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協助兒童心理成長

三﹑用甚麼方法保證子女大腦發育健全?

營養(蛋白質﹑鈣﹑鐵,少鹽﹑糖的清淡原則,劉p31;孩子愛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威特p36)及防病;

學動﹑聽﹑看﹑講﹑猜五能,練聲﹑色﹑形﹑變﹑數五辨,育好奇﹑開放﹑自律﹑協調和節奏感(唱﹑操﹑舞﹑游)五性。(威特p39~43)

動,指手和腳的運動。手動包括:握﹑爬(十分重要)﹑接﹑提﹑拋,以及示意等;要多讓兒童看自己操作中的手。不要拍弄髒甚麼。(訓練接物例)

腳動包括:蹬﹑撐﹑爬﹑站﹑行﹑跑﹑跳;

當然還有肢體的動:彎﹑轉﹑俯﹑仰等。

成人幫助的特點:要單純為動而動,放棄目的和速度。

聽:輕聲細語﹑音樂﹑朗誦詩歌。漸辨情緒﹑內容就要講故事。(威特p44)

看:多色彩﹑多種類(畫色比賽,威特p41);散步與花園的作用大(威特p47)

講:天生的飛躍式的語言學習能力。(看嘴動舌到講,三歲p81~83),製造一個濃厚的文化氛圍有利語言環境的豐富性(老威特p65用十三種語言對著十三國的洋娃娃學講早上好,全屋貼滿字片)。教發聲,應特別注意輕重﹑清濁﹑舌齒捲舌喉音的分辨,可以中英兼教(自例)

猜:找物遊戲的啟示──要有成功感,秩序感(皮亞杰教子,三歲p42);摸粗滑﹑掂輕重遊戲;要以沉默和過後再練習代替說錯及即時糾正(三歲p363)。

形:先教看大類(如樹﹑草﹑石),再看分類(如柳樹﹑椰樹﹑芒果樹)

變:色變﹑形變﹑過程變(橡皮泥﹑走馬燈演示)

數:利用手指﹑腳趾;開商店遊戲。

育開放性格小經驗:錄音對哭

兒子兩﹑三歲時,每當醒來見無人便大哭,苦勸不止,於是我錄下哭聲,每當他哭時,即讓錄音機與之對哭,令他哭不下去轉為笑,笑不甘心又再哭,結果不但很快改掉這個毛病,還養成了大放大收的情性,不會犯自我壓抑症。

協調和節奏感:幼時是善求動作協調,成年是善求身心和諧。唱﹑操﹑舞﹑游四技最有用。

4)怎樣做好「危險期」兒童的引導?

危險期的基本知識:2~4歲,會行走及攀登後能力大增,甚麼都要嘗試,出現破壞和自身危險。斷奶後免疫力未跟上,防病也更為重要。

故事:小愛迪生吞氣飛天的妄想

愛迪生(一八四七~一九三一年),世界發明大王,一生中有三千項發明,平均十一天發明一項。但他小時只上過幾個月的學,因被老師罵為「低能兒」而休學。那他靠甚麼搞發明呢﹖據說,愛迪生被老師辱罵後,憤憤不平,回到家裡要媽媽教他讀書,表示「長大了一定要幹番大事業,看誰是低能兒!」

  有一天,愛迪生抬頭仰望天上,看見鳥兒在藍天上自由自在地飛翔,心想:鳥能飛,人為甚麼不能飛﹖他幾經苦想之後,終於想到:如果人的身體裡充滿了氣體,不也會像氣球一樣升上天去嗎﹖於是跑進自家的地窖作實驗,竟給他發現一種藥粉能產生氣體。他讓朋友米吉利喝了下去。可是,米吉利不但沒能升上天,反而肚痛得在地上打滾,差點送了命。愛迪生也被父親打了一頓。就是這種無限的好奇心和頑強的發明慾推動了愛迪生的一生。(1993.9.10)

演繹:要讓他知險知是非﹐但保護好奇心,導向求知慾;

多用共同提問討論法──從可見可感效果出發進行一連串提問和討論(如打爛杯﹑拋書落地事的處理方法);

對子女提的問題都要答,但不要裝懂,要一起分享尋找答案的過程。

故事:老威特與子一起找答案(p78)。

保姆﹑老人,甚至家庭教師,都應先培訓後上崗(劉p27)

5)怎樣做好「自我中心期」兒童的引導?

出現的原因:自信心和好奇心增強,開始自發探索世界的創造性活動,若受壓抑則會出於天性而強烈反抗,表現為固執及愛發脾氣。(三歲p99)

爬梯子例(三歲p66),兒童所喜歡的活動是自己設計並由自己完成的活動(三歲p70);這種活動有自己的節奏(三歲p75),這種活動的意義在於過程而不在其目的,沒有功利目的而且不知勞累,追求精確(三歲p124~125)。

成人正應從兒童的這種運動中吸取教益,並提供教具讓他自發創造。

通過兒童的集體生活的經驗(如不夠的玩具)訓練出等待和忍耐的美德(三歲p107);通過運動獲得意志(三歲p88)。

品格在6歲時已基本形成。因此若發現品格弱點就要協助修正(三歲p112,如由搗蛋表哥帶領玩捉活蟲而使兒子克服了怕動的小物體的心理障礙)。

很多心理缺陷是由幼兒時代的「心理饑餓」或缺乏受創造性衝動驅使的自發活動造成的(三歲p115)

故事:兒時一瞥成年心結

弗洛伊德的忘年交,神經科專家布洛伊爾接手治療一個名叫安娜的女病人。她年輕貌美,且有才智,但精神頹廢,記憶力衰退,甚至癱瘓,而且六個星期來都是見到水就噁心,不管多渴都不敢喝水。當布對安娜施行催眠術後,她在意識迷糊中,回憶起了童年時的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在家庭教師的房間裡做功課,忽然抬頭中,見到教師的寵物──一隻小狗,正把毛茸茸的嘴巴伸進了她放在椅子上的玻璃杯中喝水,狗骯髒的尾巴一搖一搖的。她猛然感到一陣噁心,但礙於尊師的觀念,只得把厭惡感壓抑在心裡。當安娜講出了這件往事後,心平靜了,居然敢喝水了。

  布洛伊爾只當作一件偶然遇見的趣事講給弗洛伊德聽,但弗卻由此受到極大的啟發,產生了一種想法:在人的正常意識背後,一定還潛藏著另外一種強有力的心理過程,它平時被正常意識所壓抑,躲在一個連人自己也感覺不到的陰暗的心靈角落裡。這就是「潛意識」。(1994.8.17)

評議:兒子三歲入幼稚園之後突然變內向之謎至今未解。但應該說,主要的心理﹑品格缺陷還是較多缺乏必要的自發活動造成的。

故事:舅父虐待害葉賽寧一生

  俄國著名詩人葉賽寧(一八九五~一九二五年),出生於一個偏僻的農民家庭,但從小在野花叢林和歌謠禱詞的氛圍中長大,又在教會師範學校受過教育,所以九歲就開始寫詩,十九歲時即被大詩人勃洛克讚賞為「天才的農民詩人」,一生出過近十本詩集。其詩充滿著濃郁的農村情趣和奇特的想像力。二十一歲時他曾給女皇朗誦詩作,女皇聽了以後很感動,但對他說:「你的詩寫得很美,只是太憂鬱了。」後來,沙皇還讓他給自己作詩,但他竟拒絕了,因而被罰到軍紀嚴酷的兵營去服役。

  他曾與幾位美女及名女人結婚,亦有才女自願為他整理詩作,但卻在盛年時對愛情絕望而自勒。臨死前,用血寫下了「訣別詩」:「朋友再見勿話別/不把傷悲鎖眉尖/死亡不算新鮮事/活著也不更新鮮。」這首悲愴灰暗的絕命詩一時在社會上造成影響,不少青年人摸仿消極尋死,一年後才女在墳前自殺。這種人生態度與他少年時代獨特的生活感受有關。

  由於家裡太窮,葉賽寧二歲時就被送到富裕的外祖父家寄養。他的三個舅舅都是頑皮透頂的單身漢,經常拿他尋開心。他才三歲半,他們就把他放在一匹沒有備鞍的馬背上,然後狠力地鞭打馬匹讓牠狂奔起來,嚇得他哇哇叫的同時,唯有自己拚命抓住馬鬃。他大了一點,一個舅舅說要教他游泳,就用小船把他帶到河中間,然後把他象條小狗一樣丟進河水裡,看著他慌亂地拍打著水,口中老在叫著:「哎,壞蛋,看你有甚麼用﹖」直到他快要憋死了才拉起來。學會游泳後,就要去給舅舅們當獵狗,負責游水去撿拾他們打傷掉下湖裡的野鴨。還要爬上樹去掏鳥窩,每掏一窩受償十戈比,因為大人說鳥兒叫聲會影響他們耕地午休時的睡覺。這樣,葉賽寧培養起了好勇鬥狠的性格,外公有時也煽動他用拳頭打人,說是「可以長得更結實些。」個子瘦小的他,常要以頭破血流來維持孩子王綽號。(95.1.15-16)。

 評:這是家教較為惡劣的事例。少年時的心理陰影可能會影響一世。

演繹:保護好勝心,引導關注他人感受。用提問討論法。

少用物質獎罰,多用象徵性精神獎罰(如圖像﹑遊玩﹑講故事﹑簿記等);志氣早種才能早發芽深札根。

大期望下出才子

  元朝有個大學者,名吳澄(一二四九~一三三三年),著作甚豐,是理學大師朱熹的四傳弟子,名震南方,與北方的許衡有「南吳北許」之稱。

據說,曾有個著名的風水先生斷言他的家居一帶當有偉人降世。因此,當這個清貧書香人家的兒子出生後,家人甚至鄰人都認為他就是那個預言中的偉人,因此寄望甚殷。他才三歲,祖父便開始教他背誦古詩。幾經輔導,小小的吳澄也不負眾望,從幾天能背誦一首詩,逐漸變成讀幾遍,甚至讀一遍就能背誦一首,於是「神童」稱號不脛而走。到開始學文章時,他為了滿足父母對他的期望,唯有拚命加倍努力,把玩的時間、休息的時間都用來讀書。這樣一來,他進步自然顯著,父母誇獎便多,他也就更加努力,常常通宵達旦地讀書,文章越寫越好。未到十歲,吳澄已讀完了家中幾代人積下來的藏書,只好向書販借書讀。一次,書販不信他那麼快就能看完一本書,讓他背幾句,豈料他一口氣把整本書都背了出來,書販感動得把他要借的書送了給他。他卻說:「書已熟記,要了還有何用?」

評:介紹一個通用的辦法,希望他有甚麼優點,就設法發現其苗頭及不斷表揚他已有這個優點。用激勵方法須注意勿加太大壓力,並協助安排子女進行減壓活動。

小學生成長的協調要求與實際上不易協調的矛盾:學校﹑家長和未來生活都要求「德智體美群」五項必須協調發展,但依賴與獨立﹑父母與老師朋友﹑玩與讀﹑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經常難協調。

方法:1﹑不時設計一個難度較大﹑須同家長一起合作完成的活動(工作)以鍛鍊意志和協作精神,加強親子感情。如行山﹑種植﹑大清潔等。

2﹑選取與同學團結不夠好的個案,用不斷深化提問討論法,引導自省及善以待人,解除偏執的誤會及情緒。

教子的話不必多,而要有影響力,要適時重複,不斷強化(父親無時不刻都掛在嘴邊的一句「我的子女是要讀大學的」,令所有子女都先後進大學);

要培養坐言起行性格。

附言:心理成熟約在15歲前後,母親和姐姐有重要影響。

故事:蔡和森高齡母親和子女同赴法國留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