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方法的實際運用

歷史研究方法的實際運用

內容提要:文章較全面講解了各種邏輯方法及歷史主義方法應當如何運用於歷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的基礎研究:一、歷史事件研究。講解了過程研究的史料分析和階段劃分方法,因果研究的方法,作用與性質研究之階級分析和比較分析方法,強調複因多果的情況及偶然因素不容忽視。二、歷史人物研究。講解了生平研究的史料分析、階段分析和方面分析的方法,評價功過時進行價值分析、辯證分析和階級分析的方法,強調了功過評價和階級屬性分析的複雜性。三、歷史制度研究。講解了對生滅過程、內容、性質及作用研究的基本方法,強調引入相關學科專業知識的重要。最後提出了實現學術創新的五種途徑:更新對象、更新史料、更新方法、更新觀念、更新表述。
說明:原刊於國內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歷史系通用教材《史學概論》,作為該書「第三章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的第三節。原編寫計劃並無此節,由我提議增寫(已出版的史學概論教材中尚無同類章節),並全文由我執筆。此處對標題﹑段落作了少量調整。
——中州古籍出版社《史學概論》第三章第三節,1989年5月第1版,約12,000字

歷史研究,就其認識目的而言,可分為理論研究與基礎研究两類。理論研究主要指關於歷史觀(歷史基本理論)、史學認識論及歷史宏觀規律的研究,基礎研究則是關於具體歷史現象的研究,主要包括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制度的研究。歷史的基礎研究是史學工作最大的工作,而對每一具體研究對象,都必須正確地綜合運用如前所述的唯物史觀方法與一般方法(註1)。

一﹑如何研究歷史事件

歷史事件是指歷史上對歷史發展產生過一定影响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係等方面的大事。對歷史事件的研究,主要包括過程研究、因果研究與作用性研究等三方面內容。
  關於事件過程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史實分析,包括關於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過程、人物、因果等方面的史料都要作盡量詳細的收集、鉴別、分類和分析研究,以求切實弄清歷史事件的真相。二是階段分析,任何事件的過程都是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只有正確地把複雜的事件過程劃分為若干個階段,才能進行深入的研究。
進行階段分析時,應注意如下問題:
第一, 劃分階段必須依靠科學的階段分析方法,即根據事件主要矛盾的發展階段性確定歷史事件過程的階段。例如諸葛計《唐末農民戰爭戰略初探》一書,就是根據農民起義軍和唐朝政府軍事鬥爭的戰略態勢的客觀階段性,把農民戰爭過程劃分為戰略防禦、戰略進攻、戰略相持、戰略退卻至失敗等幾個階段。這叫客觀劃分法。把事件過程分為發生、發展、高潮、衰落、結束〈消亡〉等階段的方法,是常用的客觀劃分法。有時為了特定的研究目地,也可以根據思維邏輯需要來對事件階段進行主觀性劃分,但極少使用。
第二, 劃分階段的準則,一般而言應當是尾一貫的,不可有的階段用客觀分法,有的階段又用主觀分法;也不可有的階段根據一種標準〈如農民戰爭的戰略態勢〉,有的又根據另一種標準〈如農民戰爭中雙方軍事首領的更替〉。
第三, 每個階段的始與終,都應當有一定的事態標誌的時間界定,這個事態標誌,或者是事件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或者是對事件進程有較大的影响的偶發之事。這個事態標誌應當是在時間上是很短促的、明確的。如《唐末農民戰爭戰略初探》就以黄巢軍在公元879年10月從桂州發起北伐的行動作為劃分唐末農民戰爭從戰略防禦階段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的標誌。
第四, 各個階段應有各自的主要特點,這個特點能明顯地反映出過程的階段性。凡不能明顯地找出不同特點的過程推移,則不應當勉强地劃分為不同的階段,造成研究上的困難。
  關於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的研究,主要指這樣一些問題:歷史事件因為甚麼而發生?是甚麼因素或力量使之如此變化發展?它的結果是由甚麼決定的?這樣的因果關係研究,主要通過歷史系統和系統分析來實現。
歷史分析,就是分析歷史事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歷中條件、社會背景以及具體的促成事態。歷史分析,首先要注意分析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一般來說都存在於當時社會的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之中,存在於以往歷史發展造成的傳統勢力或新的趋勢之中,存在於歷史發展的規律之中。
因此,歷史分析首先必須符合科學的分析社會基礎矛盾的認識原則。這種歷史分析,往往可以方面分析,即把歷史條件區分為政治、經濟、文化、地埋氣候等幾個方面來進行研究。在這種方面分析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以形成基本完整的看法。
系統分析,就是把事件運動全過程看作一個運動着的系統,並把它放到當時整個歷史大階段的大系統中進行分析。這種系統分析,既應當符合系統方法的一般,特別注意內部因素與結構形成的變化,注意事件與環境的關係,重視事物的反饋因果關係、系統因果關係,又要事實求事,不可生搬硬套系統方法的一般原則,使因果關係變得空洞、龐雜。
  在分析作用於過程與結果的因素時,要特別注意原產生條件的作用的新變化以及新產生作用的因素。例如對西歐封建社會的形成,我們就不但應當注意羅馬奴隶制自身的衰落,莊園生產與隶農制度的出現等因素提供的產生條件,還必須注意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日耳曼人的入侵帶來的種種社會因素越來越强的作用,否則對西歐封建社會形成過程特定的階段性和封建社會的許多基本特徵就會得不到合適的解釋。
  在因果研究中,還要注意從多種條件與原因中區別主次,努力找出基本的、主要的條件與原因,這對於清晰地理解歷史、認識事件的本質有着重要的意義,但又要避免不顧客觀事實地去尋找唯一的、終極的根本原因。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產生發展、都是多種因素的合力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之間往往也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關係和因果關係,並不是都存在着根本與非根本的簡單關係的。
  在因果研究中,也不可忽視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和具體性,細節性因素的作用,特別是那些關於必然性因素的認識已取得明確結論的歷史事件,加强對其偶然性因素、具體性因素的作用的研究,乃成為深化史學認識的途徑了,有時對必然性因素的突破性認識,就是在深化對偶然性因素、具體性因素的研究中穫得的。例如對於中國古代史中的幾次北方游牧民族大規模南侵的原因,現在就有人從氣候周期性變泠、植物生長綫南移的氣候原因〈這往往是被認為是偶然性或具體性的原因〉作出了宏觀的〈整個世界史範圍的〉必然結論。
  關於歷史事件的作用與性質的研究,主要有這樣一些問題:這個事對當時社會和往後的歷史產生了甚麼作用與影响?它在歷史上同類事件中或在整個歷大發展過程〈階段〉中處於甚麼地位?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主要通過因果分析、階級分析和比較分析來完成。
這裡的因果分析,就是在事發後的歷史過程中尋找與這個事件有直接或間接因果關係的社會變化。在這種因果分析中要注意:一是必須切實弄清那些社會變化是否是因為這個歷史事件的出現而造成的,既要避免把這個事件同異因果關係的後發事件看成它的結果,又要避免把與這個事件的出現本無因果關係的變化看作與它有關。這樣都會犯外延過大的毛病。二是必須力求全面地分析這些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有直接形式的,即由事件的發生直接造成的;也有間接形式的,即由事件造成的社會變化而間接地引起的,就是所謂“因果鏈中相隔較遠的两環”,不加以深入分析,就不能發現其中的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有“顯性”的,即有形的,可以清楚地看出,並可以進行定量分析的;也有“隐形”的,即在人的觀念裡,在某種新的歷史慣性中反映出來的,或在相當遙遠的後來才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發生影响的。三是要力求對因果作用的大小作出定量的評價和定性的評價,後來的歷史變化也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這個事件對後來歷史變化的作用或大或小,或主或次,或積極或消極,都只能根據史實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切不可為故出驚人之語而偏盖全。
  階級分析是對階級分析中的歷史事件的一種基本的定性分析。階級分析就是這個歷史事件由哪些階級的要求的衝突所引起,由哪個階級發動和領導,有哪些階級所參與,以甚麼階級為打繫對象,其結果有利於甚麼階級而不利於甚麼階級等問題。這就是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法,透過歷史事件的表面現象和曲折過程,深入地認識隐藏在其中的政治傾向和經濟意向及它們的實際後果。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歷史上的階級,特別是統治階級,往往還劃分為不同的階層,甚至劃分為不同的利益集團,因此階級分析,還應當將分析深入到一個階級內不同的階層或者不同利益集團的矛盾鬥爭這個層次。
  比較分析法是在宏觀上確定歷史事件的歷史件用與歷史地位的基本方法。這種比較分析主要有两種形式:一是與同時期其它事件的歷史件用進行比較,以確定它在當時整個社會環境下的作用性質與價值;二是與不同時期同類事件的歷史作用進行比較,以確定它在歷史全過程中某方面作用的歷史價值。前一種情況,如把宋代王安石變法措施與同時期的司馬光的政治經濟主張作比較,以確定誰進步誰落後;後一種情況,如把王安石經濟改革與唐代楊炎的經濟改革;明代張居正的經濟改革作比較,以確定他們這種王朝中期的經濟改革之間的因素關係、同異之分、優劣之別。
  歷史上以事件為主體的專題史研究,如農民戰爭史、民族關係史、宫廷政變史、官僚党政史、社會思潮史等等,都可以參考歷史事件的研究方法,變通地使用。

二﹑如何研究歷史人物

對歷史人物的研究,主要包括生平與社會作為的史學研究、歷史功過與階級性的評價、經驗教訓的分析等三方面內容。
  關於歷史人物的生平與社會作為的史學研究,除了收集、整理、訂正等有關史料的工作外,主要是作階段分析和方面析。
階段分析,就是將歷史人物的一生或主要活動時期劃分為若干個階段,以便能清晰勾勒出人物社會活動和思想發展變化的基本綫索和基本面貎。劃分的辦法因人因需而異:對政治家往往以不同的任职時期或採取各重大措施之間來區分階段,對思想家往往以思想發展表現出不同特點或不同水平的時期來區分階段,對自然科學家則往往以每次重大成就的取得來區分階段等等。當然,也有人物所社會變化的階段性來劃分人物生平的階段的情況。此外,關於階段劃分的一般要求,諸如劃分標準的首尾一致、每階段的分界應有一般的明確的標誌、每階段各有特點等,也應當遵從。
方面分析,是指把歷史人物的整個社會活動分為幾個不同的方面一一的進行分析研究。如對政治家,分為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活動幾個方面來認識他的所作所為;對思想家,則分為哲學思想、社會思想、教育思想等幾個方面來認識他的思想成果。階段分析是對歷史人物的縱向分析,方面分析則是對他的横向分析,綜合進行則可全面準確地把握他的真實面貎。
  關於歷史人物的功過評價與階段性評價,主要是採取價值分析、辯證分析和階級分析。
所謂價值分析,就是以科學的評價標準來衡量歷史人物各種主要活動的歷史意義。這個評價標準,就是以歷史人物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社會起推動還是起阻碍的作用、對人民是有利還是有害來判斷他的歷史功過。具體來說,歷史人物的社會活動,對當時生產力的進步、對社會制度文明程度的提高起促進作用的就是功,反之就是過;有利於減輕當時勞動人民所受的壓迫與剝削的就是功,反之則是過。
在進行歷史功過的分析時,要注意如下問題:
第一, 歷史人物的活動是多方面的,因此常常既有功,亦有過,因此要作事實求是的具體分析。對於剝削階段的代表人物,要避免以階級屬性否定個人活動的某些具體的積極因素,對處於上升時期的剝削階級的代表人物更應看到其作為的積極方面;對於革命階級的代表人物有極大功獻的文化名人與自然科學家,也要避免肯定一切而違反歷史真實。
第二, 功與過都是相對的,受當時歷史條件所制約,因此必須作歷史主義的具體分析,既要避免今人的標準荷求古人,因為他們不能提供所不能提供的歷史貢獻而否定他們的積極作用,也要避免不加分析地抬高歷史人物的歷史價值,發“今不如昔”、發以“古人為楷模”的慨嘆。列寧指出:“判斷,歷史人物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没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人提供了新的東西。”這是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功過的重要指導原則。
第三, 評價人物功過的標準本身在運用過程中也會遇到難以定斷的複雜情況:一是否有利於歷史進步與是否有利於人民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两個問題,二者有時統一,有時又不統一,甚至出現“二律背反”的現象。例如隋煬帝修南北大運河,在幾百年中對加强南北政治經濟聯繫、促進南方開發起着巨大的作用,但當時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也極為突出,孰功孰過?常常會各執一端。
二是對有利還是有害的問題,也會有短時作用與長時作用相矛盾、局部作用與全局作用相矛盾、不同方面的作用相矛盾的情況。例如對漢武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功過問題,就有两種不同評價,有的認為它們打擊了工商舊貴族勢力,鞏固了封建度。有的卻認為它們打了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勢頭,為專制主義皇權干預經濟從而實現自己的長期延續提供了惡劣的經驗。這種對立評價的出現,就是因為前者主要從政治功能上看,從當時的作用看,而後者則主要從經濟從果上看,從更久遠的作用看。這些複雜情況,就要求我們在運用評價標準時,必須對人物活動的各方面各層次作深入的了解研究和辯證的分析綜合,以求得出一個恰如其分的完整的功過評價,切不可以用僵化的機械的方式去度量歷史。
  對人物功過的辯證分析,主要指正確地分析其進步面與落後面、動機與效果、客觀規定性主觀能動性以及其個體作用與群體作用等方面的關係問題。汪籛《隋唐史論稿》中關於唐太宗的三篇論文的評點方法是值得我們參考的。汪籛的證分析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對史料進行真偽的分析,指出了舊史籍存在對李淵、李建成有所貶低、對李世民作用又有所夸大的情況,使功過評價有一個更客觀的基礎。二是對唐太宗關於土族的政策進行了主觀意圖與客觀效果两方面的矛盾分析,在充分指出其濃重的門閥意識的同時,肯定了其各種主要措施有利於普通地主上升的客觀效果;三是對唐太宗的功過作了階段分析,指出前期與後期的歷史作用是有區別的;四是把關隴土族集團物性的分析與對唐太宗物性的分析結合起來,揭示了唐太宗個人的歷史作用的階級階層與政治集團的群體背景,使評價更堅實中肯。五是將唐太宗與北魏孝文帝的土族政策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指出二者異同來說明其歷史地位。
  對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的分析,是一種整體性評價,是通過認識歷史性人物的全部活動以後進行階級分析的結果。因此必須正確應用綜合方法,並必須符合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的基本原則。
一般政治經濟活動家的基本階級屬性是不難確定的,但對於他們到底代表該階級中哪一個階層的利益與願望的問題,有時就不容易搞得清楚。我們不但必須對他們那些表面看來反映了相互矛盾的政治經濟要求的各項措施(這是稍許高明的政治經濟活動家都會採用的階級內部力量的平衡術)進行一番去偽裝存真相、略去枝葉突出主干、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的分析綜合工作,還必須準確的地認識當時社會該階級內各階層、各利益集團的政治經濟要求的基本特徵,以及歷史人物與這些階層、集團的實質性關係,然後將两方面的認識加以聯繫比較,才有可能得出符合歷史真實的結論。
最難以分析階級屬性的是那些處於急劇變動時期的傑出的思想家。因為他們總有一些思想命題會或多或少地超越出狹隘的階級利益要求或當時的社會需要,反映出一些高尚的人格因素、真誠的社會理想和深邃的歷史遠見的光輝,加上當時運動的多向多質性,以及他們與社會各階級階層關係的複雜性,使得他們的階級傾向性呈現出撲朔迷離、模糊不清的情況。凡於此類,就不必急急忙忙地論定階級屬性,以免阻碍對歷史人物的深入研究。 
總之,進行階級分析要切忌以這論與動機的分析代替行為與效果的分析,切忌以階級出身的分析代替社會經濟地位與政治態度的分析,切忌以背景關係的一般分析代替對人物實際作為的具體分析。最後,我們還要注意,對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的分析並不能代替或取消他們的具體功過的分析,二者具有不同的認識價值。
  分析歷史人物提供的經驗教訓,是擴大史學研究的現實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它主要有两種作用,一是教育的作用,一是借鑑的作用,為此主要應進行思想性分析〈道德評價〉與規律性分析。
思想性分析,就是對歷史人物的思想意識、道德面貎、性格氣質作一番剖解,並根據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批判與讚揚,以求讓歷史人物身上反映出來的傳統美德得以發揚,劣根性得以唾棄。思想性分析也應準確,不應當為求教育性而損害了科學性。
規律性分析,就是從歷史人物的功過成敗中總結出歷史規律性的認識或一般方法論、專業方法論的認識,以便為當前的社會決策與學術發展提供借鑑或資料。例如汪籛對李世民在早期四大戰役中所採取的軍事戰略及其指揮作戰的特點的分析,就可以使當代的軍事家們穫得某些啟發。史學工作者關於唐太宗的施政思想和治國措施的大量研究,無疑也可以給研究行政學、政治學、領導學、決策學的人們提供豐富而有價值的資料。這種研究的關鍵,在於把古人在當時的功過成敗的具體經驗教訓抽象為規律性的、一般性的認識,並把這種認識與當前的社會實際需要結合起來。《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中關於古代農民戰爭的許多議論,為這種古為今用的分析工作提供了極為成功的範例。
  對歷史上以人物為主體的民族、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整體研究,其方法與歷史研究的方法有許多相同之處,可以變通運用之。

三﹑如何研究歷史制度

歷史制度就是歷史上曾經實施過或形成過的社會、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法令、政策、措施、規範、習俗等等。研究歷史制度主要是研究它的生滅過程、它的內容和它的作用。
  歷史制度的生滅過程,對於社會制、社會規範、民族習俗等來說,就是指它們在甚麼條件下形成,形成的過程怎樣,後來怎樣被新的制度、規範、習俗所替代等問題。對於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文化等法令、政策、措施等來說,就是指它們的歷史淵源、產生的條件與需要,以及它們產生、完善、廢棄的過程。因此,對歷史制度生滅過程的研究主要是背景分析、因果分析和階段分析,具體方法已見於“如何研究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分析”和“階段分析”的內容中。
  關於歷史制的內容的研究,主要包括:辨證和闡釋它的具體內容或具體狀況、分析它與前後相關制度的因果關係、分析它的內容所反映出來的性質等三方面。辨證和闡釋制度的具體內容或具體情況,主要通過史料學方法處理史料。由於古代史籍關於歷史制度的內容的記述,常常存在略而不詳,前後不一、異書異文等情況,因此也就常常需要擴大史料收集面,以便借助大量背景材料和輔證材料,通過多角度多因素的比較、推理、驗證、分析等方法,才能獲得准確、清晰的理解。例如對於西晋占田課田制的內容,各研究者都根據《晋書‧食貨志》,但對占田數額的看法很不一致,有的主張丁男一人占田七十畝,其中課田五十畝,有的卻主張是占田七十畝外還有課田五十畝,共一百二十畝;對占田對象的看法也不相同,有的認為是“按戶占田”,有的認為是“按戶計口占田”,使的三口之家的占田數竟有一百六十畝、一百九十五畝與二百三十畝等多種說法。這樣,為弄清史實,就不能不對當時農業耕作能力、荒地與戶口情況以及占田課田的目地、作用、含義、性質等方面背景情況作一番認真的考察。人們關於魏晋隋唐時期的門閥制度的狀況的研究,就更為複雜了,有的認為它根本不存在,有的認為它只存在於两晋時期,有的認為它不但存在於魏晋之交一直到唐末的漫長歷史時期內,而且還一度廣泛地反映在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類學術分歧在那些並無明文可考的社會制度、民族習俗的研究中屡見不鮮,因此特別需要做大量收集、整理、考證、分析史料的工作。
  分析歷史制度與前後各相關制度的沿革關係是歷史制度研究的重要任務,它主要通過分類比較法、分析綜合法、抽象法等方法來實現。韩國磐的《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一書,就先從戰國秦漢、曹魏、两晋等時代的土田制度來分析北魏均田制的淵源、借鉴關係,最後還考察了從中唐廢止均田制、頒行两稅法起一直到宋、遼、金時期均田制的余波影响。他在考察制度沿革中,大量運用了比較法和分析法,如在土地所有制性質、勞動者性質等方面把曹魏屯田制與北魏均田制進行比較,在產生的條件、特徵、實施情況等方面把西晋占田制與均田制進行比較。分析歷史制度的性質,主要通過上述沿革關係的分析、社會關係的形成態度分析和階級分析等途徑來確定。所謂社會關係的形態分析,就是指分析歷史制度所反映出來的人們之間的政治關係、生產關係和社會生活關係,與哪一種社會形態或某社會形態的哪一個歷史階段的社會關係的基本特徵相吻合,從而判斷它的文明發展程度和歷史地位。
  關於歷史制度的作用的研究,與關於歷史事件的作用的研究方法大體一致,也就是說,同樣要分析因果關係,並注意分析的全面性與準確性。但是,歷史制度的出現往往比歷史事件的出現具有更大的歷史必然性,它的歷史作用也往往比歷史事件更全面、更深刻、更長久,這就要我們把對生滅過程的研究、對內容的研究與對作用的研究結合起來,把通史研究與制度史研究結合起來,從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考察一個制度的歷史作用,不但考察它對當時社會的作用,還要考察它對後來歷史的影响。
歷史制度的研究,是總結歷史上的人們如何反映社會實際需要,利用社會發展規律和上層建築的力量,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繁榮以及發展民族融合、國際交流的歷史經驗的基本途徑,所以既是對人類認識史的探討,又是對人類社會實踐史的探討。因此就事論事的研究方法是不足取的,必須從歷史制度的內容與社會實際、歷史規律的結合過程、結合方式與結合結果的整體研究上抽象出規律的認識,從而豐富當代的管理科學、決策科學的內容。這是今後開拓歷史制度研究的主要任務。郭沬若、范文瀾以及進幾年來許多史學工作者關於井田制度的研究,傳築夫關於抑商政策的研究,韩國磐、侯外廬、金寶祥等關於均田制、两稅法的研究,唐長孺關於門閥制度的研究,馬克堯關於西歐史也世紀莊園制的研究等等,都為我們進行歷史制度的研究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雇用制的研究更為我們樹立了歷史經濟制度的研究的範例。
  對歷史制度的研究,應當特別突出地注意引進社會科學有關學科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面。研究政治制度,就應當盡量多了解一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學說和政治學、行政學等學科的原理與方法。研究經濟制度,就應當盡量多了解一些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以及各種部門經濟學、結構經濟學、比較經濟學等學科的原理與方法。研究民族習俗等,就應當盡多了解一些民族學、社會學、文化學的原理與方法。
如果只從歷史學的一般知識、一般方法和一般觀念來研究歷史上的專項制度,就只能淺嘗輒止,甚至會班門弄斧。

四﹑基礎研究的創新途徑

“學術貴在創新”,科學研究的生命力就在於創新。作為歷史的基礎研究,無論是研究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還是研究歷史制度,要開辟學術創新的路徑,基本上是五條:更新對象,更新史料,更新方法,更新觀念,更新表述。
  更新對象,有两種形式:一是研究那些尚無人研究或無人深入研究過的課題,即所謂“填补空白”的研究。例如,目前的史學主要還是研究那些重大的政治事件、極為突出的正派歷史人物和主要的政治經濟制度,我們可以去研究那些尚無人認真研究過的經濟事件和反派歷史人物,研究引起主要社會思潮轉向但著作不豐而被忽視的思想家。研究社會生活史、風俗演變史、後進地區與先進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比較等等。等別是對社會史、文化史的專題研究、區域研究,以及對當代史的事件、人物和制度研究,都正有着廣濶的前景。二是從新的角度開辟著名歷史事件、人物及制度的研究領域。如進來有人開始研究胡適在現代文化史上的貢獻就是一例。
  更新史料,也有两種形式:一是充分注意收集和利用新的史料,一旦在考古上或文獻上發現了與原來公認的研究結果相悖或有重要补充價值的新材料,就可能會極大地提高學術研究的水平。二是對已有史料作出新的解釋,從而推翻或补充前人之說。例如有人對被人們認為是奴隶稱的童、仆、妾、婢、臣、宰等卜辞甲骨文字重新作了考據,認為它們都不是或未必是生產奴隶,而“眾”只能是農夫,從而得出商代是“村社封建制”的新結論。
  更新方法,即更新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例如運用自然科學方法〈系統方法、計量方法〉、運用有別於傳統史學方法的其它社會學科的研究方法〈社會學的、心理學的方法等〉、利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史料等等,在當前仍屬更新方法的嘗試。
  更新觀念,即採用已反映出真理性的新的哲學觀、政治觀、經濟觀、文化觀、歷史觀和規律觀來重新解釋歷史現象,發現新的歷史經驗和社會規律。例如,西方某些東方學學者用系統觀念或現代科學觀念來重新解釋中國古代的老子哲學思想、孫子軍事思想,《淮南子》的宇宙形成論,《周易》的世界構成論等等,我國進幾年來不少人用社會結構理論來解釋歷史發展變化的規律,用過去被否認的階級國家對社會生活的管理职能與協調功能的觀念來研究古代國家的政策措施,用新的價值觀、是非善惡觀來評價歷史人物等等,都屬此類。用新的科學觀念重新研究歷史和反思以往史學成果,從而為新的社會改革尋找歷史借鉴,是當今新時期史學的主要特徵,將成為史學革命的主要推動力。當然,在這個新潮流中,要注意認別那些以新面孔來擾亂學術研究的偽科學,以防出現嚴重的學術倒退現象。其實,只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任何偽科學都會在研究過程中被認別、被糾正。我們不必因噎廢食。
  更新表述,雖是屬於史著纂學,但也是創新史學面貎的一種途徑。現在大多數史論史著寫的枯燥乏味,千文一面,因此創造多種多樣嶄新的、富有审美意趣的、雅俗共賞的表述形式,亦為我們史學工作者開創史學新局面所必須,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一書,運用類似於歷史小說的構思形式,把萬歷一朝幾十年的許多政治經濟大事與宫廷官僚鬥爭放進了一年甚至一天的叙述之中,加上運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夾叙夾議,使學術性和可讀性逹到了較好的統一。這種寫作經驗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發。

思考題
一、 精讀一篇研究歷史事件的學術論文,指出作者是如何進行因果關係分析的。
二、 精讀一篇研究歷史人物的學術論文或論著,指出作者是根據甚麼標準和運用甚麼分析方法去作功過評價的。
三、 精讀一篇研究歷史制度的學術論文或論著,指出作者如何運用比較法、分析綜合法來認識前後相關制度之間的因革關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