補讀了十幾種新著後才開始備課,總閱讀量超過五百萬字。只有兩個課時的「史學概論」中的「運用自然科學方法」一節的教案,也是在讀過二十幾種有關論著並作了幾萬字筆記的基礎上寫出來的。

別人搞科研,往往是先考慮選題是否容易發表,我卻總是挑那些教學中的主題難題來搞,這樣為了能發表就不得不倍下功夫。幾年來發表的十餘萬字學術論著已涉及了中國古代史的所有主要朝代,選題也已涉及到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歷史哲學等各方面,從而為教法改革提供了一個較堅實的專業學術基礎。

要改革教法,就必須經常改寫教案,雖才七年餘,不知不覺中寫下的教案已達七十萬字。為實現「社會需要的我就做,教學需要的我就學」這一自律,我又該花費多少精力去鑽研那些與出學術成果毫無關係的知識和技能啊。

為了這些,我獻出了絕大部分的假期,犧牲了許多的天倫之樂和家庭責任。而且,這些努力都是別人不易看出來的,也是工作量計算、獎金計算中無法體現的,因而都是無償的。

更為嚴峻的是,這些努力未必就能獲得人們公允的評價。

教學管理者們往往看重明顯有量可以衡量的工作和傳統的苦幹精神,因而常常出現讚揚常規工作而輕視革新行為的情況,有的對與常規管理發生了矛盾的改革試驗耿耿於懷。個別同事也可能會把你對舊教育的批評看作是「打低別人」,把你的改革嘗試視作是「突出自己」,使你感到孤單和不被理解。

目前教學職務評定制度尚不完善,教學好壞對提升職務幾乎毫無影響,教學研究成果對評高級職務也無多大作用,可是,如果因為在實踐上搞教學改革而影響了學術著作的發表,因而影響評定職稱,就只能是「自找苦吃」。由於教師待遇偏低,師範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教學改革的效果也就必然受到限制,有時費了很大氣力,結果與舊方法相比竟難辨優劣。

這些都不能不給教育改革的有志之士造成沉重的精神壓力。可見,要堅持教育改革的努力,應當具有甚麼樣的思想境界和甚麼樣的意志力啊!

我還是幸運的,一直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支持和協助。只是我自己生性謹慎,改革的步子邁得還太小。我殷切期望,在廣大教師「出入高下窮煙霏」的努力之後,能夠欣喜地看到我國的教育事業「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的壯麗景象!

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初稿

一九八九年七月小改定稿

【說明】本文標題取自韓愈《山石》詩。詩中寫遊山情景時有這四句:「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本文於一九八九年獲得廣東省湛江市教育工會「我在改革潮流中」徵文比賽一等獎,並被派發到全市文教衛生基層單位,與同業分享心得。但不久之後我即失去了繼續從事教育工作的機會,回到香港並徹底改了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