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兒子愛電腦

誘導兒子愛電腦

連學習方法也不必教,只要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再指明一個目標,孩子們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怎樣走到的方法問題。陸九淵說:「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心、求放心。」真高見也!

回港先入電業工會工作,令我能在較平和友好的環境裡學會適應香港,特別是如今已深知香港社會之複雜、人際間忌疑之深重,就更感到工會時段的經歷是多麼寶貴。然,更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工會的日子還對兒子後來的專業取向影響深遠。
工會辦公電腦化程度高,電腦數量多過職員人數,一進入寫字樓,只見滿目顯示器,若遇上月尾要結算帳單或給會員寄信,幾部電腦整日「的的達達」地響,電腦紙帶不斷從列印機中吐出來,形成整整齊齊的一排,從桌子上直垂地面,自動迭成一疊疊的,蔚為壯觀。
我們就住在辦公室隔壁,兒子出入經常要穿越辦公室,這種新奇景觀自然引起了兒子的興趣。
我一見到他露出好奇眼光,便說:「有興趣啦?我先教你學會打漢字,然後你自己用電腦寫出第一封信,寄給內地的小同學,他們一定會很羡慕,好不好?」兒子當然滿心歡喜。
但我考慮到倉頡輸入法,對於中二學生來說,畢竟有點難度,若一時學不好,就會影響他深學下去的熱情,於是想了一個辦法,設法給他製造一點「超人」滿足感,形成「內驅力」。
我對兒子說:「你的漢語拼音基礎好,而電腦倚天系統有註音輸入法,台灣的註音字母其實就是漢語拼音字母表中的方塊形符號,你自己試一下,看是否可以對照著字母表,自行將漢語拼音轉換成註音取碼,打出李白的短詩《月光》?」
兒子一聽可以運用現有專長達到新的學習目標,自然信心十足,結果無須我提示,半小時就自行打出了整首《月光》。
「哦,原來電腦打中文,這麼容易的!」看著自己親手打的詩句印了出來,兒子高興得拍起手掌來。
我連忙火上加油:「如果你能用同樣方法,打出給內地小同學的書信,我一定給你買電腦!」
「好,說話要算數!」兒子又埋首在鍵盤上。
九三年春節前夕,我花了多於一個月工資的錢,給兒子,其實也是給自己買了第一台「私家電腦」。一買回來,兒子就要求工會同事幫助安裝好倚天作業系統,連夜玩起電腦來。
恰逢春節有假,我帶兒子返回深圳探望他媽媽和叔叔、嬸嬸。弟弟家中正好有架內地出的電腦學習機,他聽說我買了電腦,兒子又喜歡上了電腦,就說:「我給你們講解一下電腦作業系統的功能原理吧,保證侄兒一學就懂。」
我當然滿口答應,但其實並不相信一個中二學生對電腦作業系統知識可以一學就懂,不過認為聽一下總比不聽好,畢竟弟弟、嬸嬸都屬於國內從事電腦教學和軟件開發的最早一批專家,肯定有點真本事。
叔叔一口氣講了兩個小時,從二進制講起,到甚麼內碼、機碼、軟硬件,這個系統那個系統。嬸嬸在旁時而作點補充說明。我一直陪著認真聽講,但老實說,我並沒有真正聽懂。奇怪的是,從兒子發問的情況看,他倒似乎真的聽懂了關鍵的東西。
休假回來後,兒子搬弄電腦作業系統的勁頭大增,經常自己想出各種名堂去試用電腦功能。在兒子充滿好奇心的大膽搬弄下,電腦作業系統多次失靈,要工會的同事幫助重新安裝。
我只花了一小時給他講解倉頡輸入法的取碼方法和原則,他就透過自己的練習掌握了,而且輸入速度很快就超過了我。而他對電腦作業系統的了解,更遠在我之上了。
這點很快就得到證明。
不久,我在香港大學取得了一份協助建立唐史資料庫的兼職,因為用的是未接觸過的dBase系統,一時感到困難。但經兒子試了幾下,就把功能和操作要求都搞清楚了。當他給我講解完後,一本正經地說:「爸爸,你應該安排兩天時間,好好跟我學多點電腦知識了。」
這令我想起了兒子讀幼兒園時觀看電視片《變形金剛》的情景。唉,他們這一代少年人,是伴隨著機械語言長大的一代,是未來科技時代的真正主人。對我們的挑戰,比我們對上一代人的挑戰,不知要提早多少年啊!
後來,在我不知不覺中,兒子就闖進了編寫作業軟件的新領域,為他後來選擇電腦工程作為專業方向奠定了基礎。
在教師中,流行一句格言:「我們不能當學生走路的拐扙,而應該教給他們自己走路的方法。」
我卻認為,連方法也不必教,只要激發起他們的興趣,再指明一個目標,怎樣走到的方法問題,孩子們完全可以自行解決。
陸九淵在《與舒西美》中說過:「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心、求放心。」存心,即引起興趣、凝聚注意力;養心,即增加知識以養育智慧;求放心,即力求釋放膽量、發揮創意。真高見也!
教學生如此,教子也如此。

郊野行山記

郊野行山記
       
對朋友經商發財的好運,我只有羡慕份兒,沒有照做的決心。因為我只希望能謀求到一個安定的家庭環境,伴著孩子無風無浪地順利讀完大學。暫時窮一點不可怕,為致富而履險受難的日子,在輸得起的時候再嘗試吧。

一個比我早幾年回香港的朋友陳生來電話,約我和兒子星期天去郊野公園「行山」。行山即登山,是香港人喜愛的假日活動。因為香港的山不高,路修得好,經常全家人或男女老少結伴上山,目的不在磨練體能,而在放鬆精神,故只說是行山。
我說:「上哪座山?我不懂啊。」
他說:「《文匯報》逢周二都有行山廣告專欄,刊登各個行山隊的預告,明天就是周二,我選好路線再通知你。」
第二天晚上,我們決定星期日跟「險峰隊」行馬鞍山。
星期日早上七點,我和兒子準備了蒸餾水和麵包,依時來到旺角奶臣路球場,會合了陳生和十幾位險峰行山隊隊員,給領隊的「險峰運動用品店」老闆交了20元交通費,坐車出發。
車向郊外開去。領隊三十多歲的樣子,瘦削精明,渾身地道的行山裝束,身後別有繩索和砍刀。他坐在前座,轉過身子站著,給我們簡單介紹了行山的路線,說明開頭馬鞍山一段較崎嶇,要攀著樹爬,他會用刀開路,大家要注意安全。全程經獅子山到鑽石山結束,大概要八、九個小時才能完成。
後來,他和大家閑聊中說,他的理想是要組織一隊人去行廣西的十萬大山,不過太辛苦了,要耐心地尋找志同道合者。
我看了看四周的同伴,有男有女,有幾個是六十歲左右的老人。心想:「他們也能走完九個小時的山路嗎?」
到了馬鞍山腳,大家急急紮好腰,束好褲腿、衣袖,安穩好包袱,就向長滿小樹林、佈滿石頭的山上爬去。
經過一個多小時艱辛的攀爬,我和兒子都爬上了山頂。放眼四望,一邊是海洋、小島、輪船,一邊是逶迤彎曲的山坡、山道、林帶。我們坐在大石上,一邊飲水、啃麵包,一邊放眼四望,大聲讚嘆著香港野外景緻的美麗。
下山路上,我們放慢了腳步,漸漸落在行山隊其他同伴們的後面。遠望去,走在前面的其他同伴也都漸漸變得三五成群,一簇簇地撒在寬闊起伏的山坡上,另是一種人文景觀。後來在香港呆久了,才悟出這也是香港文化有別於內地的特點之一:可求一起出發,不求共同走到一個目標。這就是「港式自由觀」的一個要素。
大概又走了三個小時,正覺有些疲勞,就看到了一個修護得很好的樹林子,林子四周有平坦的樹蔭地,中間有幾十個修造得很好的燒烤灶。陳生說,這是政府專為行山人士建造的午休處,可以帶東西來燒烤,也可以從中間的水井打水沖涼,那邊還有更衣間呢。
我說:「花那麼多錢建這些設施,能有多少人用?」
陳說:「這裡提倡的是一種文明的消閑觀念和環保觀念,不能簡單看用得多不多。而且,許多學校、社會團體也會配合提倡,行山的風氣越來越盛,使用率也就會越來越高。」
我說,第一次行山,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香港政府竟然花費了大量金錢,建立起面積廣闊的郊野公園,修築了眾多各有不同的長度、景觀和難度的行山徑,徑傍配有路標、安全指引和垃圾桶,路途中有涼亭、洗手間、歇腳處、燒烤場,連保育良好的樹木都掛有介紹樹種名稱和知識的牌子。
陳生告訴我,香港的大小郊野公園佔去了香港全境四成的面積,幾乎是全部荒山地,使香港的自然生態得到了良好保育,成為市民逃避市區空氣污染和繁忙人事的一個好去處。
我忽然想起《馬克思傳》裡講到,每逢假日,馬克思不管多忙都要放下工作,和夫人、女兒及恩格斯一家人結伴到倫敦郊外樹林裡遊玩。雖然想不起原著是否提到「郊野公園」這個名詞,但我還是覺得,香港對郊野公園的悉心經營,可能與英國城市建設的傳統文化有關。
其實,最早把自然景緻引入市區建設規劃的,就是我們中國人,隋唐長安的流水垂柳、亭台樓閣的園林式設計曾令全世界驚嘆和敬服。現在,沒出息的子孫們,卻把自然景觀從城市人的生活中趕得越來越遠了。
「如果我有朝一日還能回內地當個市長,那怕是一個小鎮的鎮長,也一定要把香港這個好概念發揮一下。」我感慨說。
陳生大笑:「當市長不可能了,有機會當顧問就不錯啦。」
繼續走下去,困難漸大,不僅因為孩子要求休息越來越頻密,更糟糕的是,我帶多了面包,卻帶少了水,才走了一半路,已沒水給孩子喝了,連陳生的水也分喝光了,輕鬆的行山變成了艱苦的「沙漠之旅」。在內地機關大院和大學校園裡長大的孩子開始不斷叫苦,我也越來越覺得口渴難忍。
陳生倒依然步履輕盈,顯得輕鬆自在。
唉,同路不同命,陳生確實生活得比我瀟灑。他和我一樣在香港出生,也是內地一間高等學校的講師,回港後從小公司的「行街」(送文件或送貨的職員)做起,一度擔任日本大公司產品的國內總代理。照他自己所說,他做一次小生意賺的錢,也比我在工會一年的工資多得多。
我只有羡慕份兒,沒有學樣照做的決心。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橫財命,我只希望能謀求到一個安定的家庭環境,伴著孩子無風無浪地順利讀完大學。暫時窮一點不可怕,為致富而履險受難的日子,還是在輸得起的時候再嘗試吧。
眼前行山的路,越來越難走了。疲累加重了焦渴感,焦渴又加重了疲累感。幸好,就在我們已渴得幾乎要暈過去時,竟發現了清澈的小山溪,於是一衝而下,捧起溪水就喝。
啊,多清甜美味的山溪水啊!
將近黃昏,我們終於走過了好幾座山頭,到了鑽石山山頂的東側,全程就要結束了。站在路旁向山下望去,看著在薄薄氣霧和藹藹夕陽籠罩下的市區,起伏的山嶺和遼闊的海岸盡在腳下,無數的高樓道路都在腳下,無數的人群車流也在腳下,頓覺心胸豁然開朗,充滿成功的喜悅。
這次行山之後,我的腿肌因為勞累過度,疼痛了好幾天,兒子也發誓說永遠不再行山,因為太辛苦了。但,這個誓言就像他媽媽生下他後發誓說永遠不想再忍受產痛一樣,決不會當真。未過多久,他因為和同學結伴行山,遇雨迷路滑落山坡,險傷皮肉,還令我擔驚受怕了5小時32分17秒之久呢!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次行山的路程,很像是我此後漂流香江的真實遭遇的預演!就地取水解渴的情節,更給了我無價的啟示。

港人智慧

港人智慧

經過對香港社會、人事的細心觀察與思考,令自己的社會視角逐漸克服內地生活造成的偏狹性,價值判斷逐漸適應香港實際,提高了對香港社會文化要素的認同,也增強了謀生能力。

我原本的專業方向是中國古代思想,越鑽研得深就越覺得中國傳統智慧要素具有永恒價值,因此曾帶著「中國人實用智慧」的寫作計劃來香港。但來之後謀生艱難,無暇以顧,加上到港未幾,發現市面上陸續出現了一批批台灣人寫的講中國智慧的書,這些書雖不能令我拍案稱妙,但選題畢竟已無新意,香港又是個非常「慕名」(追捧名人)、「重位」(看重學位和地位)、拜金的社會,如我等藉藉無名之輩,若無嶄新形式、獨到內容及強大的推廣能力,寫出書來有誰看?唯有擱下不寫,留待時機。
但,經過一段日子,忽然很想寫一本「香港人的實用智慧」了。
首先,我發現香港的街道管理比起內地來周到得多。最初的感觸發自為工會派送資料。拖著小車在街上走,經常要上下街邊排水渠的路坎,每逢此時,唯有用雙手托起小車。一次與老秘書同行,他說不必如此費力,因為每逢轉角處兩邊路坎必有一段平緩缺口,專為方便手推車和行人而設。這令看慣了內地市政管理粗枝大葉的我感慨良久。
由此及彼,我又發現交通燈的設計十分周密。單行線較多,不同車輛及行人流量的路口,紅綠燈時間明顯不同,可令各交叉路口的車與人受阻時間相近;行人綠燈著時,車輛絕對不能行走(內地仍讓順向轉彎的車輛穿過行人道),行人綠燈著時還伴有電鈴響聲,這是專為方便視力不好的行人而設。在各街道口一律有明顯的大招牌標明街道名稱,所有車站出口都有詳盡的方向指示,所有集居區的入口處都立有鑲嵌著大幅精細地圖的窗櫥,標明房屋和道路的分佈。所有大的行人天橋都有專為坐輪椅的殘疾人建造的斜道,所有大的公廁都有殘疾人專用廁位。市建對大廈地積比規定極嚴,以確保日照和空氣流通,凡建大型樓宇都要求同時建造有利保護和美化環境的附設庭園,鬧市區(特別是港島金鐘至灣仔一帶)各商業大廈甚至大型屋苑的二樓之間,全以天橋連接,等於多建了一層街道,既便商家,又便行人。
繼之,我又發現香港政府的所有機構包括各級議會都如同公司一樣,為了易於市民識辨,設計有一個簡潔的圖案標誌,大多與機構英文名稱的縮寫有關,但也有用含意相關的中文字形的。政府所有公共行政部門,如教育、勞工、文化、交通都設有由專業人士、非專業人士和政府官員參與的諮詢委員會,兩個市政局設有議會(1999年撤銷),專責為政府提供意見。凡涉及面廣的措施,都須提前足夠時間徵詢公眾意見,就是巴士公司提高幾毫錢票價,也得提前幾個月公佈以徵集市民反應。對不同行業的商業牌照採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對小販採用停止發新牌照、長期歇業吊銷、自願贖回、建立體街市讓小販上樓等多種措施,達到逐漸減少的目的;用巨資贖回電訊專利權,提前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對兩個電視台實行每兩年進行一次公眾評議,評議大會都是公開進行,市民可以隨意參與與提出質詢,藉此決定是否可以續牌,以便加強公眾監管社會公器的影響力。這些做法,與內地慣常的做法比,一精一粗、一全一偏、一明一暗﹑一文一武(文,有理有據也;武,粗魯壓服也),我們看來仿似古今之別。
再繼之,我又發現眾多商家都將支持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作為樹立公司形象的重要方法,有的自行建立慈善基金、兒童教育基金、救災基金、環保基金,有的年年資助舉辦青少年專項體育比賽,有的為公益金大辦義賣、義演、募捐餐會,有的不怕影響一時收入參與禁煙,有的主動招收弱能人士工作,還有人為實踐協助弱能人士融入社會的理念開設專招弱能人士工作的商店;越是名人就越要在公益、慈善活動中帶頭出錢出力兼亮相,越是明星就越要與普通觀眾或貧困老弱人士接近。這與內地常見「明星尾巴翹上天、精英眼睛長頭頂」的文化氛圍大不相同。
再看細微枝節事物,也有大智慧。香港官員對公眾、議員講話,十分注意語氣、神態的謙謹,不打官腔(僅指語氣,不指用詞,全世界的官方用詞都難免打官腔),更無當眾生氣、耍威風之事。這只是形式,但對改善政府形象、減弱反對聲音,卻關係重大。
凡事不忘追求高效率,是催生做事智慧的必要條件。在香港,無論甚麼工人或文員,工作第一要素就是要夠快捷(回應快、動作快)。你隨便到一家茶餐廳門口的麵包檔買幾個麵包就可以發現,那怕前後都無第二個客人,那怕售賣員是個老人,他都會應聲以極快速度拿紙袋、夾包、包好遞上、找零錢,寧可做完後閑著,也不會放慢做。我聽一位工會理事說過,他到柏林參加博覽會的展廳佈線工作,德國工人是三人一組,一個扶梯,一個背電線兼遞工具,一個上梯打釘裝線,每佈完一小段線就要下地移一下梯子。而香港電工就大不相同了,只一個人,腰上帶工具,肩上背電線,在人字梯上邊打釘邊拉線,拉完一段只需用雙腳夾住人字梯就可以不斷向前扭動,如踏高蹺一樣,一直到佈完整個展廳電線才需下地。結果三個德國人才做完一半,他一個人已經完成了。這就是港式效率。
我在耳聞目睹眾多香港特色的事物之後,很想寫一批介紹香港智慧的文章,還草擬了部分選題的寫作提綱,但始終未能動筆。因為我不久就明白,這些香港特色,不是以「智慧」這個詞可以概括的。其中有的屬社會管理範籌,不少其實是「人文關懷」精神的體現。人文關懷決非只是基督傳統,中國文化中自有更深厚的淵源:周公的「明德慎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孔子的「泛愛眾以親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孟子的「民貴君輕」「斂從其薄」,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道家的「知強守弱」「反樸歸真」等,都含有人文關懷的要素,只是需要與現代生活結合,重新融入市民意識、滲透進社會管理的決策和操作技巧而已。
香港的人文關懷精神是否西方基督精神和中國傳統人文精神融合的產物?我未敢放言,暫且按下。
然而,經過這些觀察與思考,令自己的社會視角逐漸克服內地生活造成的偏狹性,價值判斷逐漸適應香港實際,提高了對香港現代化要素的認同,也增強了謀生能力。後來,這些觀察香港社會所得的新知,不少都應用於公司管理及協助老闆撰寫的政協提案中,頗得好評,待後再說。