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智慧

港人智慧

經過對香港社會、人事的細心觀察與思考,令自己的社會視角逐漸克服內地生活造成的偏狹性,價值判斷逐漸適應香港實際,提高了對香港社會文化要素的認同,也增強了謀生能力。

我原本的專業方向是中國古代思想,越鑽研得深就越覺得中國傳統智慧要素具有永恒價值,因此曾帶著「中國人實用智慧」的寫作計劃來香港。但來之後謀生艱難,無暇以顧,加上到港未幾,發現市面上陸續出現了一批批台灣人寫的講中國智慧的書,這些書雖不能令我拍案稱妙,但選題畢竟已無新意,香港又是個非常「慕名」(追捧名人)、「重位」(看重學位和地位)、拜金的社會,如我等藉藉無名之輩,若無嶄新形式、獨到內容及強大的推廣能力,寫出書來有誰看?唯有擱下不寫,留待時機。
但,經過一段日子,忽然很想寫一本「香港人的實用智慧」了。
首先,我發現香港的街道管理比起內地來周到得多。最初的感觸發自為工會派送資料。拖著小車在街上走,經常要上下街邊排水渠的路坎,每逢此時,唯有用雙手托起小車。一次與老秘書同行,他說不必如此費力,因為每逢轉角處兩邊路坎必有一段平緩缺口,專為方便手推車和行人而設。這令看慣了內地市政管理粗枝大葉的我感慨良久。
由此及彼,我又發現交通燈的設計十分周密。單行線較多,不同車輛及行人流量的路口,紅綠燈時間明顯不同,可令各交叉路口的車與人受阻時間相近;行人綠燈著時,車輛絕對不能行走(內地仍讓順向轉彎的車輛穿過行人道),行人綠燈著時還伴有電鈴響聲,這是專為方便視力不好的行人而設。在各街道口一律有明顯的大招牌標明街道名稱,所有車站出口都有詳盡的方向指示,所有集居區的入口處都立有鑲嵌著大幅精細地圖的窗櫥,標明房屋和道路的分佈。所有大的行人天橋都有專為坐輪椅的殘疾人建造的斜道,所有大的公廁都有殘疾人專用廁位。市建對大廈地積比規定極嚴,以確保日照和空氣流通,凡建大型樓宇都要求同時建造有利保護和美化環境的附設庭園,鬧市區(特別是港島金鐘至灣仔一帶)各商業大廈甚至大型屋苑的二樓之間,全以天橋連接,等於多建了一層街道,既便商家,又便行人。
繼之,我又發現香港政府的所有機構包括各級議會都如同公司一樣,為了易於市民識辨,設計有一個簡潔的圖案標誌,大多與機構英文名稱的縮寫有關,但也有用含意相關的中文字形的。政府所有公共行政部門,如教育、勞工、文化、交通都設有由專業人士、非專業人士和政府官員參與的諮詢委員會,兩個市政局設有議會(1999年撤銷),專責為政府提供意見。凡涉及面廣的措施,都須提前足夠時間徵詢公眾意見,就是巴士公司提高幾毫錢票價,也得提前幾個月公佈以徵集市民反應。對不同行業的商業牌照採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對小販採用停止發新牌照、長期歇業吊銷、自願贖回、建立體街市讓小販上樓等多種措施,達到逐漸減少的目的;用巨資贖回電訊專利權,提前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對兩個電視台實行每兩年進行一次公眾評議,評議大會都是公開進行,市民可以隨意參與與提出質詢,藉此決定是否可以續牌,以便加強公眾監管社會公器的影響力。這些做法,與內地慣常的做法比,一精一粗、一全一偏、一明一暗﹑一文一武(文,有理有據也;武,粗魯壓服也),我們看來仿似古今之別。
再繼之,我又發現眾多商家都將支持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作為樹立公司形象的重要方法,有的自行建立慈善基金、兒童教育基金、救災基金、環保基金,有的年年資助舉辦青少年專項體育比賽,有的為公益金大辦義賣、義演、募捐餐會,有的不怕影響一時收入參與禁煙,有的主動招收弱能人士工作,還有人為實踐協助弱能人士融入社會的理念開設專招弱能人士工作的商店;越是名人就越要在公益、慈善活動中帶頭出錢出力兼亮相,越是明星就越要與普通觀眾或貧困老弱人士接近。這與內地常見「明星尾巴翹上天、精英眼睛長頭頂」的文化氛圍大不相同。
再看細微枝節事物,也有大智慧。香港官員對公眾、議員講話,十分注意語氣、神態的謙謹,不打官腔(僅指語氣,不指用詞,全世界的官方用詞都難免打官腔),更無當眾生氣、耍威風之事。這只是形式,但對改善政府形象、減弱反對聲音,卻關係重大。
凡事不忘追求高效率,是催生做事智慧的必要條件。在香港,無論甚麼工人或文員,工作第一要素就是要夠快捷(回應快、動作快)。你隨便到一家茶餐廳門口的麵包檔買幾個麵包就可以發現,那怕前後都無第二個客人,那怕售賣員是個老人,他都會應聲以極快速度拿紙袋、夾包、包好遞上、找零錢,寧可做完後閑著,也不會放慢做。我聽一位工會理事說過,他到柏林參加博覽會的展廳佈線工作,德國工人是三人一組,一個扶梯,一個背電線兼遞工具,一個上梯打釘裝線,每佈完一小段線就要下地移一下梯子。而香港電工就大不相同了,只一個人,腰上帶工具,肩上背電線,在人字梯上邊打釘邊拉線,拉完一段只需用雙腳夾住人字梯就可以不斷向前扭動,如踏高蹺一樣,一直到佈完整個展廳電線才需下地。結果三個德國人才做完一半,他一個人已經完成了。這就是港式效率。
我在耳聞目睹眾多香港特色的事物之後,很想寫一批介紹香港智慧的文章,還草擬了部分選題的寫作提綱,但始終未能動筆。因為我不久就明白,這些香港特色,不是以「智慧」這個詞可以概括的。其中有的屬社會管理範籌,不少其實是「人文關懷」精神的體現。人文關懷決非只是基督傳統,中國文化中自有更深厚的淵源:周公的「明德慎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孔子的「泛愛眾以親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孟子的「民貴君輕」「斂從其薄」,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道家的「知強守弱」「反樸歸真」等,都含有人文關懷的要素,只是需要與現代生活結合,重新融入市民意識、滲透進社會管理的決策和操作技巧而已。
香港的人文關懷精神是否西方基督精神和中國傳統人文精神融合的產物?我未敢放言,暫且按下。
然而,經過這些觀察與思考,令自己的社會視角逐漸克服內地生活造成的偏狹性,價值判斷逐漸適應香港實際,提高了對香港現代化要素的認同,也增強了謀生能力。後來,這些觀察香港社會所得的新知,不少都應用於公司管理及協助老闆撰寫的政協提案中,頗得好評,待後再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